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研究系列文章五:
刘备与孙权赤壁同难相济、兰心断金,荡开三足鼎立,又冰火不容内耗削损,竟致不能灭曹而止步一隅。而孙权明于鹬蚌相争、暗于渔翁伺机,堪为自坏互依梁柱,败乱联盟之首。分鼎暂和缓斗,岂能久宁;平衡不时打破,终归一统。
鼎足成梦 咎由孙刘
王明世
浩然三国,黯然一梦。孙权、刘备面对曹操雄兵饮马长江、一统天下之势,处于危亡灭顶之际,结成抗曹联盟挽狂澜于赤壁,开启三足鼎立的精彩历史序幕。而终因孙权暗于大局,只顾眼前蝇头小利,两度袭夺荆州,两度尊曹操、曹丕为帝,破坏联盟实力。加之刘备不忍猇亭之怒,举国相拼,吴蜀联盟剧烈内耗。鼎足基业终究黯然落幕。英雄也未能走出“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简单戒律。
东汉末年,奸臣窃命,朝纲驰紊,王室卑微。黄巾一起,云合风集,豪杰之士蹑风云之会,履颠沛之势。外托名拱卫勤王,内实欲营私分疆。飙起之师跨邑,虎啸之群带州;熊罴之族据州为主,豺狼之党占山为王。雷激电发,天地震荡;风卷潮怒,朝雨夕雪;此消彼长,吞没无常。孙权刘备应运而起,抗扬匡扶国家之旌,成就雄霸一方之业,形成进一步可帝,退一步亦霸之辉煌态势。然孙刘止步于此,目光囿于勉强鼎足,虑智狭于彼此算计。赤壁之战后,曹操若虎伤弃猎而暂离北去,孙刘却如两羊幸免而争夺草地,暗于大患远谋,精于苟安微利。终致同心不恒结,好景不长在,鼎足竟成梦,后世徒叹息。是非任由后人评议,鼎足折足,咎由孙刘自己。
奋起黄巾肇基开
起初,孙权父孙坚招募精勇协助州郡讨破会稽叛贼许昌,立军功得盐渎丞职。后几乎与刘备同步投身于汉将皇甫嵩、朱儁率领的讨伐军,与黄巾军开战。后又讨伐董卓。孙坚身先士卒,登城陷阵,纵横沙场,迅速脱颖而出,成为乱世英雄实力派代表,功封乌程侯。后与荆州刘表争锋,被刘表部将黄祖射杀。孙坚死后,兵马尽归袁术,孙坚开创之功业随孙坚殒命而被清空。除给孙权兄长孙策留下英雄威名之软实力和报仇雪恨之硬道理,别无旧部枪杆子硬实力可用。几经波折,袁术仅还兵千余人。孙策十八岁勇承父业,年轻剽锐,勇冠三军,英气济杰,知人善用。深结周瑜张昭等俊杰之士,蹈锋履刃于生死之际,一时间风生水起,荡平江东,功盖群雄,名侔项羽。袁术发出“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之感慨,就连曹操也有“猘儿难于争锋”之叹息,并与孙策联姻、深结交好。将侄女嫁给孙策小弟孙匡,又为儿子曹章娶孙贲女为妻。由此可见,孙策开基的东吴霸业已然举足轻重、雄豪妒慕。天妒英才,孙策二十六岁英年早逝。孙权承袭父兄基业,高起点,厚资本。孙权礼贤下士,延揽英贤,畴咨茂俊,政咨元老。奇踪袭于仪轨,睿心发乎令图。束帛旅于丘园,旌命交于途巷,故而豪彦寻声而响臻,志士希光而影鹜。赤壁之战时(公元208年),已是“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的雄基隆盛局面。
刘备与孙坚同起于征战黄巾行列,盖因军功不著伟,仅得安喜尉、平原相。战绩声名远不能与孙坚等侔。更不能与孙策比肩。刘备先奔公孙瓒,后附陶谦、跟吕布、归曹操、投袁绍、寄刘表,颠沛流离,屡败屡战。虽年近五旬而经营惨淡,功业濒于崩盘,腾挪陷于穷绝,硬实力几欲寂灭。而刘备思贤如渴,爱民如子,接士尽盛德之容,亲仁罄丹腑之爱,深结关张赵之恩义,延募诸葛亮之忠贞,信义著于四海,软实力晔若春华。赤壁之战时,刘备困厄窘急,军溃奔逃。至此,刘备经营天下之资本乘除相当,微薄几于无。
