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蜀道网
  • 关羽网
  • 曹操网
  • 第一届论坛
  • 第二届论坛
  • cnjpetr2009@126.com 010-6543-6703
    浅谈金牛道的形成与历史价值

    浅谈金牛道的形成与历史价值

    勉县博物馆 徐勇华
     

    内容提要:金牛道位于汉中盆地至成都平原秦巴山脉中最崎岖险峻一段,自古为秦蜀交通要道。因其既必经又难行。故而留下许多文化的讴吟和历史的震撼。承载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和厚重的历史课题,有待江山人才挖掘析理、弘毅光扬。

    关键词:金牛道 蜀道 秦蜀 走马岭 汉中

    国道108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交通干线,起于北京止于云南昆明。国道全程3356千米,经过北京、河北、山西、陕西、四川、云南6个省市。其中进入陕西省勉县境内的一段竟然和一条历史悠久的著名古道有不解之缘,这条古道就是中国蜀道上的金牛道。
     

    一、金牛道由来

    金牛道是穿越巴山连通秦蜀之蜀道中的一段,是秦蜀栈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古蜀道的主干线,又名石牛道、五丁道、剑阁道、蜀栈、南栈。金牛道为故道和褒斜道向西南的延伸路段,北起陕南勉县,南至四川巴中大剑关口。道中自川北广元到陕南宁强一段十分险峻,诗人李白赞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正是此段。

    汉中地处秦蜀交汇地带,为古道的必经之地,在古道中,金牛道是汉中通往巴蜀的三条古道之一,是古代秦地通蜀的交通主干道。《读史方舆纪要》载:“汉中北去关中之道自东向西有子午道、米苍道、荔枝道,其中北边的褒斜道与南边的金牛道相连构成古代川陕交通要道,其北道即古之褒斜,南道即古金牛;而子午道,傥骆以及米仓之道鲜矣”。金牛道自汉中的褒谷口与汉中盆地西端的勉县相连,以原褒城县(今褒城镇)为起点,北接褒斜道,南经老道寺、杜寨、黄沙、旧州铺、菜园渡、阳平关、土关铺、沮水铺、新铺湾、青羊驿,板庙入宁强,再达巴蜀成都,这段路是三秦巴蜀间大通道,也就是西南与西北贯通的大动脉。《读史方舆纪要》载:“自沔县(今勉县)西南至四川剑州(阆中)大剑关口,皆谓之金牛道”。《汉中地区志》载:“该道在汉中境内从褒谷的勉县褒城镇,到宁强县的棋盘关,共计139公里,原川陕公路(今108国道)基本沿此道修筑”。

    据《水经注》卷二十七引来敏《本蜀论》记载秦惠文王用计灭古蜀时说: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负力,令五丁引之,成道。秦使张仪、司马错寻路灭蜀,因曰石牛道。”这就是民间一直流传的秦惠文王欲灭蜀,道路不通,置石牛粪金,蜀王贪财,令五丁开关运石牛取金,秦惠文王因此灭蜀的故事。金牛道,是通益州巴蜀的主要古道路,无论是汉中的褒斜道、陈仓道、子午道还是傥骆道,凡是从北面进入汉中而要到巴蜀去的,均可途经金牛道。故而又称蜀道。足见这条道路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二、金牛道的历史沿袭

    自战国以后,秦蜀间相继开通多条古道。由于汉中地处秦蜀交汇地带,多条古道经此钩连。金牛道为多条古道中通往四川的重要官道。《郡县道里记》云:“西县本白马城,因山以名县。又曰“浕口城”。西县西南30步有百牢关、古道、褒斜、金牛三道交汇入蜀之口,是秦蜀间交通枢纽。隋置白马关,改名百牢关。自京师趋剑南达淮左,皆由此地。所谓“达淮左”,系指经兴元府循汉水至荆襄间一段道路。清《勉县新志》载:“勉县西南十五里土关铺,五十里沮水铺,十五里嘉兴铺(今新铺),十五里老丁铺(今青羊驿),十五里金堆铺,进入宁强境内”。百牢关,自战国以来,是秦蜀间古道自关隘。

