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蜀道网
  • 关羽网
  • 曹操网
  • 第一届论坛
  • 第二届论坛
  • cnjpetr2009@126.com 010-6543-6703
    与邺结下不解缘 十年辛苦不寻常(下)---- 邺城考古亲历

    与邺结下不解缘 十年辛苦不寻常(下)

                                  ---- 邺城考古亲历
     

    张子欣

     

    图片

     

    四、邺城考古 繁华都市不在,一片荒凉农乡。
     

    (一)五次考查邺城

    1.从元代纳新的《河朔访古记》里可以看到,他对邺城作了查访,他见到了三个台。从明末吕维棋写的碑文中可知,吕见到孤台,仅剩一个即金凤台了。可知铜雀、冰井皆在明代被漳河冲毁。

    2.1935年,前北平研究院历史研究会考古组,派人调查邺城。

    3.1957年冬俞伟超带探工王海,从12月19日到23日作了为时5天的邺城调查。撰写的《邺城调查记》发表在《考古》杂志1963年第一期。从文中看到,1935年采集的汉砖瓦,大赵万岁,莲花瓦当拓片。俞伟超曾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

    4.1976年8月到1977年12月,临漳县文化馆组织了“古邺城亦工亦农考古训练班”,十四、五个人。在省文研所孙德海、地区文化局马忠理、县文化馆长李洪锡等人指导下进行工作。训练班由乔文泉负责,主要是田野钻探,寻找城垣。也作了部分试掘。由乔文泉执笔撰写的“邺城考古调查和钻探简报》发表在《中原文物》1983年第四期。

    5.就是现在驻邺城正在考古的考古队。

    这是我今天要讲的内容

     

    图片
     

     

    (二)揭开神秘面纱,寻觅六朝故都

    1.考古队的组成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组成的邺城考古队,队长 徐光冀(考古所)副队长江达煌(河北省文研所),组员顾智界、蒋忠义、屈如忠,后又有朱岩石、赵永红(考古所)、孟凡峰(省)、罗平(邯郸地区),我也跟着学习(县)。

    2.工作前的准备

    1983年10月3日,徐光冀、顾智界从北京转车到讲武城,我和另一个同志骑自行车去接。徐先生在讲邺城考古时讲到了,十里颠波一种“享受”。

    从安阳请了八名探工。从安阳自行厂购进了一批做自行车梁用的铁管子,5米高,做探铲杆用。安置临时住宿,非常简陋,住在庙里与神为伴。搭个棚子就是食堂,餐厅是露天的,就地一蹲,大家都非常高兴。

    办了十几天学习班,又从附近村里招来六、七个人。徐队长讲了田野考古的基本知识,郭义孚讲了田野考古的测量绘图和器物图的绘法。徐让屈讲钻探,屈说不用讲了,工作中遇到什么问题再说吧。

    3.钻探工始

    1983年10月15日上午8时,开始了邺城考古的工作。到现在34年了,一发而不可收,殷墟做了一个世纪还在做。先从金凤台北边布探孔5米一人,有乱土花土,未见夯土。向北到铜雀台北,8米以下全是粗沙,部分人探金凤台,部分人从台南向南探。金凤台找到了北边,未见西边。向台南探的发现城垣。到邺镇村北向西南斜去,发现了西墙南段有斜墙,与文献记载有异。

    4.东墙难寻

    西墙南段的斜墙到邺镇村西南小树林中到头了,向东拐了,这就是邺城的西南角。向东沿河床北沿延续,三台桥东有豁口,应是凤阳门,再向东断续,时有时无,再向东,有一股流水原靠南岸流的到北岸这边来了,没法探了,南墙未到头,没有东南角,东墙在哪儿?大家都犯了难。不要紧,天无绝人之路,工作到山穷水尽处自有高人出现。屈如忠先生显神通。早饭后大队人马到洪山村东南,漳河北岸,先前乔文泉先生带亦工亦农学员也找了很多地方,没找到。屈先生站在河床北岸,看了周围的环境,十月天气秋收之后 ,田野无障无碍,一揽无余,一马平川。小麦虽已破土发芽,尚未复垅。因曾是主河道,无高丘和低洼可据。从哪儿下手为好呢?这是我的想法,屈先生看了一会儿,说就从这儿布孔,5米一人东西排开,十几个人,5分钟后一个探工招手,屈去了,好像有夯土了。我也在场,屈不发言,面露笑容,说再探。与此同时,相邻的两个探工都发现了夯土,第一个发现夯土的地方,就在屈先生的脚下。屈先生把人调过来,改东西排列,为南北排列,东墙找到了。

