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蜀道网
  • 关羽网
  • 曹操网
  • 第一届论坛
  • 第二届论坛
  • cnjpetr2009@126.com 010-6543-6703
    陈寿之歌

    陈寿之歌

    西华师范大学 李纯蛟
     

    序篇

    史学巨星起安汉
     

    四川东北隅,雄踞一座城。

    古县曰安汉,今名即顺庆。

    县邑四大姓,陈氏座上尊。

    文武冠带众,远近弗能胜。

    寿父蜀参军,威名满四邻。

    投身马谡府,指画通奇门。

    可惜马主帅,拒谏失街亭。

    寿父遭坐罪,裁军且受髡。

    公元二三三,陈寿诞此城。

    表字陈承祚,取意鼎国兴。

    光宗耀祖业,重张焕门庭。

    投名高师下,学业大精进。

    小学效名儒,功力奠基深。

    太学法谯周,名与游夏并。

    著文堪富艳,书札称美甚。

    蜀国传佳话,谯门媲孔圣。

     

    中篇

    懿德大才写《三国》
     

    太学竟修业,仕途获高聘。

    初仕作主簿,佐理卫将军。

    姜维军帐下,才气冠群英。

    蜀主召入朝,职任屡有更。

    东观秘书郎,国朝掌文津。

    黄门为侍郎,辅君在宫禁。

    忠勤君王侧,为国效恭谨。

    升任作散骑,侍郎再登晋。

    后主贪逸乐,国事委阉浑。

    黄皓专威权,满朝咸隐忍。

    唯有一陈寿,骨鲠作诤臣。

    力劝刘后主,宦官须戒屏。

    斗胆斥奸贼,不惧身遭陨。

    屡屡被贬废,信念磐石定。

    正值罢官时,慈父仙逝矣。

    守丧劳神力,孱身染疾病。

    无奈唤侍婢, 调药理康宁。

    平白招贬损,乡议出横亘。

    由是再遭黜, 挂印归乡隐。

    家事尚未了,国事忧心焚。

    姜维帅兵将,对垒常用兵。

    喜功好黩武,民疲国怨愤。

    承祚有批判,史书留大音。

    可惜诸葛后,狂澜已始倾。

    壮士力战死,运数已穷尽。

    公元二六三,蜀国遭灭顶。

    后主降魏去,蜀臣思乡井。

    陈寿归故里,西山潜心吟。

    家恨与国仇,化作精气神。

    灯里万卷楼,更深照长明。

    锐精马班书,撰著当范型。

    整理蜀国事,宵衣著汗青。

    隐身西山麓,转眼过五春。

    公元二六八,时运有转轮。

    是年晋武帝,华林宴缙绅。

    宣旨下群臣,举贤奉上宾。

    罗宪武陵守,座中疏奏呈。

    力荐承祚好,高才且守分。

    诏书星夜到,陈寿应君命。

    千里赴洛阳,丹墀谢皇恩。

    圣上感英伟,唤卿快平身。

    授官佐著作,国史荷重钧。

    朝廷信承祚,差职去理民。

    侯国平阳相,治地即临汾。

    承祚虽书生,文武有治能。

    前为主簿职,仗义敢谏诤。

    受任侯国相,廉能人尊敬。

    白日理民瘼,入夜忙笔耕。

    治政兼修史,使命双肩乘。

    编定诸葛集,圣上甚佩欣。

    挥毫书诏旨,大才当擢升。

    官拜大著作,纶阁启扉迎。

    国史著作郎,名气鹊跃腾。

    才德人景仰,朝野竞慕钦。

    儒将有杜预,章奏达圣听。

    盛推陈承祚,黄门供职分。

    侍从圣上侧,助力宏国政。

    武帝曰此职,近日已授柄。

    即诏封御史,走马履新任。

    闲暇勤调研,上书官司论。

    职司监察官,尸素尤嫉恨。

    履职勇担责,激浊厉整顿。

    身为官场客,痴梦桑梓萦。

    整理乡邦史,劳笔废晨昏。

    修成耆旧传,传扬巴蜀魂。

    文立荐武帝,书呈获嘉评。

    再任著作郎,职兼中书省。

    中书侍郎职,位尊权势熏。

    承祚不弄权,学术长思忖。

    关注兴亡事,治史益矜矜。

    著作古国志,考证戴星辰。

    信可媲马班,时人称雅文。

    公元二八〇,晋朝伐吴孙。

    旌旗百万举,一统定乾坤。

    图籍集京洛,文献已足征。

    撰写三国志,承祚启日程。

    埋首书山里,十年如一春。

    求索兴亡理,史迹探旧痕。

    拟就魏吴志,前贤有依准。

    尤难蜀国志,档案无可凭。

    蜀国不置史,行事少遗存。

    全赖陈承祚,搜访历艰辛。

    足迹遍梁益,城乡留身影。

    老者床头边,跪听细访问。

    田间地头上,俯首记录勤。

    保存蜀国史,三分归完整。

    述史无缺憾,百代立功勋。

    马班作仪范,求实循谨慎。

    考证摒苟且,点滴合诂训。

    记注遵平实,评说守公秤。

    一支如椽笔,写就三分情。

    书成讯息出,蜚声动帝京。

    张华爱三国,马班不足称。

    定说写晋史,无人代陈卿。

    夏侯知手拙,焚稿示殷诚。

