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资料小辑
沈伯俊 整理
《三国志·魏书·吕布传》传末评
评曰:吕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覆,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
《三国演义》第三回李肃评吕布
某与吕布同乡,知其勇而无谋,见利忘义。
沈按:“勇而无谋”即《吕布传》所说“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见利忘义”即《吕布传》所说“轻狡反覆,唯利是视”。
拙著《三国演义大辞典》“吕布”条
吕布(?—198) 东汉末五原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人,字奉先。勇猛剽悍,武艺过人。初从并州刺史丁原,随其入京;后被董卓利诱,杀原归卓。初平三年(192),又与王允合谋杀董卓。旋被卓将李傕、郭汜打败,逃出长安,辗转流徙。因其反覆无常,为人所憎。兴平二年(195),投奔刘备。次年,夺取徐州。曾被曹操封为左将军。建安三年(198),为曹操所败,困守下邳,因其部将献城,被擒杀。(3回) 按:《三国演义》第5回称吕布为温侯,据《三国志·魏书·吕布传》,布初归董卓,任骑都尉;后迁中郎将,封都亭侯;诛董卓后,才任奋武将军,进封温侯。
拙著《三国演义评点本》摘录
第3回总评
《三国志·魏书·吕布传》注引《曹瞒传》云:“时人语曰:‘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可见吕布确曾威震一时。然而,他的名声并不好,陈寿就贬斥他“轻狡反覆,唯利是视。”在《三国演义》中,他第一次出场,便卖主求荣,认贼作父,品格极为低下。尽管他器宇轩昂,仪表堂堂,武艺高强,天下无敌,却不能给人以美感。“勇而无谋,见利忘义”,堪称千古定评。
《三国志·魏书·吕布传》仅云:“(董)卓以布见信于(丁)原,诱布令杀原。”如何“诱”法,并未交代。罗贯中在此基础上虚构李肃说吕布,一方抓住对方弱点,竭力煸惑,一方则急于卖身投靠,主动表示愿杀丁原,写得十分精彩。
第8回总评
历史上并无貂蝉其人,更不存在以貂蝉为主角的“连环计”(实即“美人计”)。《三国志·魏书·吕布传》仅云:“(董)卓性刚而偏,忿不思难,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为卓顾谢,卓意亦解。由是阴怨卓。卓常使布守中阁,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先是,司徒王允以布州里壮健,厚接纳之。后布诣允,陈卓几见杀状。时允与仆射士孙瑞密谋诛卓,是以告布,使为内应。……布遂许之,手刃刺卓。”由此可见,吕布是因董卓发脾气时将手戟掷向自己而“阴怨卓”,又因与董卓侍婢私通而“心不自安”,加之王允平时就以同乡关系(二人皆系并州人)而“厚接纳之”,这才被王允说动,参与诛灭董卓的。《三国演义》所写,带有很大虚构成分。
美丽机智的貂蝉形象,完全是宋元以来通俗文艺虚构的产物,又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艺术形象。元杂剧《锦云堂美女连环计》及《三国志平话》均有王允献貂蝉的故事,尽管二者情节组织有所不同,但都说貂蝉与吕布本是夫妻,因战乱而失散;为了夫妻团圆,吕布愤而杀死霸占貂蝉的董卓。如此设计人物关系,弊病甚多,缺乏美感。罗贯中创造性地改造人物关系,写成吕布与貂蝉本不相识,使貂蝉获得了在董、吕之间纵横捭阖的心理自由,整个情节波澜起伏,摇曳多姿,貂蝉也因之而成为一个优美动人的艺术形象。
貂蝉以一妙龄美女,慨然接受王允布置的“连环计”,舍弃如花青春,巧妙周旋于骄横残暴的董卓与见利忘义的吕布之间,固然与“重扶社稷,再立江山”的崇高目的相联系,但主要出于报恩思想,这正与“士为知己者死”的传统观念合拍。对此,既不必过分拔高,更不应简单否定。
吕布爱貂蝉,显系爱其美色。罗贯中虚构“连环计”这一情节,是要为吕布参与诛灭董卓寻求更深刻更充足的动机,在肯定其重要作用的同时,并未模糊其见利忘义的本性。这样,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后人每每着意渲染英雄美女情意缠绵,亦非无根之谈;但若过甚其辞,则恐已非罗氏本意。
第19回总评
吕布一夺徐州,两攻小沛,每次都使刘备无家可归,其中两次还俘虏了刘备的妻小,使其倍感凄惶。语云:“事不过三。”尽管吕布两攻小沛可称事出有因,对刘备还算手下留情,对其妻小也能予以保护;但这三次打击,已经严重伤害了被称为“枭雄”的刘备的自尊心,他再也无法原谅吕布了。
陈珪父子心存汉室,见机而行,积极配合曹操翦灭吕布之举。吕布却有眼如盲,视陈珪父子为心腹,结果被陈登牵着鼻子走,连连中计,节节败退,很快丧失大部分地盘,不得不退守下邳孤城。
曹操进逼下邳,四面设防,布下天罗地网。形势如此严峻,吕布却不努力寻求破网之计,一误再误:始则不纳陈宫之言,消极防守,坐等曹操收紧包围;继则求救袁术,无功而回,只得借酒浇愁;直至下邳被淹,还只知与妻妾享乐,全然不顾将士死活,甚至随意毒打骁将,弄得人人自危,众叛亲离。到了这种地步,无论吕布个人如何骁勇,也只能束手就擒了。
吕布武艺高强,勇冠三军,似乎天下无敌;然而被俘之后,却贪生怕死,毫无骨气,令人难以置信:是所谓虽有英雄之表,而无英雄之实。联想他见利忘义、反覆无常的性格,更觉其灵魂渺小。最终,一条白练结束了他的生命,死得十分可怜,留给人们的教训也十分深刻。
资料来源:中日三国文化研究交流网
转载时间:2019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