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研究系列文章七:
江山凭勇战,持衡赖强力。三国历史是波澜壮阔之战争史诗,频次胜败浪潮,席卷大王小侯,漂旋浮沫残屑,留下中流砥坚。刘备于汉中天荡山与曹操展开决战,完胜曹操,底定三分,真正开启三国历史宏幕。
天荡山之战 天下势三分
王明世
武功著势列,精甲映江山。三国概念肇起于赤壁之战,鼎足曙光初显;定型于汉中之战,势裂三分昭然。赤壁之战,曹操横槊赋诗之豪情随大江东去,一统天下之铁骑因烈焰折戟;刘备溃散狼奔之倦师得回马止息,隆中宏略之初愿能绽萌开基。汉中天荡山之战,便是曹刘南北蚕食、桑尽唇际之必争,雄略魏武再次败于织履先主。三国真正成局,天下自此三分。天荡山之战,刘备既达成国势昌隆之空前鼎盛,又播下顾此失彼之千古遗恨。潮起潮落,庆丧悲喜,于此深思综理。
战争与和平,动乱与安宁,皆由战争决定,战争是和平初始,和平是战争尾声。人类历史兴衰,堪为战争胜败,兴是战争得胜,衰是战争失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统一分裂,分裂统一。分裂为强弱相当,势均竞衡;合统为力不相称,虎食鲸吞。分久是励精图治预备惨烈战争之蓄势,合久是潜滋暗长催化土崩瓦解之储祸。家国历史若日月阴阳、白昼黑夜,日昼阳烈,月夜阴宁。阳动烈,阴宁静,交替周流,循环不绝,本为天道,怎奈人类战争与和平,宛然与此等侔。三国历史夹处于汉晋一统之间,竞雄于先分,腾烈于兼并,三方各茂德运智,经略邦域,秣马厉兵,演绎了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成就了璀璨夺目的不朽华章。其中不乏官渡、赤壁、汉中、猇亭等经典战役成为后世兵家研习兵法的光辉案例。尚有重大战争被文献轻描淡写、疏语讳言,以致实重而形轻、烟覆雾蒙,难识本真。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之天荡山之战,是曹操人生最后一败,丧失汉中,彻底终结了大限将至的曹操统一天下的豪梦。《三国志·曹真传》只说“太祖自至汉中,拔出诸军”,几乎是曹操来汉中纯属为接回当年平定张鲁之汉中驻军。若非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七十回标题中《猛张飞智取瓦口隘 老黄忠计夺天荡山》昭著此战,并以文学演义形式精彩描绘战场生动细节为大众瞩目,天荡山之战,俨然形隐于无痕,声消于寂灭。
扩疆立功 一败清空
汉中之战历时五年,发起于公元215年7月,曹操击破张鲁夺取汉中,结束于219年5月,曹操天荡山之战失去汉中。天荡山属沔阳“北山”之一脉,与定军山南北遥对。赤壁之战后,孙权跨江进取拓展境土,刘备立足荆州丰满羽翼。曹操从南下席卷之势,一败而成潮退之状。东方不亮西方亮,曹操南方受阻,即移目于西方关中、汉中。刘备得以喘息复振,东不能侵怒盟友,只能向西开疆。经三年苦战,夺取西川。曹操与刘备既然同向西方开基拓宇,则必然冤家路窄、相见有期。正当刘备践行隆中方略、夺取荆州、益州,如愿于“若跨有荆、益”第一步,盟友孙权却嫉妒于刘备风生水起之基业剧展,索要荆州,骤然翻脸,与刘备兵戎相见于湘水江畔。刘备本赖汉中张鲁为北方屏障,暂时藩篱益州、阻隔曹操,放手与孙权一搏荆州,然曹操并未停息开疆的铁蹄,先击破马超,平定关中,顺势攻破张鲁,夺取汉中。孙刘陈兵未战,刘备惊闻汉中已属曹操,深知蜀地北疆门户洞开,则益州岌岌可危,朝夕不保,即不得已与孙权媾和。