    诸君三国书,从此不传承。

    西晋初立国,魏人独不群。

    指言蜀与吴,亡虏归劣等。

    陈寿三国志,三方视等均。

    分别立史传,叙事存公论。

    三国遗臣民,读志享温馨。

    维护大一统,承祚倾衷忱。

    范頵大中正,表奏道内蕴。

    称颂陈著作,赞化世风淳。

    惠帝下明旨,诏降河南尹。

    授命洛阳令,摹写三国本。

    收藏秘阁下,宣史宜准绳。

    抄发下州郡,传授教诸生。

    朝野颂声外,奸人暗使阴。

    且说魏国时,曹爽示强横。

    乱伦越仪轨,祖训不谨遵。

    司马诛乱党,三族遭夷泯。

    陈寿写魏志,据实说云云。

    晋朝中书监,荀勖挟私恨。

    怀旧庇曹爽,嫉寿矫心性。

    奏君封太守,排异出朝廷。

    职地在长广,山东大海滨。

    承祚知奸意,上疏有告禀。

    借言老母在,尽孝辞荣登。

    不为二千石,折腰示屈伸。

    福事不偶生,祸事不单行。

    奸臣设陷毕,家内传噩讯。

    慈母亡洛阳,悲恸满家阃。

    临终约儿辈,遗嘱告后昆。

    归葬故乡远,洛下泉台近。

    承祚遵遗训,断肠葬亡亲。

    朝中险恶客,兴讼闹纷纷。

    可叹陈承祚,仕途再遭困。

    沉滞七八载,冤屈无处申。

    何攀大中正,辩冤陈公允。

    惠帝恻承祚,下旨还公正。

    授职中庶子,属意傅储君。

    谁知陈承祚,膏肓病深沉。

    未及拜职日,驾鹤已西巡。

    公元二九七,史学陨巨星。

    从此邙山下,旧坟添新坟。

     

    结篇

    流芳千古昭日月
     

    读史者评曰:陈寿何许人?

    卓然立于世,物类极至臻。

    一生遭蹇厄, 自强不落阵。

    恶人不能屈,权势不可轻。

    官场独醒客,不做逐流萍。

    奉公忠职守,廉洁似玉冰。

    传播文化种,著述未辍停。

    书目十有二,篇什品位精。

    两百五十卷,金声和玉振。

    更有三国志,宏文拟九鼎。

    并迁与双固,史家有首肯。

    素称前四史,学者宗本根。

    时逾千百年,三国热炽盛。

    中华大文化,唯有儒学伦。

    教育培人才,陶冶作明镜。

    学术大发展,成果日日增。

    文艺放异彩,出新叠推陈。

    商战尊孔明,奇智奏效应。

    兵谋奉宝典,帷幄胜三军。

    倡导诚信义,褒崇人性真。

    经济上高阶,旅游领秀颖。

    三国文化热,华夏共辉映。

    功在陈承祚,三国志存珍。

    流芳千百载,标杆做引领。

    文章惠宇内,道德昭古今。

    承祚留遗产,后昆开宏景。

    政府重文物,共识凝民心。

    重修万卷楼,文化传火薪。

    雕塑三国志,雄文万代擎。

    弘扬好文化,南充展风韵。

    四海同景仰,九州皆憧憬。

    探踪三国客,神州众里寻。

    溯源南充游,根脉在顺庆。

    自豪乡邦人,享誉民族林。

    数典不忘祖,思贤知发奋。

    复兴大中华,追梦永日蒸。
     

    (第16稿 2308字)


     

        资料来源:李纯蛟提供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12日
        发布网址:http://www.dongsanguo.com/
    相关链接(日)
  • 三国志学会
  • 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国际论坛
  • 第三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国际论坛

          --《三国演义》研究与三国文化旅游(诸葛亮)

    2019年03月30日

  • 第二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研讨会

    2018年04月01日

  • 第一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研讨会

    2017年04月03日

  • 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国际论坛(会议专网)
  • 中日三国文化旅游研究中心
  • 中日三国文化研究交流网
  • 中日三国文化旅游研究网
  • 三国文化旅游研究网
  • 三国文化旅游信息网
  • 诸葛亮文化研究交流网
  • 诸葛亮文化旅游信息网
  • 中日曹魏历史研究交流网
  • 曹魏文化旅游信息网
  • 中日蜀汉历史研究交流网
  • 蜀汉遗址旅游信息网
  • 中日东吴历史研究交流网
  • 东吴遗址旅游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