英睿结盟好运来
赤壁战前一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见到诸葛亮,惊闻叹服“隆中对”,深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富,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南抚夷越,外接好孙权,内修政理”语中三分天下、鼎足而立之精髓。而孙权此时也早已喜闻于鲁肃之“鼎足策论”,洞悉“肃且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话中形势判断、战略规划之宏魄。诸葛亮与鲁肃各为刘孙两家提出了鼎足霸业之战略宏图,也就为孙刘联合提供了理论基础,更为生死困境指出了转危为安之方向。当时,刘备实力上虽有溃败星散之窘迫,但因弘毅宽厚,知人待士,多年的沉浮,累积起信义广著、德馨四方、他人难以望其项背的魅力资本,加之刘备帝室之胄的光辉遐踪,刘备根正苗红,俨然成为可以号召别人、又可被人借用的兴汉希望之代表。因此,刘备尚有三个去向摆脱曹操追击。上策,联合孙权止战曹兵,遏阻其南下锐锋;中策,直接入蜀依附借用刘璋、深入险阻与曹操周旋;下策,南奔蛮夷,游击旷野,以期东山再起。上策当然是首选,“隆中对”在前一年就强调了“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的战略构想,只是孙刘实力不对称,需待结成赖以可援的契机。面对曹操的武略军锋,孙权自然清楚虽有刘备不能并论的实力,但自己与曹操无论哪方面皆不可同日而语。曹操致信孙权“方与将军回猎于吴。”张昭等劝孙权迎操而降,想必,孙权也不会认为张昭主义不对。只是男人豪气、英雄名气之甘心与否。在不抗争不死心的煎熬中,任何人都渴望帮助,孙权也不例外。孙权当然愿意与父辈等列、英明一世的刘备携手,以分释内心重压,分势曹军专向。如此,“隆中对”“可以为援”之思想在这一年飘然着陆。中策似乎也可行,刘璋与刘备同宗相惜,刘璋虽暗弱,但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国富民殷,承袭父亲刘焉基业,出于割据自保的本能和窥伺拓境的激情,刘璋不能不迎纳人穷来归的枭雄级人物刘备,从三年后(公元211年)曹操遣钟繇击汉中张鲁引发刘璋内惧而遣使迎请刘备看,刘璋对刘备报有信心、满怀厚望。下策是无赖之举,南下奔入荒野,避开追兵,卷土重来未可知!不作展望。孙权联合刘备,情势所需;刘备结盟孙权,衷心期望。孙权北进,刘备回马,孙刘合力在赤壁烈火中上演了扭转乾坤、势成鼎足的历史壮举;弱弱联合在人类战争史铸就了以少胜多、辉炳千古的经典传奇。孙权船正于惊涛拍岸,刘备火起于寒灰冷烟。曹操破走,孙权胜旌逐北广境,刘备怒马开地荆湘。孙刘两家同呈花开艳阳下、苗壮甘霖中的春荣景象。孙刘为备患曹操必然再来,舒志于饮马长江、观兵吴会,故加固联盟,协调合力,以期同逞所欲、同恶相济。孙权以妹妻于刘备,结为姻亲。刘备过江拜见孙权,请求借督荆州立足壮基,孙权慨然惠顾,刘备如愿。当曹操听闻孙权以地帮助刘备时,连正在写字的笔都惊得掉落于地。曹操身经百战,智略过人,泰山崩于前,气色不变,何曾有过落笔之惊惧!能对曹操产生如此不愿看到的深刻隐忧,可见孙刘此时联盟关系和盟友举措深具战略眼光,坚不可摧,英明得当。
