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夷陵之战主战场地理位置的考察报告
清江、古称夷水(图片来源于网络)
马鞍山(杜选奉摄)
2010年5月15日至16日,宜昌市文联、长阳县文联负责人、相关县、市、区的文联主席、省内外几所大学的教授、专家、宜昌《三峡日报》《三峡晚报》的记者、部分三国历史文化的爱好者共30多人参加了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磨市镇召开的关于三国历史文化的研讨会。
会议就三国时期夷陵之战主战场之一的古猇亭的地理位置展开了讨论。会议形成的共识是:夷陵之战主战场古猇亭在江南的长阳磨市到宜都的五眼泉等地。
是年的6月7日《三峡晚报》对此次研讨会以“三国猇亭不是今天的猇亭”为主题,“长江南,蜀吴曾大战”为副题作了报导,并刊登了夷陵之战主战场——古猇亭在江南马鞍山一带的内容。报导说:“刘备率主力部队从秭归渡江至江南长阳,再由长阳东进至宜都,兵锋对准的是吴军陆逊据守的夷道(宜都)”。由于“陆逊据守在江南,刘备军应该也在江南,战争是在陆地上发生的,双方主力应在一岸对峙,史书没有渡江作战或隔江作战的记录。”报导在马鞍山插图下,还作了下列说明:“长阳马鞍山令刘备绝望之地。”由于历史上,长阳县名佷山县,县治即清江南岸的都镇湾,因此,史书上有关佷山的真实记载,也是长阳的历史。
图片由詹祖益提供
我作为磨市人、作为磨市镇的退休干部,面对众多专家、学者认真研究,实地调查得来的三国历史文化,感到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不能置之不理,不能无动于衷,应该按照研讨会传递的信息,继续研究下去。
从那时起,我和机关老龄党支部的同志们一起,在时任县委书记马尚云同志的鼓励下,得到了县民政局、县文化局、县民宗局和磨市镇党委的大力支持,组成了“长阳三国古战场考察研究会”。围绕着夷陵之战主战场——古猇亭的地理位置展开调查研究。本着对历史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后世负责的理念,坚持以权威史志为依据,坚持正反两面兼容,坚持由浅入深,由近及远,谨慎探索,反复论证的方法,逐步弄清了古猇亭的地理位置为什么在长江以南,在清江以南,在长阳磨市的马鞍山以东。其实,三国时期,这里才是刘备驻军的108平方里的地域(东西18华里,南北6华里)。
陈寿的《三国志》记载:刘备在猇亭惨败后,“退登马鞍山,陈兵自绕,”东吴四万大军乘胜对退逃到马鞍山的蜀军“四面蹙之,”两军在马鞍山及其周边开展激战,使蜀军“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备因夜遁,”退逃到百帝城。
马鞍山是长阳南部磨市镇境内的一座大山,海拔600--900米,山顶平缓,周围陡峭,山顶面积约二十多平方公里,是易守难攻的地方。史志所指的“马鞍山”就是这里。我们在其以东的108平方里的地域,勘察了因有蜀汉驻军而叫响和形成的8个三国古地名:即刘备中军大本营驻地——大营头;刘备精兵〈御林军〉驻地——小营头;刘备骑兵驻地——驻马溪,刘备接应营驻地——军营冲;刘备另一个接应营,因吴军久攻不破而叫——铁门槛(同坎);刘备4个前锋营开到前线驻地落下阵来而叫——落阵岭;刘备工兵营(造戈矛之地)驻地而叫——矛戈头;刘备“机动营”驻地而叫——待令坪。在马鞍山东沿,中军大本营之后的马鞍口,还驻有一个没有形成地名的“后备营”。刘备在马鞍山及其以东的延伸地带有地名可考的就有12座军营。