    东墙向北探近千米,都在3米以下,800米处发现缺口,应为建春门址。

    晚饭时,为表庆贺,因陋就简,多炒几个菜,饮酒祝贺。我和屈先生并肩,小声问:说说你的秘诀,是怎样判定的?屈笑笑说:“瞎猫碰到死老鼠了“,秘而不发。

     

    图片

     

    5.北墙的发现

    西墙未到头,无西北角。东墙未到头,无东北角。北墙在哪儿?无法定位,调整了工作方案,在南北中轴线上,靠北部有三个大土堆,南北相照。疑是宫殿遗迹。就钻探,都是大沙。休息时闲聊,讨论北墙在哪儿?均无计可施。屈先生一个人向北走了。以为他去隐蔽处方便,我们开始工作,屈先生在北边百米远招手,两个探工去了,十几分钟,又招手,我们几个也去了。原来发现了夯土,东西探了十几米,向西没了,向东继续,北墙找到了。大家高兴极了,北墙还发现一个城门,广德门。

    从这两件事,我对屈先生的认识更高了,形象更大了。太了不起了。没有线索,没有仪器,没有文化,无人指点,却有如此大的神通,令人敬佩之至。

    至此,邺北城缺乏东南、东北、西北三个角。我们在断续的城墙处划延长线,相交处为角,出现了城的轮廓。我和蒋忠义先生用米绳在漳河河床中,挽裤腿,光着脚(因常有水)拉出了南墙长度2400米,东墙1700米。

    邺北城七个门,找到三个。凤阳门、建春、广德。还有四个门没有找到。在城中探出几条路。东西大道,东起建春门,西连金明门,也叫白门。大道并不笔直,中间向南弯曲。增大了北半部面积。这就是整个城的东西中轴线,把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北区为宫殿区,大于南区。东西大道之南有三条南北大道。从西向东,分别为凤阳门大道,中阳门大道和广阳门大道。三道平行。其北终点,均在东西大道上。中阳门大道是城的南北中轴线,南起中阳门北达文昌殿,是最大的宫殿。左思在《魏都 赋》中说“风无纤尘,雨无微津”。文昌殿东为听政殿,殿前是一系列衙署机构,正南为司马门。司马门是第一警卫门,曹植醉酒私开司马门失宠就在这里。门南道西第一是丞相府,“杨修拆门”在这里。听政殿东是戚里。城市的衙门建在东街路北,这是创始。文昌殿西是西园,是丕、植建安六子常活动的地方。南区是手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东西大道之北探出二条道。东通广德门,西道通厩门。二道中间是文昌大殿。白藏库(即武器库)和黄乘厩(养马的地方)设在厩门近处。西园之西是巍峨的三台。这就是邺北城布局。

     

    图片

     

    6.司马门宜在何处?

    明代大学问家崔铣撰写了《嘉靖彰德府志》。录用了宋、相台志的资料。在卷八·邺都宫室志中记载广阳门北直司马门。实际上,经考古实测,不是这样。考古有证史、補史、纠史的作用。广阳门距东南角仅300米,是容不下的,也没探出建筑基址。而是在现在的丁村西北探出了南北相照的十几座建筑夯土台基,落实到地图上,与文献记载有异。起到了纠史和補充的作用。把听政殿及一系列衙署落实到现在图上这个位置。

    这期间,发掘了皇姑塜,打了十字探方。发现这是邺北城宫墙的西南角,太重要了。

    总的说:文献记载与考古实测有不同。西墙南段有斜墙。东西大道并不笔直,广阳门与司马门不相照。

    一棵幼苗,未成参天大树之前,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缺陷的。对金凤台作了多处发掘,铜雀台未知大小,无法判定冰井台位置。

     

    图片

     

    7.三台与城的关系,位在西城墙北部,即金明门之北。墙外加宽加高,陡峻壁立。墙内台的斜坡和墙的斜坡一致。登台从东侧,不是现在南北向的,不是《三国演义》说左金凤右玉龙,好像坐北朝南的,我估计罗贯中未到过邺城遗址,他是元末明初人,如果来他看也不知台与墙的关系了。金凤台上已建玉皇庙,成坐北朝南向了。