暗于大局明寸光
曹操虽赤壁败归,只是虎猎伤回,实力较孙刘合一仍十分超强。孙刘趁机自益壮己,面发酵长。刘备据有荆州后,迈出“隆中”方略“此殆天所以资将军”第一步;接着,刘备左右逢源被应邀入蜀,顺势袭夺益州,立定“隆中”“若跨有荆、益”第二步。从公元207年到公元214年七年间,“隆中对”宏略按部就班,逐一实现,形势蒸腾,风歌云庆。孙权当然更没停歇,在江北乘胜从曹操手中抢夺地盘。按理,盟友迅速强大足以抗曹是联盟之幸事,何况孙刘两家向南向北有足够空间可资拓境广土。可是鼠目寸光、狭隘妒恨、千古悲剧却连连上演。孙权见刘备拿下益州,便眼红欲血,对盟友妹夫刘备的成功不经羡慕而直接进入嫉妒、恨。见人碗大,便想砸锅的邪愚动机暴露无遗。当初,赤壁战前,孙权为刘备助兵;赤壁战后,孙权给刘备借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堪为倾诚输丹之美谈。由此可见,孙权在战前战后均清醒地意识到“曹公威力实重”联盟不可不固结,深戒重防以备非常。孙权对周瑜软禁刘备之计、吕范扣留刘备之策均不采纳,也因孙权基于“曹公在北方”的大局意识。公元215年,孙权向刘备索要荆州,刘备表现出维护联盟的风度,坚守“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的初衷,委婉应对:“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没说不还,只是机宜不便,缓后推延,而孙权却妒火中烧,“权忿之”,立刻遣吕蒙兵戎相见,袭夺长沙、零陵、贵阳三郡。刘备率兵抵荆州与关羽合力应对,而正当此时,曹操夺取汉中威胁蜀地,刘备不得已与孙权和解以湘水为界分割荆州,江夏、长沙、贵阳东归孙权;南郡、零陵、武陵西属刘备。刘备被袭夺,妥协忍割三郡,损荆州之半。从刘备这次隐忍与孙权和解看,刘备无疑决策英明,洞悉曹操依然强大这一大局未变,立足在不丧失战略联盟的前提下,又尽可能保住经营天下的荆州战略支撑,取舍得当。孙权此时与盟友争夺荆州地盘,消既往之恩,开将来之隙。除了让当初曹操“落笔于地”的顾虑委然顿消而继之欣喜,更为可怕的是使曾经生死相托的联盟合力变成暂掩仇恨的虚假摆设。孙刘两弱,曹操独强,这一终其三国始末也未能改变的天下实力格局,客观上绝不允许孙刘之间出现任何衅隙以资曹魏伺机破解。而孙权割盟友地益己,纯属左手换右手、不增联盟之力、不损强敌之势的割股充饥的愚蠢举动。孙权何不放眼曹操,占一寸得一寸,多一分强一力。舍前方肥鹿,争脚下小兔,器量狭小,见得不思义!刘备向西、向北开疆,并未在借据荆州后东向侵削孙权的利益,道义上宏度贞明。
时隔四年,孙权在江北进展不大,毕竟实力智略不堪与曹操等论。而刘备却独自与曹操鏖战连年夺取汉中,登上汉中王盛况之基。于此全面实现“隆中对”“跨有荆、益”的前期宏略,处于须“内修政理”、等待“天下有变”的兴旺态势。孙权对盟友刘备气势如虹的成功再一次嫉恨得邪从心中起、恶从胆旁生,采取了不顾道义、助纣为虐、旷古不齿的偷袭行动帮助曹操、袭杀关羽、夺取荆州。以前孙权有三郡半个荆州,此次翻脸联曹打刘,再夺刘备三郡半个荆州。