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国演义》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勉县博物馆 徐勇华
《三国演义》是我国一部流传久远的古典文学名著。它具有别的作品不可替代的文化特色,在尖锐复杂的历史中写人物,以其精炼流畅的文学语言和故事情节,成为“演义”作品中灿烂夺目的一部。它的影响,使许多人物故事,至今仍然为人们耳熟能详,有的竟成人们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它以立场鲜明的独特艺术手法,真实地描写了三国时期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及历史事件。它既是一部洋溢英雄主义的战争史诗,又是一幅饱含着智慧的历史画卷。它给人们以思想的启发和历史的借鉴。
一、历史文化概况
《三国演义》从酝酿到成书,前后经历了一千多年。从魏、晋、南北朝时,已经出现三国人物故事传说。据有关史料记载,到了唐代有更进一步发展。在宋元时期《三国演义》已初具规模。元末明初,《三国演义》便从民间故事进入文学创作阶段,便产生了罗贯中的成熟版本。后来又经文学家和文学批评家毛纶、毛宗岗父子在罗贯中版本的基础上加以修订,为《三国演义》定了型。《三国演义》源远流长,书成过程中表明,不是只罗贯中一人之作,而是历代智慧的结晶。
《三国演义》是从三国历史材料衍生而成的一部文学作品。以历史真实为基础,以文学手法加工而成,又与《三国志》有明显的区别。史学着重说明的是历史事件,属于纪实的范畴,而文学在于作者抒发感情,属于艺术的范畴。而《三国演义》在处理文学与史学的关系时,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既尊重历史的真实性,又从文学创作的需要出发,对史料及各种传说作了各种不同的处理。有的照搬历史稍加损益;有的取其一点加以生发;有的移花接木,重作安排;有的采用传说,恰当充实。三国时期,战乱不断,在各种政治集团角逐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人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三国演义》在这些人物的思想性格、建功立业等方面从情节安排、语言运用体现了高超的艺术成就。
二、从历代“说三分”与民间的传承
据有关史料记载,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及其门下文人编撰的《世说新语》,记述从汉末至东晋时期士族阶级的逸闻轶事。它是我国中古时代“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世说新语》完成于陈寿《三国志》之后的一百多年。其中有关三国人物的故事,对《世说新语》又是很好的补充。在宋代“说三分”的三国故事,在唐代就开始流行。到宋代就有了长足的发展。从史料中又看到,这时说三国的故事,已经从“讲史”中分离出来,就成为了一个专门行业,还出现以此为职业的专门说家。在《东京梦华录》卷五,《京瓦伎艺》条说,“讲史”……霍四究,说三分,尹常卖,讲五史。……其余不可胜数。不以风雨,寒暑渚棚看人,日日如是。为北宋京城东京(今开封)伎艺繁荣的纪实。“说三分”就是说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故事。霍四究是“说三分”的名家。到仁宗时,市人有谈三国事者,或采小说家缘饰,作影人,始为魏、蜀、吴三分战争之象。他们不但说故事,而且还用“影人”(大概是皮影)一类,使口说与表演相结合,生动形体感人。苏轼的《东坡志林》里说得更详尽,“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辄与钱,令聚坐听古话,至说三国事,闻玄德败,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在宋代“说三分”的三国故事,实际上已持续二、三百年,以群众性的创作活动不断凝聚着“说话”(说书)艺术的创作经验。到了元代至治年间《新全相三国志平话》的出版,表明“新刊”说明在之前还有旧脚本,而且不止一个。该刊出版,实为群众性创造的艺术成果。为罗贯中《三国演义》,打下了极其坚实的基础。也许可以说没有宋代的“说三分”就不可能有元代的《三国志平话》,也不可能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可惜的是“说三分”的脚本没有流传下来。
在宋《新编五代史平话》中《梁史平话》开头的“人话”说道,汉高祖刘季杀了项羽,立国号曰汉。只因疑功臣的神话传说故事,使(韩信、彭越、陈豨)三个功臣,抱屈含冤,诉说与天帝,天帝可怜,见三功臣无辜被戳,令他们托生,做三个豪杰出来。曹魏篡夺献帝,立国号曰“魏”,刘先主图兴复汉室,立国号曰“汉”;孙权立国号曰“吴”,《演义》作者根据表现人物的需要,对以上的这些创作素材又作了各种不同的处理。有的直接搬用,有的则加以修改。对《世说新语》里面三国故事,也有弃而不取的地方。说明罗贯中对素材取舍,有着鲜明的倾向性。在明代高儒《首川志书》证实了这一点,罗贯中在写作《三国演义》时,“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陈叙百年,概括万事”。可见一斑。
三、正史与民间传闻对《三国演义》的影响