孙权也洞悉若鹬蚌相争则渔翁得利之恶果,若益州有失,东吴岂能独存,将再无赤壁和衷共济联盟之幸。故迅即再修盟好,以湘水中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属吴;南郡、武陵、零陵归蜀,各自罢兵。曹操夺取汉中后,因“内有忧逼故”而北还,留夏侯渊与张郃等守汉中。张郃兵峰南指,迅速扩大战果,“郃别督诸军,降巴东、巴西二郡,徙其民于汉中,进军宕渠……”张郃乘胜之军已深入巴蜀腹地,直接威胁刘备新得益州之存亡。曹操击破阳平关张卫,张鲁溃奔巴中,刘备部将黄权建言:“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足见汉中得失与益州同休等戚、干系至重。而张郃兵进宕渠,不仅汉中已失,非但三巴不振,已然以汉中为后方大本营,委任杜濩、朴胡、袁约为三巴太守,业已控制三巴。给蜀地造成风声鹤唳之惊恐,草木皆兵之慌乱。以致刘备自湘水回蜀,“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刘备令张飞兵进宕渠迎击张郃,张飞果真神勇,不辱使命,与张郃相距五十余日,大破郃军,迫使张郃弃马缘山,狼狈不堪,独与麾下十余人从小径逃回南郑。至此,张郃一路身先士卒、蹈锋履刃,一场餐风露宿、广土拓境,几度军功英名、凯歌颂声,被当年当阳断桥英雄张飞一仗打回原形,清空历史威名。为夺取汉中消解了曹魏战略攻势,赢得战略主动。
进攻受阻 突袭奏效
自曹操攻破阳平关收服张鲁,曹刘双方则无汉中张鲁战略缓冲,须直面疆土扩延或缩减之攻守对抗。三月后,张飞于宕渠大败张郃,则是刘备自卫反击战正式打响。张飞遏制住张郃军锋,刘备得以稳定蜀地、蓄势聚力。面对汉中强敌虎视家门,217年,谋士法正建策:“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时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今,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境拓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予我,时不可失也。”法正之言,综理夺取汉中有利因素及战略必然:曹操未能趁降张鲁之胜旌一举荡平蜀地,错失良机;曹操后方不稳,频有隐忧;曹操守将勇略不如蜀方。最高纲领“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乃刘备兴复汉统之宏义;中间纲领“蚕食雍、凉,广拓境土”是刘备扩基兴业之必由;最低纲领为知雄守雌之度势。即攻取汉中条件许可,战略目标必须实施,上中下预设结果与隆中对路线图合如符契、如出一辙。刘备高度赞赏并采纳法正良策,随即于当年10月,命张飞、马超、吴兰等进兵下辨以张己军形,分敌兵势。自统大军进击汉中西大门,二度发起阳平关战役。曹魏汉中主将夏侯渊率张郃等诸将当关拒守,相持连年。刘备远道而来赴利,利在速战;旷日持久,难免锐气消散,资敌衅隙,兵家大忌。顿兵于雄关之前而不能越雷池半步,消耗巨大。以致急书发兵,诸葛亮派杨洪做“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之全民紧急动员,以人民战争之高度足食足兵补充汉中前线。正面受阻,刘备则正面佯攻,侧翼迂回,调虎离山,在运动中创造战机。于是以一部围攻当道阳平雄关,牵绊守军,自己南渡沔水,深入定军山曹军腹地,火攻屯围,调动曹军疲于奔命,一战斩杀曹军主将夏侯渊及刺史赵颙。斩杀曹魏汉中最高军、政长官,对打破相持不利僵局,提振蜀军怒涌士气,骇毁魏兵抵抗意志,可催发电激雷震、虎吼龙啸之威慄运势。
