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文化与三国遗址
朱子彦 上海大学教授
三国时期有一个很重要的少数民族,现在可能已经不存在了,叫山越,山越就是东吴地区一个非常重要的少数民族,可能爱三国时期土家族的族名还没出现,但是像山越后来就分化成很多个民族了,因为少数民族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所以现在土家族非常好,也是给我们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讲到土家族的服装、饮食。我想有机会到这个同学的家乡去看看,到你的家乡更有亲切感,你介绍一下更生动、具体。
三国怎么讲?要把三国扩大来讲,两个小时是讲不完的,讲一个月,甚至一年都可以。三国的内容非常多,我在上海的纪实频道《文化中国》里提到有三十讲,内容非常广。我们今天的内容只有两个小时,甚至两个小时不到。我今天给同学们讲三国要讲两个问题,三国的具体内容不再展开,我们要了解什么是三国文化。我不知道同学们是怎么想的,我觉得现在的三国文化非常广。
我在我的书里,我曾经把三国文化分成五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学术型的,正史当中真正的三国历史,比如《三国志》;第二种是文学型的,比如说《三国演义》。我觉得同学们有个误区,首先你没有搞清楚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我不光指同学们,我觉得不搞历史的,十三亿中国人有谁能真正区分《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第三种是文化类的,把《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打乱了,两者不区分,《三国演义》不是小说是正史了;第四种是讲史类,讲三国这段历史的叫讲史类,以前讲三国演义历史的人很多,从隋唐开始,到现在的易中天先生,没办法,包括我自己;第五种叫搞笑类,你们不要小看搞笑类的,它们力量很大,比如前几年出的,叫《水煮三国》,听说过吧?他的发行量比易中天的发行量还要大,这个人不要小看,很多三国文化他都有参与,还有《烧烤三国》,还有的叫《麻辣三国》,有的书就是搞笑,各种人全部放在一起。这些场面我都经历过,凤凰卫视把让五种类型的人一起参与有关三国文化的讨论,这样还讨论得起来吗?不过这也是多元文化的一种情况。
今天的讲座想达到一个目的,就是想让大家搞清楚什么是真正的三国历史,什么是小说的三国史。
首先我们看一下三国的地位,中国文化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正史是从司马迁开始,司马迁写《史记》,一直到《明史》,一共有二十四部正史,二十四史里面有几十个朝代,三国的历史到底有多长呢?首尾加起来不到一百年,如果算的短是从公元二百二十年到西晋统一公元二百八十年,六十年,放开来讲从董卓进京开始算起来,说是从黄巾起义算起来,也就是从公元一百八十四年到二百八十年,也没有超过一百年。但是大家都在想一个问题,不到一百年的历史,在整个中国文明史上是一段相当短的历史,但是它的地位很高,是人们长谈、永不衰竭的话题,永不衰竭这句话我觉得一点都不为过,现在的电视、电影拍了一部又一部,最近要拍新的曹操,而且拍得非常大,五十集。拍电影老是拍三国,拍来拍去有什么意思呢?但是话不是这么讲的,我们都知道有这么一句话,“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换句话来讲,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曹操,所以永远可以拍下去。
第二个问题,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三国史相比起来哪个受到大家喜欢?我觉得三国史更受人喜欢,什么原因?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面说道“盖当时无英雄,吾用之所愧也。”在这样龙争虎斗的时代里,大批人文韬武略,足智多谋的杰出人才,他们在这个历史舞台上演出了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一等一幕一幕的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历史剧,三国时期的人才特别多,这是这个时代的最大的特征。比方说曹操、诸葛亮、张飞、关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十三亿个中国人当中除了学龄期的小孩子不知道,以外的中国人你一问,谁不知道曹操。
前些年发现曹操墓,非常之轰动,比神州六号上天还要轰动。现在找到墓的这个事是真是假,还不能下结论,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三国时期的人才妇孺皆知,谁不知道这些人。三国时期的人才大家想一定属于政治、军事方面,因为三国是一个战争的时代、打仗的时代,所以三国时期人才一定是政治家、军事家。那我想问一下,三国时期除了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有什么人才?(台下听众回答)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的,这个时代稍微远了一点,你应该讲建安七子、建安三曹。所以我们讲三国时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很高,曹操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了不起的文学家,他的儿子也很厉害,三曹形成了建安文学,曹操是建安文学的领袖,曹操的儿子曹植也不得了,中国有句成语叫“才高八斗”,谢灵运讲“天下才有一石,子建独占八斗”,天下人的才气他一人要占百分之八十,不得了。这个有一些夸张,但说明了他真的是了不起的文学家。
最近有个故事,和曹操墓有关。曹操墓打开后,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呢?发现曹操的头盖骨,有专家说,现在有高科技可以来测定曹操的头盖骨是真是假,想办法要找到曹操的后代,曹操的后代要是找到了,用他的头盖骨互相验一下就可以知道了。居然在江西进贤县某一个村有一个人说他是曹植的后代,人家就问他有什么证据证明他是曹植的后代,他说他家门口有块匾,村里古时有个像祠堂一样的地方,上面有一块匾,叫“八斗世家”,曹植不是才高八斗吗?我自然就是曹植的后代。