    冰井台是个大冷藏库,有三座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块、粮食、煤炭、食盐以备不时之需。西晋文学家陆云登三台,见到煤炭很是惊讶,写信告诉哥哥陆机:“一日上三台,曹公藏石墨(煤炭)数十万斤,云烧此,消复可用,然烟中人不知。”陆是南方人,很稀罕的。

    宋代韩琦封魏公,在相州(今安阳)筑休逸台,从冰井台搬走四根铁梁。历经四百年铁梁不锈,百姓以为神物。说明曹魏时冶炼铸造技术相当高。肯定不是不锈钢,应是一种合金。

     

    图片

     

    8.南城的钻探发掘

    邺南城是高欢携元善见从洛阳迁邺为都始建的,因嫌北城狭小。让营造大匠高隆之和辛术负责建城。动工之初,掘得大龟丈余,以为天赐图形,故城以龟象焉。按文献记载,应是一个龟形城,但究竟如何,还是要通过考古手段弄清楚的。

    经过钻探,邺南城的北墙和邺北城的南墙,共用一道墙。共同三个门,西墙北段有高于地面的部分。南墙和西墙的墙基大都在地表下0.3—0.5米。城墙的宽度10米左右。东墙在地表下埋得较深,时断时续。这是因为漳河从这里流过。城墙的走向并不笔直有一定的曲度,东西的中间较宽,最宽处2800米,南北长3460米。城墙外侧,增加了马面,就是外暴部分。比如现在我们要砌长墙,隔一段加个暴垛,是为了加固墙体。马面则是一种军事设施。伸出墙外部分长18米,宽12米,战士可以在马面上打击 攻城的敌人。马面是在东、南、西三道墙体外设的,墙外还有护城河,墙与河的距离在百米左右,河宽20米,深1.8米,在城的拐角处河面甚宽。

    9.东南角和西南角呈弧形园角

    当初乔文泉先生带领在邺城亦工亦农考古训练班时已探出,两角为弧形园角了,绘成图上报到省文物研究所,所里拿不准,送到故宫博物院仍不敢确定,又送到北京大学考古系。这是国家最高学府,经过一段结论是:还没见过哪个都城是园角的。乔先生也不自信,本来就不是专业考古的,钻探者也是新手,也没有先进的测绘仪器,要不重新测量吧!先前的标志没了,可以重标,准备到部队云借高级测绘仪,结果仪器未借到,标志也未插,搁浅了。乔先生撰写的《邺城考古调查和钻探简报》一文,发表在《中原文物》1983年第四期上,邺南城东南角和西南角为方角。

    这次探明,仍是弧形园角。怎样才能使国家最高的专家相信呢?全部发掘出来,形制太大,投资高,不宜做。部分发掘,似乎不易说明问题,经多次讨论,最后是发三条探沟,在曲度最大处发一条,两侧相距一定距离,能明显地表现出城墙曲度的地方各发一条探沟。这样既能显示弧形园角,还省力。这是龟形城的特征之一。

    1987年春,日本一个博物馆代表团来参观邺城,40余人,拿着乔的文章问我,东南、西南两角到底是方角,还是弧形园角?我很尴尬。考古队已弄明了是园角,但资料未发表前任何人不得向外透露,只能环顾左右而言他了。

     

    图片

     

    10.朱明门的发掘

    朱明门是邺南城墙三门的中间门,也就是全城最重要的一个门。东是启夏门,西是厚载门。易经厚德载物的意思。朱明门向北一条大道直达宫门。此道是全城的南北中轴线。《邺中记》载:朱明门“门上起楼,势屈曲,随城上下,东西二十四门,朱柱白壁,碧窗朱户,仰宇飞檐,五色晃耀,独雄于诸门,以为南端之表也。”其富丽雄伟可见。