    金牛道处肇起于汉中盆地西端——勉县,北靠秦岭,南依巴山,汉水从境内穿流而过。在陕西省西南部,东经106°21′,北纬32°53′,33°38′之间。沿线,千百年来人类在汉江两岸繁衍生息,留下了众多文物古迹,其中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侯墓、武侯祠;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超墓、祠、古阳平关遗址、刘备称汉中王设坛处遗址、张鲁女墓;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诸葛亮制木牛流马处,万寿塔、牛头寺与千佛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诸葛亮读书台、南宋禁盐摩崖、云雾寺与皇姑坟等。境内定军山、古阳平关、天荡山等三国遗迹驰名中外。与金牛道协行的,有西安至汉中高速公路、十堰至天水高速公路、宝鸡至汉中高速公路,及修建中的西安至成都的高铁线路。勉县现在为陕西省对外开放县、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三、 战争、商贸对金牛道的影响

    陕西关中平原和四川成都平原是历史上两大天府之地。汉中恰好地处秦岭山系和巴山山系之间最大的一块平地,物产丰富,人口稠密,与长安和成都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北有四条道可通往关中,南有三条道可通往成都。成为天然蜀道理想的歇脚点、中转站,并且地接秦、陇、蜀、楚,路当川、甘、荆、襄。历史上统治关中长安的中央政权要兼并西川必须先取汉中。割据西川的政权,若汉中不守,巴蜀的政权就难以维持。所以,古人把汉中看成“蜀之根本”、“蜀之咽喉”,“若无汉中,是无蜀也”。故在战国时期汉中就以军事重镇载入史册,即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历史上有志图谋霸业一方或混一天下者,无不以汉中为军事重镇。《史记·夏本纪》记载:夏禹王十年治水的过程中,开通了九州的陆路和水路,其中就有雍州(今山西、陕西、甘肃的部分)和梁州(今陕西南部及四川北部),陆行有车,水行乘舟等,“告功天下”。到了西周,国力最强,疆域最广,道路交通是实施有效统治的必备条件。如:周成王东征;周穆王攻犬戎;周共王灭密;周孝王伐西戎;周宣王伐玁狁;东征淮夷,徐戎;周幽王征伐褒国等一系列战役,都是利用业已开辟的地方道路进行政治、军事活动以维护王朝的统治。从周原甲骨文中,就有“克蜀”、“伐蜀”的战争记录,周武王伐纣“蜀亦从行”。说明早在西周时,周人通过汉中与蜀地进行着密切的沟通和交往,期间道路已经畅通,只是少有记载而已。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区之间又因战争的频繁,秦蜀之间也是如此。如《史记·六国年表》载:“秦历公城南郑”,“蜀取我南郑”、“蜀人来朝”、“蜀人来贿”、“蜀王猎谷中,与秦惠王相遇”等记载,都说明秦蜀之间在秦灭蜀以前就有各方的来往,当然这期间的交通往来主要是循行人迹习惯性原始古道线路,避险就易,略加休整。当然,金牛道也例外。金牛道蜀道较大规模的修筑证明在战国时期,主要原因就是秦蜀两国较大规模的攻伐战争。可见蜀道主要秦蜀两国修筑而成,以资战争攻伐之需。秦惠王灭蜀战争,贯通的秦蜀之蜀道才正真形成,为秦国有效控制新开疆的沃野巴蜀开辟了政治通途。随着秦国统治的加强,蜀道更加畅通无阻,成为川、陕间商贸、人流的大通道。这时人们还不断完善交通设施,“列树以表道,并荫及行人,十里有庐”。为商旅和官员提供路途栖息补给之所。
     

