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蜀道网
  • 关羽网
  • 曹操网
  • 第一届论坛
  • 第二届论坛
  • cnjpetr2009@126.com 010-6543-6703
    让博物馆成为群众的精神粮仓

    让博物馆成为群众的精神粮仓
     

    谭良啸,40年潜心研究诸葛亮与三国文化,是一个颇有建树和影响的学者。现为成都市诸葛亮研究会副会长、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44年生于重庆,1963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四川大学历史系,受业于冉光荣、刘琳、周九香、胡昭曦等老师。毕业后分配到省嘉阳煤矿子弟校教书,1974年调回成都到武侯祠,1992年担任武侯祠博物馆副馆长,2001年调任永陵博物馆馆长,年满退休,仍笔耕不已。先后撰著了《诸葛亮治蜀》《八阵图与木牛流马》(论文集)《天下英雄刘备》《三国文化古今谈》《三国时期的科学技术探秘》《三国演义大词典》(与沈伯俊合著)等十余部专著出版,另发表有数十篇学术论文;其著作、文章有的被译为韩文、日文等流布海外。

    2014年5月20日

    身为蜀人,笔者自幼喜欢阅读《三国演义》,从连环画、小说到影视作品,耳濡目染,形成三国情结。记得二十几年前,有人制作出诸葛亮的木牛流马,认为是一种已经失传的仿生运输机械装置,神乎其神,引起很多热议。后来我陆续读到谭良啸先生的几篇相关文章,比如在《消除误区 求解木牛流马——兼评木牛流马研制现状》一文里,他指出宋人对木牛流马的记载所造成的误解,指出木牛流马运行的道路不是蜀道,用木牛运粮走的是“出祁山”的道路,用流马运粮走的是褒斜道,这些栈道比较宽阔、平缓,有一定起伏……

    谭先生首次提出木牛是两轮车、流马是四轮车、与独轮车无关的观点,其严谨的考证与具体地缘相结合的结论,我非常赞同。鉴于成都市文化局(市文物局)举行的“5·18国际博物馆日·成都商报博物馆直通车”周年颁奖盛典刚刚举行,我想听听谭先生对成都博物馆建设的意见,他爽快地接受了我的采访。

    一头银发的谭先生,儒雅而爽直,记忆力很好。他说,提出木牛流马是仿生运输机械的是新疆一位姓王的工程师,我们见过面。他制作的木牛流马是站立行走的机械物,构件运用远远超过了汉代的实际情况,这不妥。汉代已有鹿车(就是鸡公车),用滚动的形式运载粮食,省力又方便。为什么诸葛亮要放弃省力灵便的运输车鹿车呢?肯定是他在使用中发现了问题,于是对鹿车作了改进,创制出更优良的运输工具——木牛流马,以解决蜀汉人力不足、牛马匮乏和北伐军粮的运送问题。木牛流马绝不是那种既不能负重、又行走不便、形状类似牛马的东西。

    谈到自己在川大历史系学习的过程,谭先生回忆说:当时大学里试行“一对一”的“师带徒”教学方式,指导我的是黄少荃教授,她早年师从国学大师钱穆,是知名的战国史研究专家,兼治明清史。她指导我写文章,逐字逐句修改,边改边将正确的表述方法告诉我,让我受益一生。黄教授是童恩正老师的岳母,我因此与童恩正老师有了交往。童老师是著名的巴蜀文化学者、考古学家,才华横溢,待人谦和,幽默诙谐,曾发表电影剧本《古峡迷雾》和科幻小说《珊瑚岛上的死光》,引起轰动。我很钦佩童老师的才学睿智,常常登门求教,也主动帮做家务如搬蜂窝煤等。记得在“文革”中,因与童老师关系密切,有关方面要我揭发,我自然不会昧良心去揭发……如今黄老师、童老师先后走了多年,四五十年前的往事仿佛就在昨天。

    从1974年进入博物馆领域,弹指已是40年:我在博物馆不但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成了一名专家,随着年龄的增长,更逐渐悟到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传承关系。比如武侯祠,它的兴建就是民意、民心对蜀汉朝廷的倒逼,在“百姓巷祭,戎夷野祀”自发追思诸葛亮的情况下,在诸葛亮死后29年朝廷才同意在定军山武侯墓旁修建起第一座武侯祠。现在的成都武侯祠明明是祭祀刘备的昭烈庙,或者说叫蜀国君臣纪念堂,几百年来,百姓一直认定它是武侯祠,就是要以诸葛亮来领衔、冠名。为什么?因为诸葛亮的人品、贡献赢得了民心。用现代观点来看,一个人的贡献和一个人的职位是两码事。诸葛亮受人尊敬不是凭借丞相的地位,而是他为老百姓和国家做的事情和业绩。他正是凭此,赢得了民心;正是凭此,诸葛亮精神仍然闪现着当代价值。杜甫草堂也可以这样来认识。草堂因杜甫得以保留,因杜甫而闻名于天下。为什么?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唤,体现了我国士大夫的主流思想,体现了我国士人的职责和担当。而今天的一些知识分子,在商品大潮中经不住诱惑,丧失了一个士人的德性。如果他们来到武侯祠和杜甫草堂,面对古人,躬身自问,将如何呢?经得住寂寞,固守住道德底线,在当今是多么重要啊!