孙权不仅丧心病狂地彻底自毁孙刘联盟,实际上自己树敌西、北,自益战略威胁,从道义上彻底背离“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的道德高地,归附于自己定性的“托名汉相,实为汉贼”的曹操,无耻地将自己归类于汉贼。在联盟抗曹的大背景下,关羽势如破竹节节胜利,斩庞德,擒于禁,围樊、襄,创造出使曹操“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的战略态势,实在是千载难逢。孙权何不全军东向北上,共拓势力,却鸡鸣狗盗,背后捅刀。无论从军事、政治、人情方面看都蟊贼邪暗、龌龊不堪。为得三郡小利,不顾战略大利、政治道义和人伦道德,如此卑劣形象,何堪为人主。孙权二次窝里咬,更进一步削耗孙刘抗曹的力量,而且公开打碎了联盟关系。孙权像瞎眼的蛀虫,成天叮蚀着三足鼎立中两个孙刘细足,并终致鼎覆塌压自己。孙权的恶劣行径,一手点燃了曹魏希望看到的孙刘之间自相残杀的猇亭之战的猛烈战火,完全背离了经营天下的当初宏愿。孙权德利双毁,刘备也因荆州丧失,“隆中”宏略“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的钳形战略态势从此不在。孙权袭杀关羽的拙劣举措给三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难以挽回的恶劣影响,为后世留下哀惋愤怒和滚滚唾骂。更为自己走向覆没敲响了丧钟。同时,成全了关羽惊天地、泣鬼神的忠义精神和空前绝后的武圣地位。这绝不是孙权所能想到和所愿看到的。对迫害中华民族武圣的历史污点,孙权万世也不能洗清!也因此从精神文化层面沦陷于道义的深渊。
从两次被盟友侵袭的刘备的应对看,刘备的道义大旗始终鲜明,匡扶汉室、铲除曹贼的旌斾屹立飘扬。第一次,割舍荆州维护联盟不破;第二次,举国报复,虽然有誓灭东吴之怒恨,但与曹魏并没有丝毫苟且之妥协,苦忍败后深重羞辱与仇人和解而继续抗曹。战前战后,不失大义节操。孙权则于公元219年关羽败亡后上书劝曹操称帝,自己称臣。为一己私利,置道义于不顾,非但连“冀以辅汉”的遮羞布不要,却公开举起了曹操都不干的篡逆反旗。彻底丧失了立足于历史使命的道义基础,把自己标识成危害国家的极其下作的乱臣贼子。公元221年猇亭之战前又向曹丕称臣。驽蹇之乘不骋千里之途,燕雀之畴不翔九重之天。小人嘴脸、小聪明伎俩重演眼前捕蝉不顾身后黄雀的螳螂笑柄。孙权得荆州,不能改变与曹魏力量对比,反而因恶斗对冲联盟实力,等同益曹;孙权不取荆州,刘备不可能在灭曹前袭略盟友,联盟东西呼应,实力增强,等同损曹。贪于小利,昧于天下大利,孙权其谓也。
如果孙权见刘备迅速崛起忧虑将来危害自己,但毕竟当时孙刘资本相加远小于曹操,联盟双方尚未解除被曹操扫灭的威胁。当务之急,需要对方壮大以利抱团取暖、相互支援,而不是彼此防遏、妒嫌使绊。孙权两度害马乱群,错上加错;刘备一度理智失控,祸上加祸。纵然曹魏被灭,孙刘再来逐鹿对决也为时不晚,当然也是历史的必然,更是联盟应该遵循的分合法则。这一点,邓芝在刘备死后出使东吴时对孙权一语中的,孙权试探挑言:“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 邓芝回应:“夫天无二日,土无而王,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枹鼓,则战争方始耳。”孙权大笑,以“君之款诚,乃当尔邪!”加以肯定。邓芝所言,不藏不掖,实话实说,淋漓尽致,堪为结盟精髓。孙权此时笑赞,难道当初不知联盟规则、联盟使命和联盟方略。且此后与诸葛亮重续盟洽,再未破裂。孙权一方之主之智慧竟不如蜀使邓芝!若孙权有邓芝的明澈宏略,三国历史或许更加精彩,或许焕然别样。