弄清了刘备驻军的具体位置,我们就可以将其驻军之地,即马鞍山及其以东108平方里的地域,认定为古猇亭所在地。这与史志记载的“汉主……自率诸将,自江南缘山截岭,军于夷道猇亭”、“先主连营稍前,军于猇亭”相吻合;与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地图集》上册所标的古猇亭具体位置相吻合;与台湾三军大学编著的《中国历代战争史话》记载的,古猇亭地理位置在“宜都以西,长阳县南”“马鞍山附近”……的记载相吻合。这种认定还与重庆师范大学教授杨华在其“三国夷陵之战‘备升鞍山’的地理位置考”一文的结论相吻合;与三峡大学教授王前程在其所著《夷陵之战研究》一书中所作的结论相吻合;与成都武侯祠展图中所标注的古猇亭在长江及清江南岸相吻合;与何鷀全著《三国史》插图所标古猇亭在长江南、清江以南相吻合;也与近日袁在平、龚兴华伉俪合著的《三峡史海钩沉录》所作的记述相吻合。
除了与多种史志记载相吻合外,这种认定还与马鞍山周边的民间原生态传说相吻合。
我们从2010年5月开始到现在为止的近十年中,先后到外地作了大量考察工作。其中,有四川的成都、重庆的白帝城、宜昌市的秭归县、夷陵区、点军区,宜都的陆城、五眼泉,长阳的榔坪、贺家坪、高家堰、鸭子口和今猇亭古老背等地。通过实地考察,对照史志记载,以原生态民间传说为参考,以出土文物为佐证,先后出版了三本考察文集。第一本文集《夷陵之战主战场考察论文集》,收录了专家、学者、三国历史研究者的论文20多篇;第二本文集《夷陵之战主战场遗址考》介绍了吴蜀两军扎营遗址,两军交战遗址,刘备兵败西逃遗址等共36处。
我们认定夷陵之战主战场古猇亭在江南的最主要的依据是在整个夷陵之战过程中,吴蜀之间发生的大小15次战斗在江南宜都的五眼泉、长阳的磨市等地,以及在巫山至峡口的长江水域。其中,在江南陆地上的战斗共8次,即毛家沱孙桓被围,鸡头山刘备败走,石羊山两军争夺,大山梁吴班诱故,落阵岭先攻一营,古猇亭火烧连营,马鞍山两军激战,攻涿乡刘备先逃。在峡江水域的战斗共7次;即蜀军攻占巫山、秭归,吴班陈式攻破夷陵城,东吴攻蜀五屯,吴军夺取峡口,蜀军阻吴水军,两军上夔道之战,东吴水军追击蜀军残兵。
在江南的8次战斗中,吴军火烧蜀军连营,以弱胜强,以少胜多,扭转了战局,史称夷陵之战的“转折之战”。
在峡江的7次战斗中,4次发生在大战初期,3次发生在大战后期,史称夷陵之战的“首尾之战”。
由于“转折之战”有双方主帅指挥,有双方主力参战,战斗决定了夷陵大战的胜负,史学界认定其大战发生的地域为“主战场”。
由于“首尾之战”发生在大战开头和大战最后两个时间段,不属于正规战,史学界认定其发生的地域为“次战场”。
2019年11月20日
附件一考察文集三册
附件二夷陵大战网络视频采访导读(三文集的浓缩)

作者简介毛正寿,土家族,1929年11月出生于长阳,1949年7月毕业于湖北省立第6师范学校,并参加支前,同年11月进入宜昌分区革命干部学校学习。1950年5月参加宜昌县邓村剿匪,带队清剿红土垱的土匪。1950年七月调长阳县工作(期间1951年11月,带队活捉了马鞍山上的土匪田子龙),历任县工商科科员、民政科人事统计、县委办科员、法院书记员,资丘区、平洛区、磨市区(镇)秘书,民政助理,宣传干事,党办主任,正科级党校校长。其中,1958年至1962年调任《宜昌日报》《湖北日报》记者。
先后被行署、市司法局、县委组织部、县委办、党史办聘为“党课辅导员”“乡镇法律工作者”“特约政策研究员”“党史研究员”。1955年1968年。两次发起并组织修建七十七烈十纪念碑。他所在的磨市党校1988年、1995年两次受到省里的表彰。
2010年发起组建长阳三国古战场考察研究会,长阳书画协会磨市分会。
主要编著成果:《磨市镇四十年》《长阳风情》《我与文革》《南山书画集》等书籍十余部。其中《长阳土改史话》填补了土改史编写的空白;《夷陵之战主战场考察论文集》等填补了长阳三国历史空白;《黄学儒的故事》获“彭秋潭文学奖”。
资料来源:快资讯
转载时间:2021年0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