    钻探准后,于1986年4月初,开始发掘。发掘面积3927平方米,连存土占地近一万平方米。分作30个探方。屈如忠技术指导、徐光冀全面负责,考古队全力投入。原是两个烧砖窑和起土坑,高低不平,落差较大。根据地下文物分布情况,探方布局、大小、方向各异。诸多探方同时开挖,方与方之间,留有隔梁,以便人在隔梁上走动。沿隔梁把挖出的土 运到场外。各种工具:大小编筐、扁担、带塑料斗的独轮小车、平头铁锨、各种手铲、洛阳探铲都进入工地。雇用近百劳动人,一时间量方的,挖土 的,收检出土文物的,单人挑土的,二人抬土的,独轮车推土的,测量的,绘图的、拍照的,熙熙攘攘热闹繁忙,井然而有序。原来一片空地上突然像集会一样,热闹起来。

    六月初将近尾声,徐队长从安阳请来热汽球进行市容照相。周围几个村的村民都跑过来看热闹。北边马路上的行人开车的也过来看,成了人山人海。本来就发展滞后,比较闭塞,谁见过这场面,都愿一睹而快。

    发掘证实,城墙光内收斜墙80米,又直墙,在墙北加宽为门墩。分三个门道,中门宽5.4米,两侧门各为4.8米,门道间隔6米。由门墩向南延伸东西各一道短墙,两墙间距56.5米,墙阙总长49米,墙宽12米,两阙南端应有阙楼(附图)。门道发掘出木料被焚后的木碳、大石料焚后裂碎了。有门上的泡钉,常平五铢钱币。郭义孚先生依据资料模型据考古简报载:这种城墙城门有双阙的遗址,在考古发掘上揭露其全貌,尚属首次。

    11.邺南城的布局

    邺南城,十四个城门,南北各三,东西各四。南北相照的六个城门,形成三条南北大道,相互平行。东西相照的八个城门,形成四条东西大道,相互平行。南北三条大道和东西四条大道十字相交,形成了棋盘格式的布局。宫殿区在北部的中间,东西620米,南北970米,四面有宫墙。朱明门向北直达止东门,止东门内是端门。西墙的西华门和东墙的中阳门连接的一条大道在止东门前和朱明门大道相交,形成了一个宽阔的大广场。和现在北京天安门前东西长安街通过,形成的大广场一样,不过这在一千四百年前了。所以说邺城的建筑布局影响到隋唐的大兴,长安城,日本的平城京都,明清北京莫不如是。

    12.题外话,安阳发掘了曹操墓,09年就在北京搞了新闻发布会,引起一片争议,10年四月十六日邯郸地方文化研究会召开一次会议,我参加了这次会议,发言三条。

    一是对历史的研究不要被行政区划所割裂。曹操在自己的地盘上选茔,无可挑剔。他也不知道千八百年后会有邯郸安阳之争。

    二是说是者有很多历史依据,质疑者,会列出不少条难于说清的问题,是不是不重要,它只是邺文化中的一个点,能深入研究邺文化不会再争什么!

    三是我希望,邯郸多几个文化高手把精力分给研究邺文化方面来。邯郸临漳进一步发展好邺城,打造好邺城遗址公园。磁县搞好北朝墓群的研究和基础工作,峰峰做好响望寺开发工作。安阳开发好曹操墓和北朝高官墓,把佛教遗存、整理和发展。共同建设好邺文化基础,在适当时候开发邺文化旅游圈,也为邺文化申请世界遗产共同努力。
     

    献上小诗一首作结:

    剖拓尘沙觅城墙,十年辛苦不寻常。

    六朝故都真容显,丰厚文化待弘扬。


     

        资料来源:邺城文学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16日
        发布网址:https://mp.weixin.qq.com/
    相关链接(日)
  • 三国志学会
  • 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国际论坛
  • 第三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国际论坛

          --《三国演义》研究与三国文化旅游(诸葛亮)

    2019年03月30日

  • 第二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研讨会

    2018年04月01日

  • 第一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研讨会

    2017年04月03日

  • 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国际论坛(会议专网)
  • 中日三国文化旅游研究中心
  • 中日三国文化研究交流网
  • 中日三国文化旅游研究网
  • 三国文化旅游研究网
  • 三国文化旅游信息网
  • 诸葛亮文化研究交流网
  • 诸葛亮文化旅游信息网
  • 中日曹魏历史研究交流网
  • 曹魏文化旅游信息网
  • 中日蜀汉历史研究交流网
  • 蜀汉遗址旅游信息网
  • 中日东吴历史研究交流网
  • 东吴遗址旅游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