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夫人的虚虚实实
沈伯俊
在《三国演义》中的“孙刘联姻”这个富有喜剧色彩的情节中,孙夫人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角色。经过京剧《甘露寺》《龙凤呈祥》和各种地方戏类似剧目的搬演,她更是成了
家喻户晓的人物。
说起来,孙夫人与刘备的婚姻关系虽有历史根据,但《三国演义》所写,却带有很大虚构成分。
首先,孙夫人叫什么名字?《演义》第7回写道:“吴夫人之妹,即为孙坚次妻,亦生一子一女:子名朗,字早安;女名仁。”这位“吴夫人之妹”即书中所写的吴国太;孙夫人既是她的女儿,似乎就应该叫“孙仁”了。其实,这并非史实。我在《吴国太与乔国老》一文中指出:“历史上根本没有吴国太这个人。”孙坚之妻吴夫人“不仅生了孙策、孙权兄弟四人,而且生了一个女儿,即后来嫁给刘备的孙夫人。”而史籍中并未留下孙夫人的芳名。据《三国志·吴书·孙破虏传》注引《志林》:“少子朗,庶生也,一名仁。”可见“孙仁”是孙坚庶子孙朗的别名,而非孙夫人之名。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时,出于情节的需要,虚构了吴国太这个人物,把孙夫人算作她的女儿,并把“孙仁”这个名字“借”给了孙夫人。由于这个名字只出现了一次,连写孙刘联姻时也没使用,所以多数读者并未注意。至于元杂剧称孙夫人为“孙安小姐”,乃是另一条路子的虚构。近代戏曲的作者们觉得“孙安”这个名字太俗,另给她取了“孙尚香”这个典雅而有闺秀气的名字。时至今日,广大群众以至不少作家都以为孙夫人真的名叫“孙尚香”,那只是一种误会。
其次,“孙刘联姻”的来龙去脉究竟如何?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刘)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孙)权稍畏之,进妹固好。”可见历史上确有“孙刘联姻”之事,原因很清楚——孙权对雄踞荆州之半的刘备有所畏惧,为了巩固孙刘联盟,便以此方式来“固好”;过程也很简单——是孙权“进妹”,即孙夫人出嫁到荆州,具体说就是嫁到刘备的治所公安(今湖北公安县),而不是刘备老远地跑到东吴去招亲。在此之后,刘备才到京(今江苏镇江市)去见孙权。这时,周瑜上书孙权,主张扣留刘备:“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按:指关羽、张飞),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周瑜计谋中提到的“美女”,只是软禁刘备的条件之一,并非引诱刘备前来东吴的“美人计”,更不是以孙夫人为诱饵。更重要的是,孙权并没有采纳此计:“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同上)罗贯中巧妙地颠倒了这两件事的时间顺序,并对史实加以别出心裁的改造,使二者之间形成因果关系,从而酿造出周瑜献“美人计”——孙权采纳——刘备过江招亲的情节,使本来并不复杂的孙刘联姻变成了一场双方斗智的好戏。
再次,孙夫人与刘备的感情如何?史书对此没有正面记叙,但从一些侧面的线索来看,二人的感情并不是那么和谐美满的。证据之一,《三国志·蜀书·法正传》云:“初,孙权以妹妻先主,妹才捷刚猛,有诸兄之风,侍婢百余人,皆亲执刀侍立,先主每入,衷心常凛凛。”这不是《三国演义》所写的婚前的习惯,而是婚后继续保持的现象,可见夫妻之间并不亲昵。证据之二,诸葛亮曾经谈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同上)。可见刘备对孙夫人很不放心,把她视为潜在的威胁。证据之三,《三国志·蜀书·赵云传》注引《赵云别传》曰:“先主入益州,云领留营司马。此时先主孙夫人以权妹骄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这就是说,刘备在行动上对孙夫人处处加以防范,出征益州时,还特地让赵云来钳制她。夫妻之间如此猜疑防范,还谈得上什么欢乐和幸福?本来嘛,二人成婚之时,刘备已年近半百,而孙夫人不过二十上下,年龄相差约三十岁,如果男方有怜香惜玉之意,女方有赞襄夫君之心,倒也有琴瑟和合的可能;偏偏一个是志在图王霸业的枭雄,一个又是刚猛骄豪的娇女,双方互不信任,何来欢爱?所以,刘备入益州不久,孙权就“大遣舟船迎妹”,而孙夫人也毫不犹豫地回了娘家,还差点带走了刘备惟一的儿子阿斗。从此,她一去不返,杳无音信,与刘备恩断情绝。刘备呢?占据益州之后便娶了寡居的吴氏(吴懿之妹,刘璋之嫂),也看不出对孙夫人有什么留恋。正因为这样,在《三国志·蜀书·二主妃子传》中竟没有一句话提到孙夫人。
综上所述,孙夫人与刘备的婚事只是历史上无数次政治性联姻之一:孙权为了巩固联盟而主动“进妹”,刘备出于同样的原因而欣然接受,如此而已,其间并无男欢女爱的色彩。由于政治形势的变迁和二人性格的冲突,这场婚姻终以离异结束,孙夫人也成了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
罗贯中出于“尊刘”的思想倾向,出于“才与才敌则奇”的艺术观点,对史实作了根本的改造,将孙刘联姻纳入孙、刘双方争夺荆州和诸葛亮、周瑜彼此斗智的情节系统中,以“美人计”为开端,以英雄美人共谐鱼水之欢为高潮,以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为结果,使整个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具有浓郁的喜剧色彩。几百年来,由于这一情节符合广大群众
的审美情趣,因而广泛传播,脍炙人口。至于今人应当如何评说,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先后收入本人所著《三国漫话》,四川人民出版社;《沈伯俊说三国》,中华书局)
资料来源:中日三国文化研究交流网
转载时间:2019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