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共圆三国梦
沈伯俊
1990年重阳时节,以张瑞芳为顾问,徐桑楚、孙道临为正副团长的上海三国文化考察团来到锦城,邀我一同探访川西北的三国遗迹。七天之中,驰驱千里,感触良深。
涪城道上
清早,艳阳初升,汽车奔驰在通往绵阳(东汉三国时的涪城)的大道上。将近九点,我们来到德阳市政府。在与市领导座谈时,徐桑楚说明考察团的任务有二:一是为《三国演义》 系列影片进行流动宣传;二是实地考察三国遗迹,积累感性材料。我满怀敬意地看着这位组 织了一系列优秀影片创作的上影厂老厂长。自1982年以来,他和孙道临等人一起,已经为把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搬上银幕耗费了八年心血!八年之中,困难重重,波折纷纷,他没有泄气;两鬓飞霜,老伴故世,他没有消沉。如今,他又以七十四岁高龄,率团远行,一心要圆三国梦。
说到流动宣传,张瑞芳可算最积极的一个。这位著名艺术家在《三国演义》系列影片中虽未承担具体任务,却以弘扬民族文化的强烈责任感,到处为之呼吁宣传。1989年9月在上海参加《三国演义》电影创作研讨会,我就听过她那热情洋溢的讲话。这一次,她回到阔别已久的第二故乡(抗日战争时期,她曾在四川从事进步文艺活动),走一路,讲一路,以一片赤诚,唤起了广大群众对拍摄《三国演义》系列影片的理解和支持。当我们来到位于罗江境内的庞统祠墓参观时,她一边看,一边记,还兴致勃勃地和大家一起绕墓三圈,祝愿三国梦早日变成现实。看着她那轻快的身影,你简直想不到她已是七十二岁高龄。
与热情奔放的张瑞芳不同,著名艺术家孙道临显得儒雅深沉,透出诗人气质。在《三国演义》系列影片中,他不仅担任艺术总监,而且担任第一部《董卓之乱》的导演和第十部《千 秋功罪》的编剧;同时,他又是电视艺术片《三国梦》的主持人,任务十分繁重。行车途中,他一次又一次地和我讨论有关《三国演义》的各种问题;到了绵阳,无论是参观蒋琬墓还是富乐山,他都问得最细,记得最勤。为了创作《三国演义》电影,他真是殚精竭虑,梦绕魂牵呵!
大庙内外
离开绵阳,我们来到梓潼七曲山大庙。在这名闻遐迩的古建筑群中,有独具一格的金脸关公塑像,有号称“天下正宗”的文昌宫,还有一连串美丽的传说。古柏引路,丹桂飘香,加上老解说员妙趣横生的介绍,使大家沉浸在对传统文化的悠远追寻之中。
不过,最使大家感兴趣的,还是与全国第一个县级《三国演义》学会——梓潼《三国演义》学会的座谈。就在大庙茶园里,会长谢汉杰、常务副会长刘长荣概述了他们走过的历程。 五年来,他们依靠会员缴纳会费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坚持每个季度开展一次学术活动,编印 刊物,举办讲座,工作搞得有声有色。为了推动梓潼的文化建设和旅游事业,他们组织会员,自费调查全县的三国遗迹,足迹遍及各个区乡。不久前,他们举办了颇具规模的《三国演义》书画展,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翻阅着他们编印的书刊资料,倾听着他们茶馆里面说《三国》、柏树林中话孔明的介绍,人们不能不对这些僻居山区而奉献不已的《三国演义》研究者产生由衷的敬意。你看,著名作家叶楠正频频点头,优秀电影事业家丁小逖打开了小录音机,中年作家刘征泰陷入了沉思……
暮色霭霭,我们离开大庙,又顺道参观了“剑泉”和“送险亭”。猛抬头,金黄的圆月已高悬梓山之上,映照着波光粼粼的潼江。嗬,好美的秋夜!回到县城,定会做一个美妙的三国梦……
剑门关前
由梓潼到剑阁,一路都是郁郁苍苍的柏树。近观,如同绿色的走廊;远望,好似青翠的云朵——这就是享誉中外的“翠云廊”。据说,最早在蜀道大量植柏的是蜀汉大将张飞,人们至今还把那些数人合抱、久经风霜的古柏称为“张飞柏”。
徜徉在这绿色的波涛中,大家心旷神怡,赞叹不已。我想起了叶楠昨天晚上与电影观众见面时说的话:他跑了全国许多地方,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哪个地方的树长得好,那里领导的工作也一定做得不错。信然!
专程来迎接考察团的剑阁县委肖书记,谈到柏树与桤木的共生现象,说桤木的落叶化作肥料,年复一年地滋养着柏树。这看似平凡的自然现象,顿时触动了孙道临的诗情,他随口吟成一首七绝:
柏树高歌桤木吟, 秋雨凄迷叶纷纷。
会须崖暖花开日, 翠云廊里咏素心。
车抵剑门关,举首仰望,但见两山夹道,壁立千仞,气象森严。薄雾之中,剑山七十二峰并肩峙立,如同一把把利刃,直插云天。遥想诸葛亮开凿剑阁道的艰辛,姜维力挽颓势而不成的悲愤,我们的脚步变得凝重,对三国那段历史,对《三国演义》这部名著,理解似乎又加深了一分。
经过又一天紧张的考察活动,加上磋商问题,回到招待所房间已是晚上十点半以后了。然而,我和同室的刘征泰都毫无倦意。这位精力充沛的中年作家,承担《董卓之乱》和《六出祁山》两部影片的编剧,可谓重任在肩。为了编织恢宏壮阔的三国梦,他已付出了六载年华。此刻,他动情地讲述起《董卓之乱》中一些精采情节的构想,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我一面仔细聆听,一面提出点滴见解供他参考。时过午夜,灭灯上床,讨论还持续了个把小时。这一难忘的剑阁之夜,化入了我赠给刘征泰的一首诗:
未曾谋面先有情①,申江远承锦水萍②。
思接千载融众史, 笔生五色绘群英。
论文手揽涪城月, 谈艺头枕梓山星。
难忘剑门说董吕, 午夜灯火听鸡鸣。
(注:①早在1987年,我就曾向中央电视台推荐刘征泰为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编剧。直到1989年9月在上海的“《三国演义》电影创作研讨会”上,我们才见面相识。 ②刘征泰原籍成都,客居上海。)
(原载1990年11月24日《四川政协报》;收入本人所著《三国漫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资料来源:中日三国文化研究交流网
转载时间:2019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