意气用事促衰败
刘备在孙权偷袭关羽后,同样没能守住“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的理智底线和“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的取舍原则。纵舒雷霆之威,恣宣赫斯之怒,偏离“隆中”战略路线图。用疮痍未复的初诞之国兴兵伐吴,战略失策,战术失当。猇亭一战,被威名未著的陆逊打得狼狈不堪,仅能幸免。刘备一世英明扫地,惭恚交加,悲叹:“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无面目回成都,最终殒命白帝城。给后世留下永恒的悲凉和无尽的惋惜。给诸葛亮造成“遗恨失吞吴”的国力虚耗和“死而后已”的战略被动。直接导致“隆中”宏略不可逆转地夭折于中途。刘备兴兵伐吴,从人之常情上,孙权两度背盟偷袭,忍无可忍,完全恰切;从国家利益上,连武将赵云都清楚“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的道理;诸葛亮更有“若法孝直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的感叹;秦宓有因劝谏“天时必无利”招致下狱的忠节。没能忍常人之不能忍,则无异于常人。非常之事,行常人之为,岂能不失!刘备初立国基,武将战喘未息,文吏惊悸未定,田地芜蒿未锄;诸戎未及西和,夷越未及南抚,政理未及内修,而走上图“不可图也”的不归之路。从兵败后及时与孙权和解看,痛定思痛的刘备又从怒昏回归清醒,在挫折中重回“隆中对”路径。历史不能改变,我们可以推想,如果刘备能听众臣谠言忠谏,暂时吞忍关羽覆灭之耻,蜀国虽有折臂之伤,却无元气之失,休养生息,励精图治,西南、陇右尚有广阔空间可以拓疆争利。何况孙权得到荆州,战略态势独自直面曹魏,豺狼得兔,猛虎注望,难有舒缓之日。刘备可资得暇养壮。孙权虽然夺取荆州,但实力仍然和曹魏相差甚远,面对曹魏时刻高度“重视”,必然不堪重压而求援于刘备,刘备大有操持四两拨千斤的主动。前景未可估量。而此战一开,刘备大好形势真是好容易回黄转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偏离目标虚掷本
刘备命关羽单独进攻曹军纯属赍粮济盗。当然我们不禁要问,公元219年3到5月,刘备与曹操汉中鏖战急,7月刘备登基汉中王,为何关羽8月孤军北上攻打曹仁于樊城。既没有在3至5月发挥战略策应汉中刘备、分势牵制曹军的紧迫效应,曹操已败退长安;也没有应对曹兵侵迫荆州军民、自卫非常之需的危急形势,曹操已陷溺西部。却在这不急不缓的时机进军中原。原因,曹操5月败退长安,却迟迟不班师回朝廷洛阳,虎踞关中。刘备担心曹操回军复仇舒恨,如坐针毯,故命关羽北进以迫使曹操尽早东归。可见,刘备心理战防线早溃,未能持恒不动如山,致使关羽孤军冒进、人地俱失。若按兵不动,曹操也终将因大限迫近而速回洛阳。形势岂不正如刘备取汉中所愿。居取胜之势,却处畏敌之怯,方寸自乱。