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蜀道网
  • 关羽网
  • 曹操网
  • 第一届论坛
  • 第二届论坛
  • cnjpetr2009@126.com 010-6543-6703
    从勉县出土文物看古今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从勉县出土文物看古今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徐勇华 陕西省勉县博物馆
     

    一、 勉县地理历史概况

    勉县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汉中盆地西端,地处汉江上游。是川、陕、甘三省要冲,东隔褒河与汉中相望,南邻南郑县,西接宁强,略阳,北连留坝、凤县及甘肃省两当县。地处东经106°22′至106°55′,北纬32°55′至33°38′之间。地势南北狭长,南为巴山起伏地,北为秦岭山区,中部系汉江平原,自西向东流经境内82.5公里,东西宽约65公里,南北长140公里,总面积2439.7平方公里。

    勉县原名沔阳,由沔水而得名。早在石器时代,人类祖先就在汉江两岸繁衍生息。夏商时期沔地属梁州,西周属雍州,东周、春秋属蜀,战国初属白马氐东境,秦统一全国为十六郡沔属汉中郡,西汉置沔县,北魏置嶓冢县,隋大业三年(607)改为西县。南宋开禧年间(1205至1207)置沔州治于略阳。元至元20年(1283)废西县置铎水县,移沔州来治。洪武三年(1370)铎水州,七年(1374)降沔州为沔县。1949年12月8日勉县解放。1958年11月,撤销褒城县,将褒城县褒河以西并入沔县,因县治在河西,故称褒沔合并。1964年9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改“沔县”为“勉县”。

    70年代起至今,在农田基本建设中勉县先后出土一批与汉中汉代水利资源利用及开发有关的陶质文物,如陶水井,陶陂池,陶塘库水田模型和陶质井圈等,从一个侧面反映在汉代当地人们生活和农业生产对水利资源利用和合理开发的实物例证。

    勉县出土8件陶器文物分别是:

    1、五脊六兽双凤红陶井:东汉,通高64厘米,井高22厘米,底径19厘米。1972年7月长林杨寨二号墓出土。该井由房盖、井架、井台、井筒组成,井筒为圆桶状平底,井台为“井字形”,井台下的四角,各蹲着一只猴子,头顶着古建“丁头拱”支撑井台。井台四边,为镂空双凤图案,井台沿上,斜立着井架,井架上部两头仍各蹲着一只猴子,用头顶着歇山式五脊古建房盖,房盖可取下放上。井架上部正中吊着活动的滑轮,滑轮上拴着井绳,系着两只吸水罐,一上一下十分灵活。(图一)

     

    2、红陶陂池:三国,直径36厘米,高9厘米,壁厚1.5厘米。1978年12月在老道寺四号墓出土。绿铅釉红陶,圆形,直壁、平底、池内四角,有泥塑荷叶,莲苞和含苞待放的荷花,正中有一大荷叶,叶上一青蛙,似觅食而跳水状。池内分布有“鲫鱼、鲤鱼、鲶鱼、鳝鱼、龟、鳖、菱角各1,蛙4、螺3、池坎上有鸭子,水蛭各1.(图二)

     

     

    3、红陶塘库水田模型:东汉,通长52厘米,塘坎边长33厘米,宽35厘米,深0.5厘米。1978年3月老道寺3号墓出土。长方形,直壁,平底。塘库与田连成一体,塘左、田右、中有一坎相望。塘内塑螺狮、青蛙、鳖、草鱼、鲫鱼。塘田相间的正中坎下,有一直径20毫米的放水孔。塘内放水孔两侧,各有一个直径15毫米的立式闸门槽柱,为提升式平板闸门,可上下提动,以控制放水量。田面正中,有一条宽30毫米的沟渠直对闸门水田。沟上、沟下沟为横田畦,田间距20至25毫米比较正规。(图三)

     

     

    4、灰陶塘库:东汉,边长31厘米,高5.7厘米,深0.5厘米,壁厚0.1厘米。1978年3月老道寺3号墓出土。正方形,直壁、平底。塘内塑有螺狮、荸荠、莲苞、龟、蛙。塘正中塑有大荷叶,叶上蹲着一青蛙,一条水蛇沿莲杆盘旋向上,蛇头伸上荷叶,正好咬住荷叶上青蛙的右后爪,青蛙作挣扎哀鸣状,造型逼真,栩栩如生。(图四)