    建设名副其实“博物馆之城”的思考

    把博物馆

    用活用好,引入时尚

    记者(以下简称记):到目前为止,成都市登记备案的国有博物馆44家,民办博物馆69家,博物馆总数量和民办博物馆数量均居全国城市第一位。请问谭老师的看法。

    谭良啸(以下简称谭):成都的博物馆近年取得了巨大发展,不但数量居全国城市第一位,而且在博物馆主题、功能方面非常丰富、繁多,加上民间资本投入博物馆建设领域的热情较高,促成了博物馆文化勃兴,当然,这也是多方面共同努力的成果。可用两句话表达我的意思:现象可喜可嘉,工作仍需努力。

    记:请谭老师详细分析一下。

    谭:主要有两方面的现象值得关注。其一,在泛文化、泛娱乐的大趋势下,这些东西对市民尤其是年轻人的吸引力诱惑力太大了。在一些人心中,博物馆远不及酒吧、茶馆、麻将桌的吸引力,他们认为博物馆是读书人、外地旅游者的场所,与自己生活无关,进而造成了传统文化传承的受阻。我敢说,一些市民一辈子也没进过几次博物馆,尤其是综合性博物馆。

    其二,从博物馆自身建设而言,如何在新的多元文化丛林的环境中发挥博物馆的功能,让优秀文化“润物细无声”,让博物馆发挥其“磁石效应”,还得作深入的探索和多种尝试。

    近年,四川博物院、金沙遗址、武侯祠博物馆、杜甫草堂等千方百计举办了很多活动,比如名家文化讲坛、现场书画、文物鉴定、大庙会以及武侯祠美术馆举办的陈子庄、徐悲鸿等大师作品展,吸引了大批市民参加,这很可喜。但活动一过,又回到了常态。其实,博物馆里有太多的文化财富和文化秘密,如何紧紧抓住文物这一主体,把它们用活用好;如何引入时尚,对游客、市民形成持续吸引力,需要下工夫研究,寻找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由此才能真正充分发挥博物馆的作用。

    讲解,

    从“一桶水”中取“一瓢”

    记:解说员是博物馆传递文化的枢纽。谭老师在从事研究的同时曾担任武侯祠的讲解员二十多年,这方面体会一定很深。

    谭:二十多年前我到汉中博物馆,看到讲解员里有硕士,现在金沙遗址、武侯祠博物馆也有明星讲解员。这说明博物馆的讲解员很重要,也出人才。我认为讲解员有两大功能:第一在于阐释博物馆文物的内涵;第二更关键,他们是博物馆与观众沟通的桥梁、代言人,他们讲解水平的好坏,决定了博物馆的形象与魅力。讲解员要做到拥有“一桶水”,而讲解时往往只取“一瓢饮水”。武侯祠博物馆正在开展对讲解员的培训和提升,把研究成果交给他们,让他们去传播三国文化的成果。这非常好。要坚持,可以一年一次。

    1958年,毛泽东在成都会议期间,来武侯祠参观。他问讲解员,你知道诸葛亮一生坐过几次车,骑了几次马?这说明他读三国很仔细,往往为人所忽视的细节,也引起他的注意,提出新颖的见解和观点。我在武侯祠曾经为邓小平、王震、李先念、李瑞环、杨振宁等人讲解过。记得为先念同志讲到张松献地图时,他突然发话,说是张温不是张松。我善意提示他后,在休息时他承认是自己记错了;他还告诉我们:“‘文革’期间周总理下过死命令,谁破坏武侯祠,就杀谁的头。”在为李瑞环讲解岳飞手书《出师表》时,指出这幅字并非岳飞所书,大概为明朝人托名伪作。李瑞环看得很仔细,得出了“伪而不劣”的评价。有意思的是杨振宁,他注意到武侯祠悬挂的木质对联,他以物理学家的眼光指出,应该在木匾背后加个木梁,可以减少木匾的变形以及伸缩。

    一个讲解员,必须熟悉文物的现状陈列,熟悉保管、研究现状,不断充实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才可能使博物馆的人文精神得到弘扬,才能使博物馆焕发出的活生生的美,净化着大众的心灵,纯化着人们的精神,提升着我们城市的文明程度。

    武侯祠博物馆的“门道”

    记:百姓有神化人物的心理,武侯祠流传有什么传说逸闻吗?