到了后来,就像你们一样,听说书也得有人记,感兴趣的自己也会想要记下来。本来说书人就是说书,当时不像现在有录音的设备,就记下,然后有文人整理。文人开始整理,叫做变文,以后变文就称作话本。《三国演义》小说的形成是什么样的?就是话本小说。你们觉得四大名著有哪些特点?这些小说是用什么形式表现出来的?章回小说,不仅是四大名著,其他的小说,比如《镜花缘》等,都是章回小说。你们看,《三侠五义》,《七剑十三侠》,所有的小说几乎都是章回小说。章回小说的特点是怎么来的?比如《三国演义》,“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个“话说”就是讲话的语气,而且你会发现每到关键处,作者就刹住了,故意掉你的胃口。讲精彩的话把你吸引住,让你明天还来,你还得掏钱。所以每到关键的时候,就有个噱头,“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所以我们说《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形成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到元明的时候,其实在元朝,甚至更早,已经有话本小说这种本质出现了,但是这种还比较粗糙,还没经过艺术的加工,还不具备艺术的表现力。这样的小说对人家的吸引是不大的,所以就经过一代一代文人的加工。
所以我觉得罗贯中这个人物,是最后一个对《三国演义》去粗取精的人,经过了文艺上的风吹雨打。所以到罗贯中这里是集大成,《三国演义》不是罗贯中一个人的成就,是一代代,特别是民间草根级的文人的努力。
“身在曹营心在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等大量的,我们生活当中大量语言很多都和三国历史有关,都来自于《三国》,这我觉得十分清楚,在我们生活当中与三国文化相关的语言非常多。还有一个问题,我们的政党,无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到了辛亥革命以后,例如同盟会,中国的政党都是辛亥革命以后才诞生的,但是有一些问题值得讨论。在中国民间,在近代历史上政党出现之前,没有帮派团体,中国的帮派团体其实形成的历史很长久,在政党之前有很多帮派,有什么什么帮、什么什么派,肯定有的,第一个我们讲上海。在座的同学特别是上海的同学肯定知道,即使不是上海的同学可能也知道,在上海过去的历史中有名的两个,清帮和洪门的头子是谁?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赫赫有名的上海大亨,他们和蒋介石的关系也很好,都是拜把子的兄弟。大家就会问,这种帮派团体,包括我们还知道湖南有个哥老会,像太平天国时期的拜上帝会,男的兄弟们参加拜上帝会,女的姐妹们参加红灯照。这种帮派团体为什么会形成?这很奇怪,现代共产党有党纲,有党章、党纪,有许多非常规范化的东西,对我们的团体有制约的作用,参加了共产党是要宣誓的,要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那么在帮派里面有什么东西呢?这些人既没有血缘关系,又不是同道兄弟,由什么东西将他们结合到一起?我觉得与《三国演义》有关系。
鲁迅先生对诸葛亮的评价不多,有一句话:“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他用“妖”,这句话太凶,他说诸葛亮这个人妖有妖气,不是神,妖和人之间有区别的。
接下来我们解决一个大问题:很多人往往是模糊不清的,老是把《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混在一起,首先要搞清楚《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是两回事情。《三国志》在二十四史里有很高的地位,在二十四史中与《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并称前四史,作者叫陈寿。原来《三国志》形成已经之前有《魏书》和《吴书》,魏国和吴国都有档案的,已经在编写国家的历史了,陈寿当时到西晋去,他就奉皇帝的命令写史书,他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材料写,又以《魏书》和《吴书》材料,但又觉得这两本都有些粗糙,不太成熟,所以自己又加以修改和整理,《魏书》和《吴书》加上陈寿编写的三本书在那个时代就已经出现,但当时还不叫《三国志》,什么时候叫《三国志》?到北宋的时候,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将三本书印在了一起。所以说《三国志》是在宋代出现的,但《三国志》以哪个国家为主呢?这个很重要。那当时陈寿没办法,他到西晋去做官,他只能以曹为主,所以《三国志》是以曹为主的。
下面是遗址的问题,遗址很多,我们挑几个比较重要的来讲。上海龙华寺,龙华寺传说是孙权替他母亲祝寿的时候建的,靠不住,那个时候在吴国的地图上还没有上海这个城市。甘露寺很有名,甘露寺是刘备招亲,在《三国演义》里面是浓墨重彩的,包括三戏周瑜、刘备招亲等都是用大量的戏剧来演绎的,其实甘露寺也是假的,刘备实际上没有打东吴去,是孙权把他的妹妹送到荆州去的,这在《三国志》里有明确的记载。
后来南宋有一个词人,辛弃疾,他有一首词讲得就是镇江的地理,“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这指的是孙权年纪很轻就做了三军的统帅,“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天下英雄有谁呢?曹操和刘备;“生长当如孙仲谋”,生个儿子应该像孙仲谋。
要知道古代遗留下来的赤壁有两个,一个是真赤壁,就是当年曹操和孙权大战的赤壁,是在湖北的蒲圻市,现在改名叫赤壁,今年十二月,湖北要在赤壁市召开三国文化旅游节。苏东坡,曾经游览到黄冈,看到山和长江的形式非常险峻,作为大诗人,诗兴大发,他就来了一段赋,而且有前后两段,“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是羽扇纶巾,不是诸葛亮,现在变成诸葛亮羽扇纶巾了。
现在诸葛亮究竟生活的地方引起了争议,他到底生活在南阳郡还是襄阳?历史上争得不可开交,诸葛亮有一句话,“臣本布衣,耕躬于南阳”,南阳人就说诸葛亮就在我们这里耕躬,在这里隐居,襄阳人又说诸葛亮肯定是在襄阳。这个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就在于今地名和古地名混在一起了。东汉时期有一个南阳郡,南阳郡很大的,那时的南阳郡相当于河南省一半,实际上今天的南阳只是南阳郡里面一个小小的县城,正好和南阳郡名字一致,所以南阳人就做文章。其实诸葛亮应该是在襄阳,因为刘备“三顾茅庐”就在襄阳这一带地区,他怎么可能跑到南阳去呢。
今天我就差不多说到这里,时间的缘故我们有机会再来探讨这些问题。
(作者在东方讲坛“文化与人生”系列讲座上的演讲实录)
资料来源:东方讲坛
转载时间:2021年0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