    四、近年来金牛道的考古发现

    从褒谷口沿线境内保留遗址、遗物来看:从勉县褒城镇(原褒城县)南门外起有清朝时期修建的大通桥一座,单孔,桥为青石条砌成,桥上两边有护栏,已毁;护栏立柱方孔,清晰可见(今褒城镇连峰村农贸市场内),保存完整。迄今使用通行。再行一华里即褒城桥沟(又名西河桥、狼洞沟)民国时期建川陕公路重修单孔石桥一座。桥西边建有清朝时“文昌祠”一座(今褒城镇农械厂毁坏占用)。原金牛道从祠前进入原古寨即红庙寨,现为红光村、红星村。村中迄今保留红庙堂,三官庙、九仙庙、古井。向西出柴宅进邹宅(又名十里桥)、金宅。柴宅南行到联合村(又名洼子里),村头有古小桥一座,至今通村中还在使用。与杨宅连接处保留着至今清光绪七年(1881年)的“三清殿遗址”(又名老君庙),现重建。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在该地发现“云纹瓦当”、“绳纹板瓦残片”、和“北宋戏剧人物砖雕”等文物。越过杨寨铁路涵洞即到长林镇杨寨村三组,保存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及出土有春秋时代铜编钟(现藏于县博物馆),汤谷村战国古墓葬,小白坡汉代遗址、保卫村汉代墓群,村中保留有清朝“万福寺”、“天爷庙”遗址,(现在重建)。过长林镇南行渡汉江为金泉镇勤俭村八组,迄今保留隋宋元明清的石梯坡驿道遗址,南宋禁盐摩崖石刻。北宋海秀寺从该道可通到南郑新集、黄官接米仓道。向西经长林街西北行到老道寺镇有顺天寺(重建),唐牛头寺和千佛洞、汉代古墓古冢等,陈寨村清代陈寨老桥,为双孔石桥一座。桥长八米,宽3.6米,高4.7米,桥面由不规则形石条铺成,桥两边有溪水兽,两侧砌八字形护堤,桥墩由石条砌成,古桥至今保存完整(今废除)。越过陈寨村即到吴寨村二组,地面建筑有清光绪十年(1884年)菩萨庙一座、和吴寨相连的沙家庄村秦汉遗址,占地六万平方米,文化内涵丰富。在地表发现云纹瓦当、粗绳纹板瓦残片,方形绳纹铺地砖,棱形纹条砖等文物。据地表遗存文物分析,为秦汉建筑遗址。(注:该遗址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发现)。当然,黄沙、旧州铺、菜园渡等处地面和地下遗留的建筑和文物遗存都与金牛道有着密切的关系
     

    五、 金牛道入口辨析

    据史书记载,古道、褒斜、金牛三道交汇入蜀之口,是秦蜀间交通枢纽(即今勉县老城水磨湾莲水村)。它地处汉中盆地西沿,汉江北岸,川陕公路南侧,又系川、陕、甘三省门户。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从实地调查得知是原金牛古道入口。今建有三国历史名镇,国道108、省道309公路穿镇而过。出老城(今老城村)西越浕水(今咸河)南行盘道,登徒二里有余走马岭,岭上有张鲁城,张天师堂等遗迹,为五斗米教,二十四治之一“阳平治”,又名“浕口治”。山顶遗留有一段宽敞金牛古道通往今土关铺、沮水、新铺、青羊驿、大安驿至宁强接四川广元至成都。今川陕公路沿山下汉江(又称沔水)低走,原来山顶的古金牛道余段,今被废弃,现在山顶成为莲水村三组耕地。据《陕西古代道路交通史》载:“由褒城折西南行为四川路,50里至沔县黄沙驿,又西40里至沔县城,城内有顺政驿,为南栈,又称为“蜀栈”。自沔水而上,两山对峙,一经中通。15里至土关铺,一名百牢关,又西南行渡沮口”。从以上记载证实了这点。75里至青羊驿。青羊驿南为大安镇,由大安镇循漾水西南行10里至烈金坝,为金牛驿故址。这里四面环山,两条峡谷相汇,形成了三岔路口;东北入勉县,南通宁强,西南达阳平关。由烈金坝南行3里,入“五丁峡”又名金牛峡。为“南栈第一险”。金牛峡是大巴山的一个峡谷,为四川官路,如同长蛇,蜿蜒于峡谷之中。五丁力士就在这里凿山开道。五丁峡口南10里有“五丁关”,山如斧劈,峭壁凌空,步步悬絙,而上下峡亦如之。为南栈第一险。这里山路极窄,宽约不到一米左右,仅可通行一人。官员路过这里,都要在关南或关北下马下轿,步行过关后再能乘坐。五丁关原有关门,关门一闭,秦蜀就阻断了路径。故属汉中府的辖区,为川、陕锁钥。南行经朝天驿,清风峡至广元县,直到成都。和沿途的调查基本相符,又据《蜀道与秦蜀文化交流》一文,写到此道(金牛道)在文化史上成为“蜀道”共识的佐证。
     