巅峰对决 攻守易势
定军山突袭战,是兵法“以正合,以奇胜”的精彩实践,虽只是阳平关战役的一次局部穿插奇袭,却成为曹刘争夺汉中的战略转折点,将魏蜀汉中争夺战全面升级为空前规模、展开巅峰对决。定军山之战前,曹刘双方军事态势:西蜀集团核心人物刘备,对阵曹魏集团地方部将夏侯渊;刘备乘西风劳师远征,曹魏凭险阻严防死守;刘备取战略攻势,曹魏处战略守势。纵使定军山得手破局,曹魏实力尚存,张郃补位代将,刘备依然不能北渡沔水奋击曹军。“备欲渡沔水来攻,诸将议寡不敌众,备便乘胜,欲依水为阵拒之。淮曰:‘不如远水为阵,引而致之,半济而后击,备可破也。’既阵,备疑不渡,淮遂坚守,示无还心。”夏侯渊死后,司马郭淮及时推举张郃接任军主以镇军,调整部署,固守待援,足见曹军仍具实力。刘备只是得以控制沔水南岸、隔沔水与张郃对峙,不敢贸然渡沔。阳平关前鼓角盈野,狼烟弥天,而阳平关却依然稳操张郃之手,难以攻坚。夏侯渊败亡之际,曹操万分忧急,速遣曹真为征蜀护军,增援汉中,“督徐晃等破刘备别将高详于阳平。”阳平者,沔水以北平坦之区也。刘备夺取定军山之后,部将高详被曹操援军打败,足见尚呈互有胜负之胶着,未达折枯汤雪之盛势。
219年正月,夏侯渊战死,三月,曹操亲率大军来与刘备决战。“王自长安出斜谷,军遮要以临汉中,遂至阳平。”可见曹操此番气凌九霄、兵势极盛,屯聚于张郃所据沔水以北平野,隔水与刘备对垒。至此,定军山之战后,曹刘双方军事态势:西蜀集团核心人物刘备,对阵曹魏集团核心人物曹操,魏蜀巅峰对决;刘备“终不交锋”处守势,曹操“运米北山”取攻势,双方攻守易势;刘备“因险拒守”以逸待劳,曹操兵多将广谋求速胜,刘备反客为主。显而易见,刘备与夏侯渊对阵和与曹操对阵,其强弱难易,不可同日而语。曹操一生两度来汉中,215年7月,经阳平关鏖战,扫灭张鲁夺取汉中。当时大军意气风发,马上将鞭敲金蹬,步下卒齐唱凯歌,共享王粲誉美之诗所谓“陈赏越山岳,酒肉逾川坻。军中多饶饫,人马皆溢肥”之盛况;219年3月,汉中兵败将亡,眼看汉中落入他人之手,想张鲁竟能雄踞汉中近三十年,自己岂能三年丧失,情何以堪,颜何以存,誓灭刘备肃清蜀患。刘备知彼知己,采取灵活策略沉着应对,知其雄,守其雌,以“保高山不敢战”“敛众拒险,终不交锋”避其锋芒;不逞一时之勇,以“积月不拔,亡者日多”拖垮曹操,以柔克刚。曹操大兵压境,囤积粮草,彰显决胜气势,“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唯一一篇史料能够清晰记载黄忠、赵云与曹操沔水岸激战场景。铸就了“子龙一身都是胆”的不朽传奇和“据汉水赵云寡胜众”的经典奇计。又有“太祖在汉中,而刘备栖于山头,使刘封下挑战。太祖骂曰:‘卖履舍儿,长使假子拒汝公乎!待呼我黄须来,令击之。’乃招彰。”表明曹刘双方时有厮杀。
一目了然,曹操二次来汉中与刘备决战,实为汉中归属争夺战甚至灭蜀战。本应有详尽记载,却寥寥数笔、只言半语,明显有为尊者讳的曲笔。《三国志·武帝本纪》中,曹操198年攻吕布取胜,有细节在文;200年攻袁绍,官渡取胜,有详尽记载;207年攻乌桓取胜,有清楚记录;211年攻马超取胜,有清晰陈述;215年攻张鲁取胜,有完整表达。一遇失败,则事无中容,语无本真,大肆掩隐,损辱无痕。