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市大营头 ▏刘备的中军大营所在地
写在前面的话:“鹤年益寿”所写的夷陵大战(猇亭之战)遗址考察报告系列,陆续推出,敬请关注。此篇文章是在长阳磨市镇“三国夷陵之战考察专题工作会”之后,“鹤年益寿”整理编写并通过三峡大学王前程教授审核之后,推出的系列文章之一。
书画名家杨小强先生画笔下的马鞍山
宜昌一位书法家▏为宜昌日报写报头,为CCTV三写片头
(注:迄今已经四题央视片头)
公元222年,刘备率军出川伐吴,开展夷陵大战,在长阳磨市镇马鞍山村的大营头,设立了他的中军大营。
考证大营头是刘备中军大营的依据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有设立中军大营的地理条件。
大营头是马鞍山村四、五两个村民组所在地,位于长阳东南、清江南岸、马鞍山东麓的北段,长八华里,宽四、五里,发源于马鞍山葛沟的马磨河,从这个长形地带中间由西向东流过。它背靠马鞍山,从大营头的西端攀登马鞍山,走四里路的上坡,可以登上马鞍山东缘的独路口——马鞍口,再从马鞍口西行,就是绵延20多华里的马鞍山山顶丘陵和平地;大营头的北面,隔豹子岭与涿乡(花桥)相连;南面隔和尚山与救师口村的小营头毗邻;往东沿马磨河走五华里,是磨市镇政府的所在地——救师口集镇;从救师口再向东行沿马磨河到清江边,是长十华里,宽5-6华里的开阔地。整个地形,像一把太师椅,马鞍山是它的靠背,豹子岭、和尚山是它两边的扶手,东去的开阔地是伸展双腿之地。经专家学者实地考察认为这种地形,居高临下,进可攻,退可守,刘备选择这个地方作为他的中军大营,无可非议。
第二,有千百年来的民间传说。
在马鞍山村以及周边各村,千百年来,民间流传着一个说法:“大营头是刘备坐阵打仗的地方。”为此,笔者十多年来,多次到大营头作过调查,走访了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以来多位大营头大队的书记、主任和一批老人,走遍了大营头的沟沟壑壑,山山水水,所接触的人都有一个比较一致的说法:“马良按刘备的吩咐,在我们这里扎过一个大营,后来人就把我们这个地方叫大营头。”也有的说:“我们这里住过一个大人物叫刘备,所以叫它大营头”还有的说:“刘备讨伐东吴,在这里住的军队蛮多,大营头的‘大’既是指住的人物大,也是指扎的营盘大……”老书记刘怀冰还回答了笔者提出的一系列疑问:“是不是住过日本鬼子叫大营头?”答:“这里没有来过日本兵。”“是不是住过团练?”答:“团练住在山上。”“是不是住过吴三桂、李自成的兵?”答:“也不是。祖宗传下来的话,这里没有住过其他朝代的兵,只住过刘备的兵……”。通过长期调查和勘测,笔者认为这个呈圈椅形的地方,并不是兵家争夺的战略要地,作为中军大营倒很合适,应该把众口一词的说法:“大营头是刘备坐阵打仗的地方”而得名的说法,作为重要依据。
第三,有密集的卫星营寨。在大营头的周边,有十二座蜀军营寨,对大营头形成了一个卫护圈,使大营头成了一座中心营寨。密集的卫星营寨衬托出大营头营寨很自然地形成刘备的中军大本营。在大营头的西头上山,有马鞍口的后备营寨;从大营头西南到东北一线的小营头,驻有刘备的御林军——精兵营;在精兵营东去两华里的矛戈头,驻有蜀军制造兵器的工兵营寨;从矛戈头南下驻马溪有蜀军的骑兵营;从驻马溪南去二里地,是驻在待令坪的蜀军机动营寨;再从矛戈头东去五里的军营冲,铁门槛,驻有蜀军的接应营,离大营头最远的蜀军前锋营寨,在落阵岭,也只有十五华里。从西到东、从南到北108平方里的地方驻扎如此多的营寨,可以看出其密集性,从各种不同兵种的驻地布阵,又可以看出其配套性。同时,也可以认定这种布阵,对大本营护卫的合理性。
