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三国蜀汉文化
成都日报携手杜甫草堂博物馆、成都市图书馆推出的“我们一起读唐诗”系列活动受到了众多诗歌爱好者的关注。今日,我们邀请到著名三国专家谭良啸,为读者解读唐诗中的三国蜀汉文化。“不同于元明戏曲和小说的‘尊刘贬曹’,唐代诗人们对三国文化的题咏多基于史实,基本可以做到相对的客观。”谭良啸介绍说,《全唐诗》共收录上百位诗人的两百多首题咏“三国”的诗歌,其中不乏李白、杜甫、王勃、刘禹锡、李商隐、杜牧、李贺、雍陶、温庭筠、罗隐、李九龄、贯休等名家的佳作。在上述两百多首诗歌中,又有五十多位诗人、上百首诗歌是咏赞诸葛亮的,这些描写诸葛亮的诗篇中,又以杜甫所作最多,有十多首。
唐诗咏赞蜀相
诸葛亮地位得到大幅提升
“唐诗中题咏三国蜀汉的不少,并且主要集中在对诸葛亮的才德、功绩的赞颂。”谭良啸告诉记者,史学家陈寿很崇拜诸葛亮,在其所著《三国志》中,称诸葛亮为“管、萧之亚匹”,视为管仲、萧何之流的著名贤相。但杜甫在《咏怀古迹》等诗中,则把诸葛亮推向了人臣的顶峰,把人们所认知的诸葛亮形象、地位作了一次全方位的提升。“《咏怀古迹》之五中,‘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展现了诸葛亮的名满天下,‘宗臣’抒发了对诸葛亮人品、才干、功勋的尊崇。‘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两句,认为诸葛亮同千古帝师贤相伊尹、吕尚不相上下,比西汉名相萧何、曹参优秀得多。”
“我国古代士大夫阶级一直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报国为民情怀,唐诗在对诸葛亮的咏赞中,诗人们在歌颂刘备与诸葛亮君臣鱼水情的同时,表达着自己的一种期盼和渴求。”谭良啸向记者介绍,杜甫在《蜀相》中,就通过“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传递出渴望得到刘备这种能“三顾”的君主的心声。“除了杜甫,李白也一样。在《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诗中,他便通过‘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表达了自己和诸葛亮一样有经世济民之才,却没能像诸葛亮那样遇明君得重用的无奈和伤感。”
唐人咏蜀汉诗歌
对《三国演义》影响大
唐代诗人们基于历史史实,对三国中的蜀国进行了重点抒写,“这种既有历史根据又有浪漫情怀的表达,使得人们更愿意从唐诗的抒写中来理解三国中的人物与事件。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唐诗其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对三国历史的认知。”谭良啸娓娓道来,一边说着,一边从书房拿出一本《三国演义》,他告诉记者,《三国演义》其实就受到了唐诗很大影响,书中许多论赞诗均来自唐代诗歌。比如,杜甫《蜀相》中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八阵图》中的“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胡曾的咏史诗等。罗贯中为何要将这些诗句纳入其中呢?谭良啸认为,“这些诗句早已被世人传颂,并将诸葛亮的才德、抱负和功业凝练成短短几句,既典型又概括,朗朗上口。而且,这些诗句与小说情节流露出来的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十分吻合,也因为其抒情、凝练,大大强化了小说的思想与深度。”
蜀人爱诸葛亮
唐诗融入武侯祠
杜甫来到成都,深感500多年后蜀人对诸葛亮不曾衰减的热爱。他曾说“诸葛蜀人爱”“孔明故事多”,就将这种感受表达了出来。所以,杜甫说“武侯祠堂不可忘”“屡入武侯祠”,在拜谒武侯祠中,把自己对诸葛亮的景仰倾吐出来。
“成都武侯祠在唐代是一大名胜,凡来成都的诗人都要入祠凭吊。比如大历二年岑参踏访武侯祠和刘备庙,作《先主武侯庙》,通过‘感通君臣分,义激鱼水契’,赞叹了明君贤臣之间,如鱼得水般的默契。”谭良啸告诉记者,相传武侯祠庙前的两棵大柏树为诸葛亮亲手种植。唐诗人在凭吊中对庙中成片古柏的描写,如杜甫的“锦官城外柏森森”,李商隐和雍陶所作《武侯庙古柏》,使得古柏成为武侯祠景观的一大标志。
“此外,由于唐诗的精美,现已成为丰富武侯祠文化的宝贵资料。”说着,谭良啸又拿出一本介绍成都武侯祠的图册,指着相关匾额、楹联、庭院等告诉记者,匾额“名垂宇宙”“万古云霄一羽毛”均来自杜甫诗《咏怀古迹》之五;“开济老臣”来源于杜甫的《蜀相》;楹联“仰古柏之森森,典型非远;溯大儒之蔼蔼,笑貌依然”来源于岑参的《先主武侯庙》。谭良啸接着补充道:“以杜甫咏孔明诗句命名的庭院也很多,如取义杜甫《蜀相》中‘隔叶黄鹂空好音’‘映阶碧草自春色’的‘听鹂馆’和‘碧草园’。取义杜甫《古柏行》中‘香叶终经宿鸾凤’‘树木犹为人爱惜’的‘香叶轩’和‘爱树山房’等,唐诗已成为武侯祠文化的一大特色,唐诗已经融入了三国文化之中。”实习记者 王梓均 本报记者 王嘉
资料来源:成都日报
转载时间:2019年0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