赤壁之战,《三国志·武帝本纪》中仅有“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二十二字,《三国志·先主传》不过“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多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六十六字,《三国志·周瑜传》多达“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二百个字;汉中之战,《三国志·武帝本纪》只“夏五月,引军还长安”寥寥八个字,《三国志·曹真传》就“太祖自至汉中,拔出汉中诸军”区区十个字,《三国志·张郃传》唯“太祖遂自至汉中,刘备保高山不敢战。太祖乃引出汉中诸军”二十四字;《徐晃传》存“太祖遂自至阳平,引出汉中诸军”十三字,《三国志·先主传》稍有“及曹公至,先主敛众拒险,终不交锋,积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军还,先主遂有汉中”三十五字。从上可见,赤壁之战因东吴人马精盛、主力担纲,故吴书史载备详,以耀映功勋。而曹魏一方,赤壁大败,被人追亡逐北,却以若无其事“引军还”讳隐自宽;汉中败退,被人夺去疆土,竟以无关痛痒“引出诸军”搪塞自慰。胜不易取,败不愿受,然两军争锋,胜败昭显,土展境缩,人人可观。美不彰自美,丑极讳还丑。然陈寿生于233年至297年,当美而立之年,惨遭于国家破亡;人生华茂岁月,易籍于魏晋时光。晋虽逼迫曹魏禅让,为明正道统,掩人耳目,故须尊魏为正统。难怪陈寿有讳尊之语,曲笔之言。官渡之战,曹操冒矢陷阵以少胜多,破袁绍平定北方;赤壁之战,孙刘冒烟突火以寡胜众,克曹兵固基三江;汉中之战,刘备乘危守险以弱制强,败曹操开基称王。官渡之战,曹操寡不敌众而获胜;赤壁之战,曹操势不可当而大败;汉中之战,曹操气吞山河而败归。正验应“骄兵必败,哀兵必胜”之戒律。
汉中天荡山之战,拉开了曹操政治军事生涯的黯然落幕,汉中的金鸣鼓声成为曹操军旅生涯最后绝唱的伴音,以胜旌开基,以败丧退场。后世多因曹操至汉中“拔出诸军”混淆视听之表述,真以为刘备斩杀夏侯渊后,曹操只是引兵帮助汉中驻军顺利撤回以免被围歼。以致误以为定军山之战,刘备即一举夺得汉中。远不至此,汉中依旧在曹操之手,而刘备只能涉足汉中边缘而已。定军山之战前,刘备与夏侯渊相守连年而曹操不来,表明曹操对汉中曹军实力有足够信心,而刘备全民动员、昼攻夜袭也只能破袭定军山被滞兵沔水南岸。定军山之战前,刘备为进攻方,定军山之战后,刘备反而为防守方。可见曹操来汉中屯驻阳平天荡山,才真正展开汉中鹿死谁手的大决战。刘备面对曹操雄兵威凌,采取以张郃守险拒己之道,还治曹操之身,以静制动,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收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之功。刘备能凭诸葛亮坐镇成都之稳固后方足食足兵与夏侯渊持久连年,而曹操因逼凌天子为汉庭清忠旧臣耿怀除恶之心,后方失据不稳,不敢久离王庭。兵法云:“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刘备上下齐心男战女运,后勤保障有力,曹操内外狐疑千里涉险,后勤难以为继。故而,曹操不能与刘备竞日耗时。虽将怀复仇之怒,兵蓄泄愤之恨,却无所展威。进击不克,持久不能,曹操戎马一生,饱经战阵,不能见可而进,只能知难而退。将三年前血肉膏润的汉中疆土割舍于刘备,留下人生永远不能雪洗的最后败辱。曹操戎马倥偬,纵横南北,曾创造惊天动地的辉煌奇迹,又铸成无可挽回的惨淡败绩。智勇兼备的强大奸雄曹操,竟然两度惨败于仁义宽厚的弱小枭雄刘备,可见刘备枭雄之名大有其非凡英质。若赤壁与天荡山两战之中,刘备有一次战败,毫无疑虑,历史将遽然改观。或可言刘备天荡山之战重演了以弱胜强的奇迹,最终摧毁了曹操不可一世的暴横,粉碎了曹操席卷天下的迷梦,开创了三国鼎立局面。