第四,有权威的史书记载。
史书记载了刘备中军大本营与马鞍山的距离很近,说明刘备兵败后是从中军大本营登上马鞍山去的。《三国志.陆逊传》有刘备兵败后“备升马鞍山”的记载;《资治通鉴》69卷有刘备后败后“汉主升马鞍山”的记载;台湾三军大学《中国历代战争史话》有“吴军主力连破四十余营,刘备退登马鞍山(猇亭附近)拒之”的记载。上述三种权威史书先后用了“备升马鞍山”“汉主升马鞍山”“刘备退登马鞍山”三句相似的表述,所指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马鞍山,这就可以确切的推测,“登”和“升”的出发地,就是大营头,就是中军大营,因为从大营头中军大营上马鞍山,只有一条独路,从其他地方上不去;从中军大营上马鞍山也是一条最近的路,当吴军的“点火兵”在同一时间,在不同蜀军营寨一齐放火后,蜀军的建制被打乱,无力自卫还击,但在短时间的夜晚,却有数万人从独路登上马鞍山,除了从最近的大营头出发外,他地无法做到如此迅速地上撤。因此,刘备选择大营头作为中军大营,既作到了吴军后续部队未到前能够速退,退到马鞍山以后仍可守而外,而且在最后突围时,也从大营头攻击脱险,仍然发挥了大营头可退可守可攻做为大本营的三大功能。
2017年有哪些进展?
回眸2017年以前的工作
今年的工作进展
今年宜昌市组织旅游糸统专家到长阳四个乡镇开展资源调查评估,并请毛正寿老先生到会专题汇报三国文化考察工作,引起相关人士的极大重视。这是对我们这项工作的认可和支持,因此也要求我们要加快步伐,加大力度,积极主动配合政府的项目规划和建设,使我们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可视效益。
长阳磨市已经敞开宽广而厚重的胸怀,欢迎一切热心支持长阳磨市三国古战场考察研究和开发的各地朋友,来这里考察、探访和投资。
文化名人王作栋先生谈三国夷陵之战与长阳磨市(2017年1月1日,点击蓝字可浏览)
4月2日,三峡晚报记者郑联学先生及著名国画家萧俊植先生等人在矛戈头(今称茅岗头)实地考察。
长阳磨市 ▏九龙岛亲水 矛戈头寻古(点击详细了解)
4月3日,宜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朱复胜先生,理事张帮寸先生、胡芙蓉女士在詹祖益先生的陪同下,实地考察了三国吴蜀之战的古战场所在地宜都的五眼泉、长阳的磨市等地,听取了毛正寿先生对古战场研究工作的汇报。 宜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考察三国夷陵之战古战场(点击浏览详情)
4月6日,市政协领导及文史专家关心三国古战场考察研究工作,给予鼓励和支持。
长阳磨市 ▏三国古战场考察研究最新动态
5月21日
磨市镇党委书记召集三国夷陵之战考察研究团队和党委政府相关人员,调查研究近期工作,听取研究考察人员的意见,强调今后工作重点与思路,体现了磨市党委政府对文化工作的重视,对本地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和开发的姿态。
6月11日
“鹤年益寿”编写《夷陵大战》(猇亭之战)遗址考察报告系列文章。
6月13日
三峡大学文传学院教授、三国历史专家王前程教授审核《夷陵大战》(猇亭之战)遗址考察报告系列文章的首篇:《夷陵大战刘备兵败后退登的是哪座马鞍山?》,提出指导意见,并在三峡晚报发表系列反应宜昌三国历史的文章。(其中第三篇叙述发生在磨市的夷陵之战故事,本网将在后期转载。)

资料来源:微信公众号
转载时间:2021年0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