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蜀道网
  • 关羽网
  • 曹操网
  • 第一届论坛
  • 第二届论坛
  • cnjpetr2009@126.com 010-6543-6703
    首批四川历史名人:一代雄才诸葛亮,安定巴蜀生民

    首批四川历史名人:一代雄才诸葛亮,安定巴蜀生民

     

    诸葛亮
     

    经过考古、历史、博物馆等领域专家学者严谨调查,《全国三国文化遗存调查报告(成都地区)》近日出版,公布了成都现存46处三国文化遗存。而在“首批四川历史名人入选名单”中,三国时期的蜀国丞相诸葛亮位列其中。

    公众对诸葛亮的认识,大都来自小说《三国演义》及相关影视作品。不过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认为,《三国演义》描写诸葛亮“多智而近妖”,并不符合史实。那么,历史上的诸葛亮究竟是怎样的人物?他为四川作出了怎样的贡献?成都市诸葛亮研究会副会长、武侯祠博物馆原副馆长谭良啸娓娓道来。

    □本报记者 余如波

    发展蜀锦,促使成都得名“锦官城”

    “首批四川历史名人入选名单”中,有一些并非生于四川、然而主要功绩、成就却在四川完成的人物,原籍山东临沂的诸葛亮便是其中之一。

    “作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公元213年带兵进入四川,帮助刘备拿下益州,一直到公元234年带兵攻打曹魏,不幸病死在五丈原军中,算起来施政治蜀共计21年。”谭良啸表示,在此期间,诸葛亮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作为、有建树,入选“四川历史名人”实至名归。

    三国时期,蜀国的国力相对最弱。蜀国建国初期,连年战争使得国库亏空。为了加强实力,诸葛亮发展经济首先着眼于“游户自实”,也就是把流离失所的游民安置在土地上,同时迁徙山地居民到可耕之地,将劳动力与土地相结合。这样不仅让百姓安居乐业,也使土地得到了很好的开发。

    治蜀过程中,诸葛亮还善于利用四川的先天优势和独特资源。成都附近的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水利工程,诸葛亮视察后认为“此堰农本,国之所资”,组织了1200人的队伍专门从事都江堰的维修和保护工作。

    “锦官城”之名的由来,也与诸葛亮密切相关。诸葛亮曾下达《言锦教》,强调“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将蜀锦视为“国家战略物资”。他不仅允许官办、商办、家庭等经济体从事蜀锦生产,还亲自种桑800株进行示范。蜀汉政权同时在成都置“锦官”,以集中织锦工匠,管理织锦。

    振兴蜀国,众多成语记录雄才

    谭良啸认为,诸葛亮富国强兵尽管是为了“兴复汉室”,然而客观上为整个巴蜀地区带来了一段时间的安定、繁荣与和谐。“很多历史学家评论,三国时期,诸葛亮治理的蜀国是‘最好’的,也就是政治清明、经济发达、人民安定。”

    谭良啸还表示,诸葛亮在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方面,可以说是历史上知识分子的楷模。“中国的‘士’通常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很多学者认为,诸葛亮在这四个方面,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了极致。”

    诸葛亮的种种德行,在大量与之相关的成语中可见一斑。“大家经常看到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两个成语,就是从诸葛亮的《诫子书》来的。”谭良啸说,诸葛亮教育子女非常严格,明确表示“非学无以广才”。在他的教导下,诸葛亮的长子诸葛瞻、长孙诸葛尚,后来均战死沙场。

    在刘备去世后发布的一道命令中,诸葛亮表示“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鼓励下属参与政事,集中众人的智慧和意见,这便是“集思广益”的由来。“开诚布公”一词,则源于《三国志》作者、史学家陈寿称赞诸葛亮“开诚心,布公道”,对尽忠之人、有罪之人区别对待、赏罚分明。

    “诸葛亮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人物,1700多年受到大家的敬仰,他的文治武功、人格魅力是非常伟大的。我们现在倡导文化自信,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中吸取DNA,他的品质品格能提供很多启发。”谭良啸说。
     

        资料来源:四川日报
        转载时间:2019年09月25日
        转载网址:http://mini.eastday.com
    相关链接(日)
  • 三国志学会
  • 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国际论坛
  • 第三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国际论坛

          --《三国演义》研究与三国文化旅游(诸葛亮)

    2019年03月30日

  • 第二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研讨会

    2018年04月01日

  • 第一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研讨会

    2017年04月03日

  • 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国际论坛(会议专网)
  • 中日三国文化旅游研究中心
  • 中日三国文化研究交流网
  • 中日三国文化旅游研究网
  • 三国文化旅游研究网
  • 三国文化旅游信息网
  • 诸葛亮文化研究交流网
  • 诸葛亮文化旅游信息网
  • 中日曹魏历史研究交流网
  • 曹魏文化旅游信息网
  • 中日蜀汉历史研究交流网
  • 蜀汉遗址旅游信息网
  • 中日东吴历史研究交流网
  • 东吴遗址旅游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