绍绪汉统 登基沔阳
天荡山之战打消了曹魏统一的优势,开启了三国鼎立的平衡。刘备从赤壁前“始与豫州观于长坂,豫州之众不当一校,计穷虑极,志势摧弱”之仓惶溃奔穷途,至此而成“跨有荆、益”立国开基之隆盛气象,达成隆中路线图可“内修整理”、专待“天下有变”之预谋初愿。当年赤壁之战,刘备借助东吴强兵联合抗击曹操染疫之众,名为主导战场借兵求援,实为全赖友军砥柱中坚。而天荡山之战,刘备只凭自己单独一方大败曹操强壮之军,虎口夺食,吞并汉中,可谓春风得意,倍增豪壮。刘备“欲信大义”之航船历经怒烈风涛驶入汉中港湾,得以风静而安澜;“汉室可兴”之薪火倍受寒酷雪雨传到兴汉起点,欣慰寒烟而复燃。自张飞宕渠击败张郃,至刘备天荡山击退曹操,曹刘开战历时五年,可谓旷日持久,精竭汗干。刘备站稳根基利于进取,曹操攻势不再只能防范。刘备虽胜已是强弩之末,无力乘胜;曹操虽败也是望洋兴叹,无术复恨。故而,五月曹操退败长安,至十月而兵不东归洛阳,刘备占据汉中,也不敢奏凯而西回成都。曹操部署重将防扼关塞险阻,刘备接管汉中疆理新拓境土。面对曹刘彼此以秦岭为战略屏障之大势,刘备为因循当年汉高祖兴汉光踪,重振风雨飘摇之大汉国祚,在汉中称王,以光耀尊始重本之义,崇慕先祖隆兴之地。219年7月,曹操败走两月后,刘备于汉中沔阳(今旧州村)“设坛场,陈兵列阵,群臣配位,读奏讫,御王冠于先主”进位汉中王。先由马超、许靖、诸葛亮、关羽、张飞、黄忠、法正等一百二十人上表陈请于汉帝,陈述王室多艰,历史有鉴,曹操专权,社稷祸患,心存国家,志在弭乱之大义;事竟,刘备又上表汉帝,说明顺应众意,假借古例,权宜当王,夹辅汉皇,扑讨凶逆,以宁社稷之丹诚。沔阳汉中王坛虽经历史风吹雨打,仅存荒败依稀残痕,但王坛的大地气概和方域神韵却如银汉横宇永垂皓光。群臣上书请言及刘备陈情原因之二表留下了忠贯天地、义感千秋、彪炳史册的灿烂文献。竖起了光昭千古的兴汉道义大旗,奠定了德耀春秋的复汉恢弘王基。赤壁之战后,刘备虽可住足溃奔之履,又获得荆州部分疆域,但曹操依然至强,次则孙权;虽刘璋暗弱,也因父子久据天府之土根基深厚而兵多粮广、颇具实力;张鲁雄踞汉中至久而政教齐心,即使曹操也一筹莫展,曾沮丧于阳平关,几乎败北;马超、韩遂雄踞关西,一举攻陷长安、潼关,一度争锋,令曹操胆寒。足见,赤壁之战后,只是刘备有鼎足端倪,尚未可与孙权、刘璋、张鲁、马超久基固势齐侔等论。当时,纵有五国,刘备也不入围。天荡山之战前,属军阀混战,强者务攻,弱者力守,彼此唯利是图,只顾兼吞。天荡山之战后,此时的刘备能单独打败曹操夺取汉中,坐拥广阔疆土和人众,其势足以与曹操、孙权抗衡,呈现魏蜀吴三分天下之格局。后来居上的刘备先于孙权称王,直接挑战216年当上魏王的曹操。纵然三分之中强弱有差,其态势已呈彼此足以相抗衡而不足以相吞并。故而,天荡山之战,堪为魏蜀吴三国分际,沔阳登基称王,可为“三国”正名标志,三国从此而开局。
伐谋无形 千秋遗恨
