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三国文化遗存保护利用座谈会在成都召开
《三国志》曾记载刘备“即皇位于成都武担之南”,图为武担山拜月亭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供图
作为天府文化的组成部分,三国文化影响深远,在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昨日,全国三国文化遗存保护利用座谈会在成都召开,来自河北、江苏、 安徽、河南等全国11个省市的文物局负责人和三国文化遗存重点单位的嘉宾代表,以及三国文化领域相关专家齐聚一堂,为全国三国文化遗存的保护利用出谋划策。座谈会上,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提出组建“全国三国文化保护利用联盟”的倡议,受到与会嘉宾们热烈响应。
成都三国遗迹数量全国领先
三国文化源远流长,时至今日,散落在各地的三国文化遗存,成为见证悠久文明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影响后人精神生活的文化符号。对三国文化遗存的调查、研究、保护、利用和传承,是遗存单位和文博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和分内职责。据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馆长谢辉介绍,从2011年起,在国家文物局的统筹协调下,在四川省文物局的具体指导下,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梳理线路,开始进行“全国三国文化遗存调查”项目,在2011年至2013年,完成了蜀汉南中地区(今云南、贵州、四川凉山州等地)三国文化遗存调查98处;在2014年至2015年,完成了成都地区三国文化遗存调查46处;在2015年至2016年,完成了四川地区(包括绵阳、德阳、广元、南充、达州、宜宾等)三国文化遗存调查约211处,并整理出版了调查报告、论文集和图册,通过专题展览、文化讲座等形式向公众展示调查成果。
三国文化专家谭良啸告诉记者,成都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中心,这些调查厘清了三国文化遗存从历史到如今的现状,对三国文化数据库建设和数字化管理,提供了可靠依据。谭良啸说,成都地区三国文化遗存多达46处,总量全国领先。
三国遗存调查需要共同合作
谢辉表示,“全国三国文化遗存调查”的范围广,是一项讲究科学、规范、专业的系统工程,需要借助全国文博工作者的力量共同参与。昨日座谈会上,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倡议组建“全国三国文化保护利用联盟”,加强合作交流,完善“全国三国文化遗存调查”工作,计划于2018年至2022年,采取分区域委托、共同合作的形式,分阶段完成蜀汉、曹魏、东吴地区的三国遗存调查。
对此倡议,相关文物主管单位代表都表示积极支持。成都市文广新局局长、市文物局局长师江表示,成立“全国三国文化保护利用联盟”,强化联盟成员之间的联系,能更加充分地发挥三国文化资源在推动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四川省文化厅副厅长王琼表示,三国文化在民众心中根植已久,其核心精神早已成为民族历史与民间文化的完美结合,全面加强三国文化遗存的保护传承、展示利用,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共享研究成果让文物活起来
座谈会上,三国文化遗存主要省份地区的嘉宾代表和历史专家,也对组建“全国三国文化保护利用联盟”的倡议感到兴奋。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刘曙光表示,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三国这一历史时期,虽然很短,却颇具特色。三国文化的传播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成立‘全国三国文化保护利用联盟’有利于整合全国的三国文化遗产,共同分享研究成果,让文物活起来,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大众。”
三国文化专家方北辰昨日在采访中表示,要弘扬和传承三国文化,就一定要摸清“家底”,这些“家底”就是散落在全国各地的三国文化遗存,而摸清“家底”就需要集全国三国文化相关单位之力来共同完成。(记者 王嘉)
资料来源:成都日报
转载时间:2019年0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