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刘备为何能逆袭
刘备出身草根,虽然屡起屡败,却又能屡败屡起,毫不灰心丧气。到了47岁即将“知天命”的年龄,仍然不甘沉沦,三顾草庐礼请孔明出山。这样一种坚韧不拔,在汉末群雄中实在罕见。
——方北辰
记者:对刘备的评价,与他同时代的人是褒贬不一的,有人说他是一代“枭雄”,有人则认为他是“猾虏”之辈。您觉得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成功是来自他的任侠仗义还是阴险奸佞?
一
方北辰:贬他为“枭雄”者是周瑜,骂他为“猾虏”者是孙权和陆逊。赤壁之战后,周瑜对盘踞长江中游的刘备,深感威胁心存戒备,力劝孙权对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所以才有“枭雄”的评语。“枭雄”者,强横而具有野心的风云人物也。到了后来,刘备果然借助长江中游的根据地,向上游的益州扩张势力,被欺骗的孙权大为恼怒,于是又有“猾虏”的恶评。“猾虏”者,狡猾的家伙也。这孙吴一君一臣的两点评价,都出自目前是联盟者而今后是竞争者,或者表面是联盟者而实际是竞争者之口,所以他们在内心认为刘备确实是非凡人物的同时,又都不免带有“伤人”的负面色彩。
我倒认为,还是在此之前,当刘备四处寄人篱下,因而曹操和他没有严重利益冲突的时候,对他的评价比较客观和中肯,即那句传诵千古的名言:“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曹孟德当然数得上那个时代的英雄。英雄都说刘备是英雄,难道刘备还不是英雄么?
评价刘备是英雄,最根本的理由,在于他创业的客观条件,比起北方的曹操,江东的孙权来,都要差很多,关于这一点,下面会详说。但是,他竟然就靠着这一点点比别人差得很多的客观条件,不仅从汉末割据群雄之中杀出血路,又还成功开创蜀汉基业,最后与曹魏、孙吴鼎足三分天下。凭借可怜的资本,交出亮丽的业绩,他不是英雄才俊,难道还是庸庸碌碌之辈?
至于刘备之所以终于取得成功,最为紧要的个人品质,既非行侠仗义,更不是阴险奸佞。究竟是什么,请看下文分解。
记者:势单力薄的刘备,能从汉末群雄争霸中崭露头角,从而建立蜀汉王朝,您认为他最根本的成功之道是什么?
二
方北辰:大凡一个时代出类拔萃的英杰,总会在具备诸多优点的同时,又会展现出某一种特别与众不同的特质。现今流行“第一”这个词,所以称之为“第一品质”。我曾在书中对曹操、孙权和刘备,即三国时代开创者的第一品质,作过一番比较。我的看法是:曹操是机警,孙权是忍耐,而刘备则是坚韧。
曹操其人机警异常,故而招招占人之先。举其荦荦大者,如政治上先把汉献帝抢到手中,经济上先在许县一带实施大规模屯田,这些对其事业奠定基础的“胜负手”,都是在他人尚未醒悟之时,即已敲盘落子了。
孙权则以忍耐见长。三国之中,论称王他在最后,论称帝他也拖在最后。他在名份上不大计较,可以向汉朝纳贡,也可以向魏国称臣;但是外人要想侵犯其实际利益,那是寸土不让的。他将先屈而后伸的策略运用得纯熟之极,难怪陈寿《三国志》要送他一个“有句践之奇”的褒奖评语。
至于刘备,他自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举兵起事起,到东汉献帝建安13年(公元208年)赤壁抗曹获胜奠定蜀汉政权基础为止,25年间,他多次遭受沉重打击,先后投奔过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单单是妻室儿女被他人俘虏,就有4次之多。
他虽然屡起屡败,却又能屡败屡起,毫不灰心丧气。到了47岁即将“知天命”的年龄,仍然不甘沉沦奋起拼搏,三顾草庐礼请孔明出山。这样一种坚韧不拔,在汉末群雄中实在罕见。成都武侯祠刘备殿前有楹联云:“使君为天下英雄,正统攸归,王气钟楼桑车盖;巴蜀系汉朝终始,遗民犹在,霸业存古柏祠堂。”作者将刘备创业的成功,归因于得到上天赐予的“王气”。其实,刘备的成功并非天命,而是他第一品质充分发挥的结果。他的成功,在当今社会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记者:刘备出身草芥,这对他的用人之道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他在用人上有什么样的特点?您能否用具体的例子来证明您的判断?