     

     

    5、红陶水田:东汉,通长39厘米,宽22厘米,高3.5厘米。1978年12月从老道寺4号汉墓出土。直壁、平底,中间有一条田埂,将水田分为左右两块。田耕正中田埂的一边开有一直径1厘米的放水孔,左右两块田面上,均刻有不规则的横向阴线。田面中放置有18件红陶小型水生植物,有荷花、荷叶、莲子蕊、菱角、浮萍、水草叶、鳖、草鱼、鲫鱼。(图五)

     

     

    6、绿铅釉红陶冬水田:三国,边长31.3厘米,高5厘米,底径30厘米,1978年12月勉县老道寺4号汉墓出土。直壁、平底,田内有五条不规则田埂,将田面分为大小不等的六块,其中左上边田埂泥塑有青蛙、鳝鱼、螺狮、草鱼,右下边田里有螺狮、青蛙,右下和下田内各有鲫鱼一条,右上无物。(图六)

     

     

    7、 灰陶持锸俑:三国,通高21厘米,低径9. 5厘米。1978年12月勉县老道寺4号汉墓出土。头戴圆帽(后高前低)身穿圆领窄袖长衣,细腰,下为喇叭形,(喇叭口长0.7厘米,宽0.5厘米)双手胸前握锸,左手高右手低,锸高0.9厘米,把长0.6厘米,锸尖距底1.5厘米。(现征调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图七)

     

     

    8、红陶立式俑:三国,通高21厘米,宽6厘米,低径6厘米。1978年12月勉县老道寺4号汉墓出土。头戴高幞头圆巾,平顶帽,身穿圆领窄袖长衣,前衣襟为燕尾状,足下为圆筒形,双手胸前握一锸,左手低右手高,锸通高13厘米,把长0.8厘米,宽0.2厘米。(图八)

     

     

    二、先民系命于水的观念

    从以上的出土文物可以看出勉县早在石器时代人类就在汉江两岸繁衍生息。汉水发源于宁强嶓冢山。由青羊驿西谢家咀村入境,东西横贯全县中部平原16个乡镇,在长林珍宝坝纳褒河后入长江。全长1540公里是长江最大支流。在我县境内流长82.5公里,为秦岭、巴山界河。系常年性河流。据《汉中府志》载:“厥壤沃美,赋贡抽出,略侔三蜀”。汉中水利资源丰富,主流汉江,围绕汉江的南河、养家河、沮水、咸河、堰河、黄沙、褒河、湑水河、牧马河等数十条支流分布在汉中盆地上。他们沿汉江及其支流资源水作堰、播五谷务稼穑,创造了农耕文明。农业一直命系于水,如出土陶陂池模型:陂池又称堰塘或称陂塘,段玉载释:“陂,言其外之障;池,言其所蓄之水”皆用以灌溉。陂池有大有小,因地制宜,而至今保留在汉中农村水塘甚多,如汉中武乡至铺镇一带,现有古池12口,其中王道池、下王道池、草池、月池、顺池、南池,史称六大名池,至到今日发挥蓄水灌溉效益。古池据留存古碑刻所载:“皆”始于汉初创自邺侯”其塘水夏可用于水稻种植灌溉,还可用于养殖,也可为人们日常提供生活用水。早在战国时期流传民间许多民歌,就与水有直接关系,如“举锸为云,决渠为雨”⑴,“以溉以粪,长我禾黍”⑵。《十道记》记载汉中西南“黄牛川有再熟之稻,土人爱之”。又据《天下郡国利病书》、《府志》载:“萧何始二堰,曹参落成之”。诸葛亮驻军汉中,“踵迹増筑”。《水经注》、《汉中府志》载:“湑水河上的杨填堰,五门堰”载湑水垒石,填土为堰。相传亦酂侯(萧何)平阳侯(曹参)所筑。二堰惠泽城、洋二县流经二县五十余公里,灌溉良田万余亩,被称其为城、洋二县人民的养命之源堰。

    汉中人千百年来一直认为是萧、曹二人创修山河堰,因而为其建祠庙。而山河堰是汉中最早大型水利设施,与关中的“郑国渠”,四川的“都江堰”一样享有盛名。山河堰,位于褒斜古道南端的鸡头关下,载褒河水而成,共筑有三道拦河大坝,最著名的第二道拦河石坝,长360步,“聚之以石,束之以木”⑶的堆石坝。清初有碑描述:“巨石为主,锁石为辅,横以长柱,列为井字”⑷。山河堰,是汉初创修以来,历代深受重视,官府屡次维修,南宋乾道年间维修规模最大,开大小渠65条,灌溉面积达到二十多万亩。