    谭:百姓对诸葛亮是有过种种神化,武侯祠里也有不少传说故事。比如唐代时,一伙盗墓贼,夜里打洞进入墓室,发现里面灯火辉煌,刘备正与关羽下棋,张飞在一旁观战,还有武士站立在一侧。贼人吓得魂不附体,下跪求饶,刘备挥手示意卫士赐予玉带和琼浆。他们喝了琼浆,系上玉带,惊慌爬出洞来,洞口自然合拢。玉带变成了大蛇缠腰,琼浆变成胶黏住了嘴。据说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动刘备墓了。这只是传说,我们分析,可能有人想去盗墓,没有成功。其实,刘备墓没有被盗的原因大概有这几点:其一,当时刘备倡导简葬、薄葬,可能确实没什么陪葬品;其二,刘备墓称为“惠陵”,根据谥法,“惠”是说刘备仁义施恩惠的意思。刘备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人们敬重他,不敢轻易动刘备的墓。即便是张献忠屠川,毁了武侯祠,但也没有捣毁刘备墓。

    记:“锦官城外柏森森”乃千古名句,武侯祠的柏树有无奇特之处?

    谭:由于清朝后期的毁坏,目前武侯祠的柏树树龄大致在200年以内,如今仿佛没什么特异之处。但有说法是,刘备墓前的柏树,是诸葛亮表达哀思亲手种植的,到达一定高度后,都会向着刘备墓方向倾斜。所以李商隐在《武侯庙古柏》中写到:“蜀相阶前柏,龙蛇捧閟宫。阴成外江畔,老向惠陵东。”是否如此,今天已不得而知了。不过,柏树已成为武侯祠园林的一大特色而闻名遐迩。

    三国文化的价值

    记:你是三国文化专家,关羽“大意失荆州”的说法是否正确呢?

    谭:这种说法是受《三国演义》的误导,着眼于关羽的性格,这不妥。我曾在《蜀汉荆州之失探源》一文里分析指出,蜀汉的荆州之失是由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地理等诸因素造成的。荆州是蜀汉集团与孙吴集团都必须夺取以立国的要地,而根据地缘、经济、人文等因素,荆州与益州不大容易连为一体,反而与扬州更容易结合,蜀汉集团失去荆州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关羽个人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中所承担的责任应是有限的。这个学术观点,得到学界的认同。

    记:民间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对此有什么看法?

    谭:这种说法也是受《三国演义》的误导所致。《三国演义》记载刘备哭了80多次,而史书记载:刘备少言语,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三国志》记载刘备的哭仅6次,其中3次是因人才亡失而哭,其余或为事业不就、养子罪不至死而被赐死哀伤。如刘备在荆州时,一次刘表设宴款待他。席间,刘备如厕,见“髀里肉生”,不禁慨然流涕。因久不骑马征战,大腿生肉。他感叹:“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健,是以悲耳!”可见,他的哭哪里是在换取别人同情、骗取信任呢?刘备正是凭借这种折而不挠的精神,凭借侠义仁德的人品,在三十几年的刀光剑影中拼杀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江山。拼搏,不屈不挠地拼搏,才是成功之道。

    记:诸葛亮、刘备的遗嘱里有很多感人至深的心迹,能古为今用吗?

    谭:古为今用不可勉强,诸葛亮留下的三大文献中的《自表后主》(另外两篇为《隆中对》和《出师表》) 是一篇光彩照人、与世长存的廉洁自律宣言。此文内涵丰富,显示了诸葛亮“不累于物”的思想和情操,从另一侧面展示了他的人格魅力。一个位居相国、功勋卓著的人,家财只有八百棵桑树,一点薄瘠田地,他的廉洁奉公、淡泊财利的风范,委实叫人钦敬。诸葛亮在《自表后主》中说:自己的“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这样的自我“财产报告”,令现实中的我们,敬佩、深思。今年2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一次会上就引用《自表后主》中的两句话,告诫干部要“廉政”。刘备临死在遗嘱里告诫儿子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这样富有哲理的话语,出自一代枭雄的口中,出人意外,令人惊讶。这两句话就大书在我家外的白墙上。这些都凸显了三国文化的现代价值。对于我们研究三国文化的人来说,如何努力去揭示、弘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为树立、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和担当,也大有用武之地。
     

        资料来源:成都日报
        转载时间:2019年09月25日
        转载网址:https://culture.ifeng.com/
    相关链接(日)
  • 三国志学会
  • 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国际论坛
  • 第三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国际论坛

          --《三国演义》研究与三国文化旅游(诸葛亮)

    2019年03月30日

  • 第二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研讨会

    2018年04月01日

  • 第一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研讨会

    2017年04月03日

  • 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国际论坛(会议专网)
  • 中日三国文化旅游研究中心
  • 中日三国文化研究交流网
  • 中日三国文化旅游研究网
  • 三国文化旅游研究网
  • 三国文化旅游信息网
  • 诸葛亮文化研究交流网
  • 诸葛亮文化旅游信息网
  • 中日曹魏历史研究交流网
  • 曹魏文化旅游信息网
  • 中日蜀汉历史研究交流网
  • 蜀汉遗址旅游信息网
  • 中日东吴历史研究交流网
  • 东吴遗址旅游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