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蜀道网
  • 关羽网
  • 曹操网
  • 第一届论坛
  • 第二届论坛
  • cnjpetr2009@126.com 010-6543-6703
    诸葛亮 八十六字浓缩一生智慧

    诸葛亮 八十六字浓缩一生智慧
     

    赵孟頫绘诸葛亮像

     

    明代戴进绘《三顾草庐图》
     

    纵观中华文明的几千年历史,“家国一体”的文化贯穿始终。在这样的背景下,家风家训家规受到了上至皇室下至庶民的高度重视,优秀的家风也成为文明传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石。越是文化昌盛之地,家风文化越是兴旺。作为中国著名的诗书礼仪之乡,巴蜀地区无数的优秀家风流传后世,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当属诸葛亮在临终前写下的《诫子书》,86字浓缩诸葛亮一生智慧——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86字是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全部内容,书写于他病逝于五丈原之前。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一个德才兼备者的操行,是以心绪宁静来涵养德性,以生活节俭来提高品德。人生在世一定要多学习,多接世,不刻意追求名利,不趋炎附势。

    《诫子书》篇幅虽短却字字珠玑,凝结了诸葛亮的全部人生智慧与做人准则,他将自己的理念以家训的形式传递给子孙后代,望它们能成为诸葛家风。“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也成为无数国人的座右铭,在中华文化中极具分量。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无愧于他在书信中所云,他以自己的所作所为赢得了生前身后名。诸葛亮贵为蜀汉丞相,不仅在为公上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生活中也是私德无亏:虽然他受赏赐无数,但大多分给了将士和下属,自己的家族“内无余帛,外无赢财”,仅能维持普通生活水平。他的清廉自守,受到了后世的广泛称颂。

    在诸葛亮的影响下,蜀汉的社会风气崇尚节俭,官员的俭朴和廉政水准迅速提高。诸葛亮的同事和下属也大多清廉节俭,成为一时之楷模。如大将军费祎“家不积财,儿子皆令布衣蔬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常人”;车骑将军邓芝为官20余年,“终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重臣董和为官20余年,“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而诸葛亮最欣赏的姜维,虽官至大将军,却也宅舍弊薄,资财无余,“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

    诸葛家风遗泽后世,影响深远。

    在诸葛亮的影响下,其子孙后代皆为一代之俊杰,得到了后世的肯定。诸葛乔是诸葛亮兄长诸葛瑾的儿子,因诸葛亮初时无子,他被过继为养子。到了蜀国后,诸葛乔随诸葛亮出征,参与督运军粮的艰苦工作,25岁的时候死在战场上。后人曾评价,诸葛乔的为人、个性超过他的兄长诸葛恪。

    诸葛瞻是诸葛亮的亲生儿子,当魏将邓艾领兵入侵蜀汉时,诸葛瞻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在绵竹顽强抵抗,并且拒绝了邓艾保举其为琅琊王的劝诱,最后战死于阵前。与诸葛瞻一同战死的还有诸葛亮的孙子诸葛尚。诸葛亮的另一个孙子诸葛京也颇有才干,“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任尚书仆射时,推荐在郿县县令任上有作为的诸葛京担任东宫舍人。后来,诸葛京官至江州刺史,是西晋重臣。

    诸葛家风不仅对自己的子孙后代遗泽颇深,而且对于后世也影响深远。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诸葛亮:“可谓识治之良才,管(仲)、萧(何)之亚匹”。西晋张辅著《名士优劣论》,盛赞诸葛亮的才干达到了商伊和吕尚的层次,远超其自比的管仲和乐毅,“殆将与伊、吕争俦,岂徒乐毅为伍哉?”

    到了唐代,朝野对诸葛亮评价更高。唐太宗李世民曾对大臣房玄龄说:“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卿等岂可不企慕及之。”唐代中期宰相裴度曾说:“度尝读旧史,详求往哲,或秉事君之节,无开国之才,得立身之道,无治人之术。四者备矣,兼而行之,则蜀丞相诸葛公其人也。”自诸葛亮之后,历史上清廉有为的官吏如宋代包拯、明代于谦、海瑞等,无不以诸葛亮为楷模。清代名臣左宗棠青年时即以诸葛亮自居,以清廉自守。

        资料来源:成都日报
        转载时间:2017年04月17日
        转载网址:http://www.cdrb.com.cn/html/2017-03/16/content_64496.htm

    相关链接(日)
  • 三国志学会
  • 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国际论坛
  • 第三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国际论坛

          --《三国演义》研究与三国文化旅游(诸葛亮)

    2019年03月30日

  • 第二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研讨会

    2018年04月01日

  • 第一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研讨会

    2017年04月03日

  • 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国际论坛(会议专网)
  • 中日三国文化旅游研究中心
  • 中日三国文化研究交流网
  • 中日三国文化旅游研究网
  • 三国文化旅游研究网
  • 三国文化旅游信息网
  • 诸葛亮文化研究交流网
  • 诸葛亮文化旅游信息网
  • 中日曹魏历史研究交流网
  • 曹魏文化旅游信息网
  • 中日蜀汉历史研究交流网
  • 蜀汉遗址旅游信息网
  • 中日东吴历史研究交流网
  • 东吴遗址旅游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