    在山河堰之后汉中的又一大水利工程是位于城固县城北的五门堰。其截湑水河而成,被古代城固人称为养命源。又传说此堰创自新汉王莽时期,城固县令蒲庸将改为石渠,堰头底开列五洞可以启闭,故名五门堰。宋代文同诗曰“夏雨渴久矣,秋苗犹搞然。桐拔应无讼,囷仓定有年。曹公三大堰,一夜满民田”赞誉。而勉县出土陶塘库水田模型更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勉县志》载:“勉境之水以汉为大,为众水之归,亦为水之纲”。因汉中多水,历代高官名士也很重视发展水利建设,据清《勉县志》记载有山河东堰、山河西堰、牛栏堰、天分东堰、天分西堰、琵琶堰、马家堰、白马堰、麻柳堰、天生堰、金公堰、康家堰、浕水堰、毛家堰、曹家堰、香水堰、龙潭堰等堰都充分说明古人对水的合理利用,为农业生产丰收、发展经济、丰富生活资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 水资源的利用保证了历史上政治、经济、军事的需要

    汉中地处秦巴之间,是一个比较宽阔的山岳盆地,山环水抱,气候温和,粮食作物种类繁多,再加“山林、木竹,蔬菜、果实之饶”⑸生活条件十分优越,因此,素有“鱼米之乡”之美誉。从历史上看汉中是“赋贡所出”⑹富庶的物质条件不但满足了当地人民生活的需要,还保证了历史上政治、军事活动的需要。远在秦灭巴后,对巴族采取了薄赋等优抚政策,使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从发现陶田模型及陂池、塘库水田模型来看,当时已开凿陂塘,灌溉农田、水田同时养鱼进行了综合利用。秦二世而亡,项羽入关分三秦统有巴、蜀、汉中三郡的汉王刘邦,赖以巴蜀足食足兵而“定三秦”时,留萧何常居汉中,使给军食,加之这个时期铁器的广泛使用,又进一步促进了巴蜀地区粮食生产。在楚汉战争中“萧何发蜀汉米万船而给助军饷助军粮”,⑺才使刘邦取胜,可以说刘邦能胜项羽在很大程度上也得于巴蜀地区的经济。张仪说“秦西有巴蜀,方船积粟,起于汶山,踬江而下”⑻,司马错伐楚时征调巴蜀“米六百万斛”⑼,汉武帝时朝廷为取运“汉中之谷”曾令御史大夫张汤开褒斜道,想以此漕运;东汉末年,张鲁在“财富土沃”的汉中以“五斗教米”教化百姓,曾“立义舍,置义米,义肉其中”,让路人量腹取用,曹操征取汉中时,曾在勉北米仓山下屯米“数千万囊”⑽;刘备夺取汉中时,法正就曾向刘备建议,夺取汉中后可“农谷广积”。上述史实说明,汉中在蜀汉占领前,有着雄厚的物质资源条件,而稻米尤享盛誉。为楚汉战争胜利提供了支撑,更为秦汉王朝的巩固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同时战争的需要为巴蜀地区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也加快了这一地区粮食资源的开发进度。所以,挖塘修渠,筑坝开堰,“通沟渎,蓄陡泽”⑾的水利工程设施,是历代发展生产,夺取粮食丰收的根本保证。诸葛亮率军到汉中后,又命吕义为汉中太守兼领督农,供给军食,后来,为加强北伐的军需供应,就令杨仪在汉中“规划分布,筹度粮谷”⑿。同时,利用了西汉初年萧何在汉中所开创“山河堰”等水利设施又“踵迹増筑”⒀。这些史实说明,诸葛亮在汉中“督农”兴修水利作为发展生产,解决北伐物资重要措施来抓。又如“开拓农田,实行军屯”⒁,“休士劝农于黄沙”,“军民合耕”,“发展淡水养殖业,丰富生活资源”⒂等等都和勉县出土水田模型、陂池、冬水田、陶井、持锸俑等都有着密切联系。据光绪九年(1883)记载全县有中小渠堰17条灌溉2.1万亩。民国时期李仪祉对汉中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县800余亩,灌南郑县田36000亩,灌沔县田7000亩,汉中有六大各池至今仍被利用记载。勉县解放后,为丘陵、山区解决灌溉用水不足,不断兴修陂塘就有1377处的记录。
     

