与邺结下不解缘 十年辛苦不寻常(上)
----邺城考古亲历
张子欣
一、邺城在哪里
冀、豫交界处,有一条漳河。京广铁路和107国道跨漳河时,有一座漳河桥。漳河桥向东5公里,就是邺城遗址。当年的邺都就在这里。漳河北岸是曹操时筑的,我们叫邺北城。漳河南岸是高欢时筑的,我们叫邺南城。座落在临漳县境内。临漳县城西南约18公里,南距安阳市20公里,北距邯郸市40公里。分布在临漳县的香菜营乡和习文乡境内。
二、邺城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从汉末到隋前,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大约近四百年。这是中国历史上大战乱、大分裂、大组合,思想大解放,政权快更叠,最混乱的一段历史。从汉末董卓乱后进入了群雄并起,地盘龟裂,军阀割据的局面。三国鼎立,西晋八王之乱,东晋五胡十六国。之后,东晋为宋所代,进入南朝宋、齐、梁、陈。北方鲜卑族拓跋氏兴起建立了北魏,灭掉了北方的割据政权统一了北方,之后分为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为北朝。这就是南、北朝时期。这段时间,也是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长期共处,文化和习俗互相渗透,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邺城作六朝故都,正好经历了这段时间。从汉末曹操创建邺都,到北齐灭亡,北周焚邺,正好繁荣了近四百年。
在这近四百年间,邺都有四个方面,值得一提。
1.邺城是当时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建安文学”是在邺都兴起并繁荣发展起来的。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建安风骨是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由于战乱了,解脱了旧思想的约束,思想大解放,形成了”魏晋风度“,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2.邺城是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大融合的一个大聚点。
3.邺城在北朝后期是佛教发展最兴盛的。
4.邺都规划布局是都城建筑史上的典范。是都城建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另一点,个人愚见:安阳、邯郸都把邺文化纳入自己的一部分。我认为殷商亡后成殷墟,萧条了。秦统一,赵亡了。到汉邯郸萧条了。新崛起的就是邺城。殷商文化、燕赵文化,邺文化是三个时代,在三个地点,三个文化高峰。只是邺现在不是城市,无依托,经济弱,人才匮乏。在邯郸、安阳,研究邺文化的寥若晨星。安阳借了邺文化成七朝故都,列入大古都。邯郸在行政上管辖邺。都应下力气去研究邺文化,不要让邺文化长处冷落之地。
三、邺城始末
1.始建于春秋齐桓公(公元前685年---公元前643年)。具体年代不详,应在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之后,初筑时,应是一个军事设施,构不成城邑。
2.战国时,魏文侯(公元前464年---公元前396年)派西门豹治邺。豹为邺县令。也有文献记载,当时的邺是魏国的陪都。这时的邺,已上升为县级城邑或陪都的地位。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之前,县的范围不一,战国时,邺县的范围很大,包含有现在的临漳县、安阳县、汤阴县等或者更大。
西门豹投巫,革除陋习,又凿十二条大渠,引漳溉邺,泽留后世。关于西门豹,在这里多说几句,一是豹性急,易怒。他在衣服上缝缀佩韦,也就是一块熟皮子,皮子柔韧。他发急的时候,就用手捏捏,告诉并提醒自己息怒。二是,西门豹是无神论者,为了彻底革除邺县“河伯娶妇”的恶习,他却装作很信奉的样子,说今年选的女子不美,改日再选个美女送去,让老巫去给河伯商量,投入河中,豹毕恭毕敬地站在河岸,俯视河水,以待老巫归来。久等不归,豹说:人老了,办事不利索,再派年轻的,以又投,不归。又说:女人不会办事,让男人去,三老,廷椽,皆叩头如鸡食米,头破流血,连声求饶说,这都假的,骗钱吓唬人的。豹想:要直接挑明,河伯娶妇是假的,骗人的,谁信?这已形成积习,直讲是难以服人的,让骗人的人自己说,效果更好。我认为西门豹这两点是很高明的。
西门豹为民做了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的。会感恩戴德的。故筑祠修庙,奉之若神,血食千载,祭祀不绝。原安阳县安丰乡北丰村东,漳河桥南数百米,107国道西,京广铁路东,有西门大夫祠,碑刻遗存,是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曾是西门豹祠,历史上是很盛大的,后赵有石柱铭文,北齐有很大的碑刻,现有宋,明、清碑,还有几处不一一说了。
3.西汉初设魏郡于邺,邺由县级城邑,升至郡级城,郡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城市。
4.东汉仍之。
东汉光和六年(公元183年)黄巾起义,邺为大方聚集地。初平元年(公元190年)韩馥移冀州州治于邺,邺由郡级升至州级。相当于现在由地市级城市升为省级城市。初平二年(191年)袁绍逐韩馥取邺,自领冀州牧。这时邺为冀、青、幽、并四州之首府。是中国北方最繁荣的大城市了。利用西门豹史起修的渠道,发展农桑,成为天下粮仓。
5.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袁绍回到邺城,病逝。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攻克并占领了邺城。
6.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筑铜雀台。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晋升魏公,在邺建宗庙社稷。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操晋魏王,始建王都。进行了大规模的营建,具备了国都的规模。
7.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死,曹丕代汉立魏,定都洛阳。中国历史进入了“三国时代“。邺城作为陪都,是五大都会之一。西晋左太冲作《魏都赋》。写的就是邺都,而未写首都洛阳。由此可知邺在曹魏政权中地位之重要。
8.司马氏取代了曹魏政权,史称西晋。
西晋时,成都王司马颖镇守邺城。“八王之乱”中,司马颖被杀。当时汲桑领导的一支武装力量,有十八骑勇士,作战勇猛,其中有羯族人石勒。他们要为司马颖报仇,攻克了邺城,并放火焚烧,把曹魏宏大而华丽的建筑焚烧殆尽。
9.羯族人石勒从前赵分裂出来,建立了后赵,都襄(今邢台)石虎称帝时(公元335年)将都城从襄迁到邺城。都邺15年至350年后赵亡。
10.冉闵于350年至352年立冉魏,都邺3年。
11.鲜卑人慕容氏打败了冉闵,于寿光元年(357年)慕容俊将都城从蓟城迁到邺城。公元370年为前秦所灭,前燕都邺17年。
12.从公元370年前燕败亡到公元534年东魏迁邺建都,这164年中,有15年属前秦,13年属后燕,136年属北魏。
13.天平元年534直,高欢携元善见,由洛阳迁都邺为都。史称东魏。又新筑了邺南城。至武定八年(公元550年)齐代魏,东魏都邺17年。
14.公元550年,高欢次子高洋,立齐,史称北齐。年号天保。至公元577年,北周武帝宇文邕灭北齐,北齐都邺27年。邺城作为中国北方割据政权的都城,共124年。
15.北周灭北齐后,派皇戚尉迟迴镇守邺城,迴是宇文泰的外甥。邺城仍作为相州,魏郡、邺县的治所。
16.北周内戚杨坚,篡夺北周政权,尉迟迴不服,联合数州进行反抗,杨坚派韦孝宽攻打邺城。迴兵败自杀。杨坚下令将相州、魏郡、邺县三级行政机构和居民南迁四十里至安阳。然后,把邺城放火焚烧。火光冲天,烈焰滚滚,数月未尽。从此六朝名都遂扫地尽矣。之后再也没有兴起,沦为农乡。我居住金凤台上12年,经常一个人站在台上,放眼望去,满目萧条,俯视脚下,一片荒凉。感慨: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未完待续)
资料来源:邺城文学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