三
方北辰:上面已经说到,刘备开创基业,他所凭借的客观条件,比起曹操、孙权来差得很多。而种种客观条件之中,对他而言特别薄弱的,又是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源。
创业总是要由人来创的。所以封建王朝的成功开创者,往往都拥有雄厚的人力资源。而古代的人力资源,大体有以下大类:最常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群体,其次是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同乡群体,以婚姻关系为纽带的姻亲群体,以官场隶属关系为纽带的部属群体或同僚群体,以师生关系为纽带的门生群体或同学群体,等等。以三国而论,曹操和孙权,都拥有雄厚的人力资源,其中又以家族群体、同乡群体最为突出,这在陈寿《三国志》中均有众多事证,例如宗族人物专传。刘备则不然,史书虽然说他出自汉朝皇室,可是到他这一辈,已经没落衰败不堪,穷得只有“贩履织席为业”了。说钱没钱,说人没人,不折不扣是白手起家。
这种极度缺乏人力资源的困境,对他用人之道影响极大。首先表现在求贤若渴,三顾草庐应为最明显的事证。诸葛亮《出师表》就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但是对于“三顾草庐”,以往人们的目光,大多只注意到刘备造访的次数之上,一而再,再而三,多么真诚急切。其实更为有意味的,还在于“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即并不计较孔明身份的卑下,能够枉驾屈尊,登门礼请。刘备“三顾”发生在建安12年(公元207年),当时二人之间,年龄、地位和资历的差距相当悬殊。就年龄而论,刘备虚岁47,诸葛亮虚岁27,相差整整20岁,后者是名副其实的晚辈。就地位而言,刘备具有的左将军官衔,乃是东汉高级军职,大体相当于现今的少将。刘备还当过州一级行政长官,比现今的省长只高不低。反观诸葛亮,仅是一介平民,且为躬耕隆中的农村青年。就资历而论,刘备已在官场打拼20余年,而诸葛亮却没有任何从政经历,“工作经验”一片空白。登门三次并不难,而在拜访者年龄、地位和资历都高于受访者时,诚心诚意登门三次,这就很难做到了。
从诸葛亮自己的行文来看,他最先说的就是自己“卑鄙”,即地位身份的卑下鄙贱,而刘备却多次枉驾屈尊;在这之后,才提到三次来访草庐。可见他之所以“感激”,即深受感动激励的原因,首先是在刘备没有年龄、地位和身份的计较,其次才是来访次数的频繁。
还有,就是用人之道的破格提拔。汉中的定军山一战,黄忠临阵斩杀曹魏主将夏侯渊。刘备不顾诸葛亮的劝阻,很快提升黄忠的军职为后将军,与关羽、张飞、马超等名将并列。刘备在汉中正式称王之后,准备回转成都。行前遴选镇守汉中的主将,大众都以为会选择张飞,结果刘备却将资历、军职都低于张飞的魏延提拔上来,使得全军将士惊讶不已。这些都是突出的的例证。
记者:刘备早年的市井生涯对他的性格和成长有什么样的影响?刘备早年和晚年的形象有无差异?变化大吗?是受到哪些因素影响的?