    四、 水资源发展与古今的继承

    近年来,据考古调查统计而知,全区至今保留有汉代以来的古堰渠70多处,一些堰渠经历代使用维修,一直延用至今。同时各地在继承和学习开发利用水资源经验的基础上,又不断增修了大批塘、库、陂池等水利资源,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因地制宜,以小型为主的形式修筑堰渠、塘库,逐步将丘陵地改变成良田。事实说明,汉中盆地古代农田水利设施至今所产生的实际效益,不断改进和利用。勉县全境地跨汉江两岸,分平川、丘陵、山区三部分。平川面积占10%,海拔530-600米,丘陵面积约占10%,海拔600-800米,山区面积占80%,最高海拔2621米。属北亚热带气候,无霜冻,气候温暖,四季分明。境内大小河流28条,大小沟渠146条。汉江在我县属上源流域,沿江两岸山清水秀,气候宜人,自古即有“汉水东流绕郭斜,清波遥接洞庭搓”⒃。

    水利建设不断发展。勉县1950年—至今,挖塘蓄水,兴修水利,整顿健全的水利机构,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修筑大小水库36座,陂塘2000余口,机井619眼,灌溉农田21万亩,保灌面积20万亩。万亩以上灌溉渠道有汉惠渠、板凳堰、无坝堰、军民渠、堰惠渠、幸福渠、褒河石门水库西干渠8条渠堰。南有养家河,环绕群山,有无数深滩,沿途多小盆地,且有温泉、喷泉、龙洞。依山就滩,古今建有幸福渠和曹家、琵琶、马家、白马、麻柳、天生、金公、浕水、康家等10大堰渠和20多条小堰渠,灌溉农田万亩。

    从以上几件东汉出土文物,可以看出当时农田水利发展到了相当水平。模型动植物,反映出汉代劳动人民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陂池、水田、养鱼、种藕、种菱角、养龟(鳖)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丰富人民食物来源,还可以起到美化环境,净化水质的作用。青蛙、田螺这些动物在陂池、水田中的自由生存,说明陂池、水田对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也起到很好的作用。

    馆藏陂池、塘库水田模型,冬水田、陶井等实物,真实再现了汉中古代劳动人民对水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表明了汉代汉中农田水利技术的进步,也标志着当时农业水平的提高。又启迪了后世人民学习和继承,古人合理用水、节约用水、修水库、挖塘池、修堰渠,从而保障今日旱涝保收,为农业丰收,提供了实物依据。
     

    注释:
    ⑴ 、⑵、⑶、⑷张春文《漫话汉中》三秦出版社
    ⑸《汉中·地理志下》
    ⑹《华阳国志·汉中志》
    ⑺田培栋《陕西通史·经济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⑻(西汉)刘向《战国策》144页
    ⑼(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卷三
    ⑽《三国志·蜀志·赵云传》裴注
    ⑾《汉书·沟洫志》
    ⑿《三国志·蜀志·杨仪传》
    ⒀清《一统志》
    ⒁《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⒂《三国志·蜀志·后主传》
    ⒃《勉县地各志》317页。


     

        资料来源:徐勇华提供
        转载时间:2021年05月28
        转载网址:http://www.dongsanguo.com/
    相关链接(日)
  • 三国志学会
  • 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国际论坛
  • 第三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国际论坛

          --《三国演义》研究与三国文化旅游(诸葛亮)

    2019年03月30日

  • 第二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研讨会

    2018年04月01日

  • 第一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研讨会

    2017年04月03日

  • 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国际论坛(会议专网)
  • 中日三国文化旅游研究中心
  • 中日三国文化研究交流网
  • 中日三国文化旅游研究网
  • 三国文化旅游研究网
  • 三国文化旅游信息网
  • 诸葛亮文化研究交流网
  • 诸葛亮文化旅游信息网
  • 中日曹魏历史研究交流网
  • 曹魏文化旅游信息网
  • 中日蜀汉历史研究交流网
  • 蜀汉遗址旅游信息网
  • 中日东吴历史研究交流网
  • 东吴遗址旅游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