据唐开元,大觉佛学著作《四分律行事抄批》卷二六《续箴》第一篇六十八套第一册写到:“注云,‘刘氏重孔明,意三国时也……蜀有智将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为王所重。’刘备每言曰:‘寡人得孔明,如鱼得水’。晚唐景宵的《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卷一六也注云:“刘氏重孔明者,三国时蜀主刘备也。”可见三国的故事,在盛唐时期,甚至在此之前就已经非常流行了。唐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卷五《采习巽》云:“至如惨杀人,不疑盗嫂,瞿义不死,诸葛犹存,此皆得之于行路,传自于众口。”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在《蜀相》中写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他代表时人对诸葛孔明的看法,饱含着同情、赞美、惋惜之情。在《宋代话本七种》即《京本通俗小说》中在“赤壁矶头,想是周郎施妙策。五通神捧住火葫芦,宋无忌赶番赤骡子。又不曾泻烛浇油,直凭的烟飞火猛。”描写大火文字就是周公瑾赤壁鏖兵的故事。在《清平山堂》话本集里,也有引用三国的故事。如《洛阳三怪记》中,“移时之间,就坛前起一阵大风,怎见得那风,风来穿陋巷,透王宫……睢河逃汉主,赤壁走曹公”。也指的是赤壁之战的故事。《西湖三塔记》载:“有数个力士拥一人至面前,哪人如何打扮?眉疏目秀,气爽神清,如三国内马超,似淮甸内关索,似西川活观音,岳殿上炳灵山。”马超容貌漂亮,人称“锦马超”。关索传说是关羽的后代,不载于史籍,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可见马超关索等已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人物。《简帖和尚》中有“皇甫殿直看那厮,威震一喝,便是当阳桥上张飞勇,一喝曹公百万兵。”张飞当阳桥喝断曹兵的故事,在当时已是家喻户晓。从话本中所提到三国的故事,足见宋代又是三国故事大普及大传播的时期,就是说《三国演义》的诞生,这时有了民间的基础。
四、平话对《三国演义》的促进
元代的“讲史”在宋代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宋代的“说三分”,在元代更为普遍。在石宝君的杂剧《风云紫云庭》中有一曲子《混江龙》写到:说自己唱的是《三国志》,她说娘那些无事生非的唠叨话好比《五代史》、《八阳经》。这些日常话语,可见《三国志》等书籍,元代是十分熟悉的。元代王沂《虎牢关》诗云:“君不见《三分书》里说虎牢,曾使战骨如山高,回首《三分书》里区区缚虎笑刘郎。”“虎牢”即指刘、关、张虎牢关大战吕布的故事。在《三分书》便是“讲史”艺人说《三国》的脚本。可见到元代《三国》故事相当完整。在元代至治(1321-1323)年间建安虞氏《新全相三国志平话》就是当时人们所说的《三分书》的底本。所谓“全相”就是上图下文。这个时期,得知这个本子已不纯是仅供艺人参考,也是供人们阅读的读本了。他在《平话》中分上中下三卷。如从《桃园结义》起,到《秋风五丈原》,司马氏统一三国,刘渊又灭晋为止。全书共有八万字,有七十幅图,《桃园结义》就有两幅。全书又以刘备蜀汉为中心,而着墨最多的是张飞,张飞几乎是贯穿始终的人物,其形象生动。“古城会”时,张飞邀先主刘备,正厅坐饮晏。张飞问二哥在何处。先主说关公辅佐曹操官封汉寿亭侯,杀袁绍两员将,险送我性命,亦无桃园之恩。张飞大怒……张飞见关羽,斥责说尔乃无信之人,忘却结义之心,关羽调转马头,斩了曹操追兵蔡阳,张飞就立即滚下马赔礼,邀关羽入城,真是爽直可爱。在张飞取西川时,“义释严颜”一节也表现智勇过人的性格。张飞将三万军,离巴州五里,到一小河口,令人探水深浅。巴州太守严颜笑问张飞,你不读孙子兵法,涉水半渡可击。张飞言曰:你闻吾到当阳长坂观曹操百万军,吾叫小卒,何况小沟岂能作祸。可谓快人快语!我们察阅《平话》的主要情节时,在那时已有“桃园结义”“张飞鞭打督邮”“三战吕布”“古城聚义”“先主跳檀溪”“王允献董卓貂蝉”“曹操戡吉平”“关公刺严良”“云长千里独行”“关公斩蔡阳”“三顾孔明”“赵云救阿斗”“张飞据桥退卒”“赤壁鏖战”“雒城庞统中箭”“关公单刀赴会”“孔明七擒七纵”“孔明斩马谡”“秋风五丈原”等等。以上虽然精粗、详略各自不同,但都被后来的《三国演义》所吸收。
《平话》又是《三国演义》的母本之一,为罗贯中的加工创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当然,我们从中看到有很多细节和情节罗贯中并不取用。例如:赤壁鏖战时,曹操遣使至东吴逼降,诸葛亮“接抱换衣,提剑就杀了(曹操)来使”,以此造成了东吴与西蜀联合抗曹。刘备托孤之后宦官黄皓弄权,左右后主刘禅,诸葛亮从祁山前线归来,又亲手砍死了黄皓。这些不符合诸葛亮性格的情节,均被摒弃。张飞鞭督邮,“打了一百大棒身死,分尸六段,将头吊在北门上,将脚吊在四隅角上,有刘、关、张众将军都往太行山落草”。而《演义》只写了吊打督邮,刘备挂印辞官。由于艺人文化水平不高,《平话》的文字比较粗糙,错别字和脱漏也极多,这又与书商为了图利粗制乱造不无关系。在姜殿杨《平话》的跋里指出:“作者师承话,未见史传正,每以同音习见之字通用。省俗形近,传录讹谬,又复杂出其间,坊贾据以入梓,难可校订,出自江湖小说师徒相传脚本。开卷则市井能谙,入耳则妇竖咸晓,乃后世通俗演义之所失,当为士大夫所不屑寓目者”。《平话》尽管有些粗俗不足之处,但却是研究《三国演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料。使我们从多维角度捕捉罗贯中《三国演义》的来龙去脉。
资料来源:徐勇华提供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