    六、金牛道的历史价值

    近年来国家为了申报“蜀道”为世界文化遗产,做了相应的史料整理准备。而所“申遗”之蜀道既不是蜀地所有的道路,也不是所有的入蜀通道,而是有特定内涵的明确指向,即由穿越秦岭、巴山、经由褒斜、陈仓汇合途经金牛道的官道。蜀道上的金牛道在秦蜀间的漫长联系中,有其便捷而又十分险峻的区位优势,留下了响彻千古的文化传奇和永不磨灭的历史丰碑。根据多年考古与文物调查,得知遗存文物、遗址文物贯穿起来就成为秦蜀往来一条文化珍珠链,值得我们今天去研究鉴赏,虽然金牛古道至今被川陕公路部分取代,而古金牛道余段,被誉为:“陆路交通的活化石”。成为历史的见证,时光的信物。原始古道成为今道的蓝本,是一切现代化道路智慧与勇气的早期勘探,而今日之道路则是先民精神光芒的刷新图彩、文明足迹的因循拓宽。古道穿越时空,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蜀道、巴蜀、两汉、三国、盛唐、明清文化于此交相辉映,成为中华大地璀璨夺目的文明彩虹,光耀千秋,为实现中国梦的华夏儿女激发永恒的文化自信和不竭的精神火焰。
     

    参考文献:
        [1]《史记·夏本纪》。
        [2]《史记·六国年表》。
        [3]《读史方舆纪要》。
        [4]《郡县道里记》。
        [5]《水经·沔水注》。
        [6]《勉县新志》,清,光绪六年。
        [7]《汉中地区志》,三秦出版社。
        [8]《勉县地各志》,1989年11月,地震出版社。
        [9]《陕西古代道路交通史》,1989年8月,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
        [10]《陕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丛书·汉中卷<勉县文物>》。



        资料来源:徐勇华提供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09日
        发布网址:http://www.dongsanguo.com/
    相关链接(日)
  • 三国志学会
  • 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国际论坛
  • 第三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国际论坛

          --《三国演义》研究与三国文化旅游(诸葛亮)

    2019年03月30日

  • 第二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研讨会

    2018年04月01日

  • 第一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研讨会

    2017年04月03日

  • 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国际论坛(会议专网)
  • 中日三国文化旅游研究中心
  • 中日三国文化研究交流网
  • 中日三国文化旅游研究网
  • 三国文化旅游研究网
  • 三国文化旅游信息网
  • 诸葛亮文化研究交流网
  • 诸葛亮文化旅游信息网
  • 中日曹魏历史研究交流网
  • 曹魏文化旅游信息网
  • 中日蜀汉历史研究交流网
  • 蜀汉遗址旅游信息网
  • 中日东吴历史研究交流网
  • 东吴遗址旅游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