天荡山之战,曹操无可奈何花落去,败归长安,却久居五月不班师回洛阳。曹操威震三秦不走,刘备岂敢贸然离开。曹操驻留长安原因大致有三:担心刘备乘胜旌锋锐追亡逐北、一举攻克三秦,陈兵关中构成坚固防线;不甘心再败于卖履刘备之手而失去汉中,休整后誓将复仇报恨;胜败,兵家之常,可丢失土地,但不可丢失士气,无功获,有败丧,只能居外复壮,不能归辱国光。刘备处军旅已久不敢遽然回还,驻留汉中原因也大致有三:忧虑曹操虽去,实力尚强,不甘失败,息养关中,可能回马一枪,则大势难料;以弱胜强,持久耗损,虽得险胜,已然累累死伤,无乘胜之继势,少初战之锋芒,须沐洗倦尘,息养创伤;新夺汉中敌疆,须设官经略,安民农桑,立关布防。曹操三思,刘备三虑,俱成错位,狐疑自己,高估对方,虚惊一场。曹操担心刘备北进,刘备忧虑曹操南来;曹操无复仇之望,刘备无再战之力;曹操滞留大军保护士气,刘备徘徊汉中保境安民。曹刘此时不能知己,又不能知彼,谋不且事,计不中情。故而,曹刘彼此都运谋兴思,而警觉不动。正是这种彼此不能看透对方,谋不切当,才是龙虎匹敌、棋逢对手之高端较量。正所谓“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在静静的秦岭两侧“上兵伐谋”对峙中,谁先行动,就会暴露己方整个明形暗踪。刘备能与夏侯渊在阵前相守连年,又如何不能与曹操隔空相持数月。而刘备偏偏不知曹操此时已经在冲刺生命的终点线,220年正月,他将离开这个三分的天下,带走自己未能统一的壮怀和世事难料的感伤。刘备急于让曹操离开关中东归中原,于“上兵伐谋”中犯下致命“其次伐兵”的错误,刘备于219年8月命关羽率荆州之军北伐,迫使曹操离开长安东归洛阳,酿成关羽被杀、痛失荆州的悲剧。使刘备功业自此不再“跨有荆、益”之兴昌地荆州,而只有益州、汉中。隆中对的钳形攻势布局至此被打破。更有甚者,为猇亭之战大败再损蜀汉元气埋下“遗恨失吞吴”的惨痛祸根,留下恻怛无尽的历史悲情。若刘备以静制静,岿然不动,则曹操死前数月,不可能再兴一卒半兵挑衅疆界,刘备可赢得举国休养生息之良机,其宏业翘首可望。历史偏偏如千里长堤毁于蚁穴,刘备基业“好容易回黄转绿”而呈蒸腾之势,转瞬间“匆匆春又去”。可谓曹操老谋深算,在与刘备心理战持衡中,临死前还又一次将其击败,并且使其一路走上自残国基的不归路。关羽北进,遭孙权背袭,身死州陷,刘备违背“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的用兵之道,意气用事,举国复仇,竟被陆逊火烧连营而全军覆没,以致“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而“仅以身免”。英名扫地,终致惭恚而死。曹操以天荡山之战无力回天丧失汉中之败辱,含恨而死。刘备因天荡山之战轻起荆州之兵,引发猇亭之战而覆军忿耻,含恨而死。可见,天荡山之战并不因曹刘胜败各分散而终止,其形、势若断若连,形止而神贯,对三国分合之历史航船震荡深远。
战争是人类历史的突出节点,凝聚着大道与暴残、破坏与构建,既宣泄惊骇与恐惧,又洋溢激情与欣欢。没有战争的历史,似乎寂寥无形,像没有色彩的时空,难以在宇宙留踪。战争是消灭战争的手段,又是以毒攻毒的良方,是正义的基石,也是邪恶的力量。战争像洪流漱洗自然山川,若暴雨洁清云崖峻岩;战争如霜雪驱逐温暖,若暴阳扫荡阴寒。战争似自然中的险峻,在历史的风景中常被人眷恋;若四时中的暑寒,在岁月的平淡里总被人惦念。三国是充满战争的历史,这也许正是三国历史被人津津乐道的因缘。天荡山之战,是三国历史开启的界碑,是三国航船变轨的风帆,是智勇的泪花,是分合的梦魇;天荡山之战,在三国历史战争的闪烁链珠中,是一颗掩映的硕珠,流光斑斓。
(作者:汉中市汉文化研究会)
上一篇:沔阳风水综理
下一篇:《三国演义》是三国历史的精彩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