四
方北辰:刘备早年“织席贩履”的市井生涯,确实对他的性格和成长有较大的影响。陈寿《三国志》的《先主传》中,对他早年的形象有一段生动可信的记载:“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读书比较烦,爱的是遛狗跑马,喜欢流行音乐和华美服装,还喜欢交结豪杰侠客,是年轻小弟争着依附追随的大哥。市井是江湖,在市井中混久了自然有江湖气。所以早年的刘备,俨然就是江湖中的快意游侠小帮主。
但是,晚年的刘备和早年相比,形象就有了差异,而且变化极大。同样在《先主传》中,裴松之引录了刘备临死之前给儿子刘禅的遗诏,其中一段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唯贤唯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读了这段文字,令人感觉岂止是其言也善,甚至觉得刘备的形象也达到善的境界了。刘备的谆谆教导,第一层是勉励刘禅修德行善,属于道德上的要求。第二层是督促刘禅发奋读书,特别列出叙述前朝历史的《汉书》,记载礼仪制度的《礼记》,讲解兵法的《六韬》,论述法治的《商君书》,以及讲求学术的诸子,认为读后可以开阔思想增进智慧,这是心智上的要求。德智并重,强调读书。晚年的刘备,完全以一个充满舐犊之爱慈父形象示人。不仅如此,他还展现出另一面,即能够深刻反省自身的明君形象。认为一个君主,只有自身具备贤德,才能令人由衷佩服,而自己恰恰德泽淡薄,不值得儿子效法。处于皇帝之尊,却能如此清醒地评价自身缺陷,而且敢于写进遗诏公诸于世,这种明智和勇气,古往今来并不多见。总之,此时的刘备,与早年江湖中快意游侠小帮主的形象,相去有若天渊了。
刘备晚年形象发生变化,其原因是多种的。但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因素,就是读书。他早年不爱读书,但是后来创业,必定会读书,不然他怎么能给刘禅开出上面如此清晰的书单,而且还点明读后可以“益人意智”?前人有诗句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够使人的气质得到升华。气质改变,形象又焉得不变?
记者:从军事家的角度,您怎么评价刘备?他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军事家吗?还是因为他善于使用军事人才,才逐渐稳固了江山?
五
方北辰:三国时期哪些人物能够列为军事家,我个人有一个自定的评判标准。三国是一个战争时代,其中有一系列关系到全局或大地区形势的战略性大战。作为军队的第一线指挥主帅,如果能在这样的大战中完胜一次,就能算是优秀的军事家;如果能够完胜两次甚至更多,那就属于具有雄才大略的第一流军事家。
刘备在世时,这样的大战有:决定由谁称雄北方的官渡之战,决定曹操势力能否南下长江的赤壁之战,决定关中战略态势的潼关之战,决定曹刘双方战略态势的汉中之战,决定孙刘双方战略态势的猇亭之战等。由于刘备是汉中之战的蜀军主帅,取得完胜一次,因此,他算得上是优秀的军事家。但是,他不是具有雄才大略的第一流军事家,因为他在战略性大战中取得的完胜,只有这一次。
三国时期真正具有雄才大略的第一流军事家,至少可以举出两人。一是曹操,他是官渡之战和潼关之战的完胜者。二是陆逊,他是猇亭之战和淮南石亭之战的完胜者。
记者:关于刘备对诸葛亮的托孤之言,有人认为他是为了防止刘璋势力死灰复燃,所以特许诸葛亮在危急情况下自立为王?您怎么看?
六
方北辰:我个人对此说法并不认同。这种说法的前提条件,是认为刘备对诸葛亮的托孤之言中,“特许诸葛亮在危急情况下自立为王”。这是对刘备临终遗言的误解,因而后面论证刘备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刘璋势力死灰复燃”,也就不能成立。
刘备临终托孤之言,载于陈寿《三国志》的《诸葛亮传》,全文是:“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对与其中的“自取”二字的含义,后世大多认为是“您可以自己取代刘禅称帝”。我曾写过两篇专文,从方方面面列举可靠证据和理由,说明这样的解释并非史文的原意,“自取”二字,真正的意思是“自行选择处置办法”,言外之意是可以废黜刘禅,而从刘禅的两个弟弟,即鲁王刘永、梁王刘理之中,另立一位为新君。
换言之,刘备在这里给予诸葛亮的,是对蜀汉王朝君主的废黜权,而非蜀汉王朝的所有权。1995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我的《三国志注译》,对“自取”二字就是这样注释的。易中天先生在央视“百家讲坛”的《品三国》演讲,也采用了我书中的意见。持上述说法者,不妨看看我的两篇专文。前一篇时间较久不易找到。后一篇《刘备遗嘱再考察》,载于《成都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方北辰
▷方北辰,男,1942年生于四川成都,1991年被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联合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荣誉称号,1993年被国务院评定为享受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近年来,一直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所举办的《武侯夜话》中担任主讲人,所撰的赋文、楹联,也在成都武侯祠等三国名胜之地悬挂展出。2014年12月在《百家讲坛》主讲三国名将。
资料来源:中山国学堂
转载时间:2021年0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