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蜀道网
  • 关羽网
  • 曹操网
  • 第一届论坛
  • 第二届论坛
  • cnjpetr2009@126.com 010-6543-6703
    浅谈陕南武侯祠泥塑黑脸

    浅谈陕南武侯祠泥塑黑脸

    陕西省勉县博物馆 徐勇华
     

    提要:中国人的祖先也有黑种人?“为啥张苞的脸是黑色的?”这是外国游客参观陕南武侯祠三国人物泥塑时发出的疑问。工作人员答复:“他是炎黄子孙刚正不屈的形象的概括”。笔者就陕南武侯祠张苞泥塑黑脸,张苞的祖先、张苞、黑人,舞台脸谱、泥塑黑脸,作一探讨。

    关键词:陕西 勉县 武侯祠 泥塑黑脸 黑人 远古移民 民族融合 舞台脸谱
     

    外国游客观赏了陕南武侯祠的三国人物泥塑后,总要提出一些这样的问题:中国人的祖先也有黑种人?为什么张苞的脸是黑色的?

    笔者对这些问题做了一番探讨结论是:中国境内的确曾有过黑种人,但并非土生土长,而是远古移民。《古本竹书纪年》载,夏“后劳”三年和“后泄”二十年,先后有“九夷”,“六夷”来朝,这“九夷”和“六夷”中都有“玄夷”,——“玄夷”即黑色之夷。《山海经》列举过的“不死民、枭阳国、雨师妾、厌火国、劳民国”等也是古代中国境内黑种人的部落名称。这些黑种人的特征是:卷发、口阔、身材短小、皮肤暗褐。周秦以后,把它们通称为“僬侥”或“僬侥氏”。① 僬侥或作周侥。都是朱儒的音转。僬侥者,即黑人也。《国语·鲁语》载:“仲尼曰,僬侥长三尺,短之至矣”。《列子·汤问》载:“僬侥国,人长一尺五寸”。这些黑色人种,是在漫长的岁月中,从中南半岛,南洋群岛,印度次大陆逐渐迁移而来的。《后汉书·南蛮西夷传》有这样的记载:“永初元年(公元107)微外(国境外)僬侥种陆类等三千余口内附,献象牙、水牛、封牛”。这说明,东汉前期就有黑种人僬侥从中国东南迁入。

    中国境内的黑人,由于不断同其他民族的融合,人数渐渐减少,直到三国和唐,在皖南黄山和湖南的道州还有遗类,他们分别被称为“短人”和“矮民”。②这些情况说明中国境内古代确曾有黑种人,但他们不是炎黄子孙故民。

    至于本文探讨的“黑脸”③则与以上所述黑人无关,它是中国戏剧文化的艺术表现手法,是舞台脸谱或泥塑中的黑脸,则与黑种人无关,它是炎黄子孙刚正不屈的形象的概括。椐《中国美术史》载,宋元时期,脸谱用红白黑三色,与肤色接近,在扮演神鬼或绿林好汉时用五颜六色,画法也比较简单,只是描眉勾眼窝而已。而“彩塑最早是魏,表现题材比较简单在技巧方面还保留着石雕的手法,没有充分发挥泥塑特有的自由伸展的特能。像甘肃敦煌二七五窟的交脚弥勒塑像,就是有代表性的北魏早期彩塑。彩塑的用色以黑为主兼而红,石绿、石青、白色等”。④北魏时的色彩沉着浑厚,用笔奔放洒脱,层层晕染,立体感强。一般多在赭红色的底色上绘石青、石绿、黑等颜色给人的印象是严峻。唐代的壁画艺术沿用着北魏和隋代的风格用色是朱砂、青绿、土红、赭石、石黄。五代沿袭隋唐传统浓厚的民间色彩。宋代用色灰黯,大绿、赭石、茶黑比较沉滞暗淡,很少用红色,枝法上采用淡彩水墨的湿壁画的特点给人一种神秘肃穆之感。

    在古代人们以“黑”赞扬英雄好汉,张飞就是群体英雄好汉的代表。《三国志·张飞传》载: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收降荆州,率领精骑急追刘备,刘备战败弃妻子及众军士与诸葛亮等数十人仓惶逃命。张飞亲率二十骑柜后掩护,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⑤,曹军“无敢近者”。元代杂剧中的张飞,英姿勃勃,刚强不畏,冲锋陷阵,虎牢关张飞独战取胜吕布,在“赌头争印”中把孙坚的监军印赢过来轮流挂自己的枪尖(矛)鞭把,剑柄,马脖之上……巧妙地戏谑了孙坚一场,使孙坚狼狈不堪,《三国演义纵横谈》赞张飞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元代平话杂剧中塑造的张飞形象实质是综合张氏父子的形象。张飞之子张苞“蜀汉将领……飞死后,随刘备攻吴”,诸葛亮北伐时任虎翼将军,右护卫使,有战功。舞台脸谱塑造的张飞父子,“眉毛”,为虎须眉线纹起伏挺拔,形似老虎须,能给人凶猛顽烈之感,正是典型的武将之脸,表示智谋勇猛善战的眉型,其粗眉大眼加上大面积的黑眼珠,粗大圆满,形似豹子眼睛,有勇猛威武之势态。这种夸张,刚毅的面孔,表现了张飞张苞忠贞不屈,英勇过人的特点。

    今天陕南武侯祠张苞塑像是张飞的化身,这一世代让人敬仰的形象,经艺术家加工就成了以黑为主。体现了一个有血有肉,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个性。所以说武侯祠泥塑张苞黑脸形象与人种渊源无关,张苞祖先不是黑人,张苞也不是黑人移民。
     

    注释:

    ①《山海经》

    ②《后汉书·南蛮西夷传》

    ③《中国戏曲》80.第三期

    ④《中国美术之最》

    ⑤《三国志·张飞传》
     

    附:照片一张

    勉县武侯祠大殿塑像
     

    徐勇华简介

    徐勇华,男,生于1951年,勉县人。1980年参加工作,现任勉县博物馆馆员,从事文博考古工作。曾参加省级业务培训,二次参加全国文物普查。陕西省考古学会会员,陕西省博物馆学会会员,汉中地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勉县作家学会会员,诸葛亮研究会会员,汉中市文化报通讯员、勉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汉中市刘备研究会理事。

    著作有《定军风情》、《悠悠定情》、《褒栈魂》、独著《勉阳史话》,发表全国、省、市各类业务文章200余篇。
     

        资料来源:徐勇华提供
        转载时间:2021年07月07
        转载网址:http://www.dongsanguo.com/
    相关链接(日)
  • 三国志学会
  • 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国际论坛
  • 第三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国际论坛

          --《三国演义》研究与三国文化旅游(诸葛亮)

    2019年03月30日

  • 第二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研讨会

    2018年04月01日

  • 第一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研讨会

    2017年04月03日

  • 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国际论坛(会议专网)
  • 中日三国文化旅游研究中心
  • 中日三国文化研究交流网
  • 中日三国文化旅游研究网
  • 三国文化旅游研究网
  • 三国文化旅游信息网
  • 诸葛亮文化研究交流网
  • 诸葛亮文化旅游信息网
  • 中日曹魏历史研究交流网
  • 曹魏文化旅游信息网
  • 中日蜀汉历史研究交流网
  • 蜀汉遗址旅游信息网
  • 中日东吴历史研究交流网
  • 东吴遗址旅游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