若实施“隆中对”“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之方略,此时机会远不成熟,因刘备在汉中与曹军恶战连年,筋疲力尽,因险据守,险胜曹操,根本无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形成钳形攻势,如此,主钳上颚缺失,副钳下颚又何能为!何况“天下有变”还没有出现,曹操托名汉相依然是汉相,曹操何等英明,面对孙权奴颜婢膝、诡诈无耻地上书称臣,称说天命,曹操十分清楚“是儿欲踞吾著火炉上邪!”因此对群僚表态:“施于有政,是以为政。若天命在我,吾为周文王矣。”可见曹操决心像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仍然不叛商纣一样不背汉献帝。曹操终其一生也确实践行了他的然诺之诚。当然关羽不可能打败曹操,他只是一偏将,中原是一大国之力,连魏延也知道“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一国之力,一将仅能抵挡一阵;反过来,一军之力犯境,可能被人消灭。关羽进军,战略模糊,目的不清。焉能不败!加之关羽刚烈勇敢,视死如归,知进不知退的性格缺陷,在曹操不愿孙权得志,有意让徐晃将孙权联络曹操袭击关羽的书信射入关羽营寨知会关羽的情况下,关羽居然未能及时退兵荆州,岂能不陷入绝境。诸葛亮数出祁山,谙悉进退之妙,来去自如。进能动天下摧锋强敌;退能设网罗诱杀猛将。进则强敌不敢战;退则勇将不敢追。而关羽却不知该退不是失败、不损尊严。无疑,关羽没头没尾的出击成了狂飙突进的自杀式壮举。对刘备而言,失去的不仅是荆州的人、地,而是进取天下的隆盛战略态势。关羽覆败,刘备当负全责。纵然孙权不偷袭,关羽独力也终将败于曹魏的举国雄兵。有人认为如此重大失败,诸葛亮当有责任。诸葛亮此时在成都担当萧何之任,足食足兵,保障供给。刘备如刘邦在前线临敌,有法正协谋。诸葛亮无法参与千里之外的战场机谋。何责之有!
孙权于公元230年,割据皇帝膨胀过头。派遣将军卫温率甲士万人浮海冒瞬息之难寻觅秦始皇遗踪夷洲及亶洲,欲虏掠其民。结果士卒染疾病死者八九千人,却怒杀卫温。此举舍近求远,糟蹋财力,浪费生命,得不偿失。孙权在公元233年,昏愚狅悖。坚信魏辽东太守公孙渊的欺诈称藩。拒不接受举朝大臣劝阻,居然执意派出太常张弥、执金吾许宴、将军贺达等率领上万人兵力,携带大批金银珍宝去封授公孙渊。万人大队、巨额财宝组成庞大的船队,冒海行风涛、敌国劫夺、万里异域的不测风险,满足十分荒唐的虚荣心和愚蠢昏聩的大气魄。结果公孙渊人、财俱收,斩杀张弥等,将其首送往曹魏请功。孙权气急败坏,发誓:“不自截鼠子头以掷于海,无颜复临万国。”孙权此次行动,纯属儿戏。外贻笑天下,内愧对群臣。裴松之也感叹讥刺道:“宣达锡命,乃用万人,是何不爱其民,昏虐之甚乎?此役也,非唯暗塞,实为无道。”面对曹魏强敌,进取无功,疆畔骚动。不专精内修政理,齐民耕战,蓄积实力,而昏庸冥迷,不知东西,挥霍资本于愚不可及之念,妄掷空威于险远偏荒之域。这样损己利敌的萎缩经营,就是鲁肃的“天下之衅”出现,又有何能力乘衅进取!这大概是给敌方创造衅隙。
鼎足折覆各有份
孙刘联盟成就了三国鼎立,可歌可泣;孙刘互斗羁绊住止步偏隅,可恨可气。诸葛亮和鲁肃均为其主构建了鼎足宏略,诸葛亮的“隆中对”系统完整,步骤清晰,弘谋高远。鲁肃的鼎足谋议也达其大略。诸葛亮一生恪守“隆中”方略,始终不与孙吴为敌;鲁肃去荆州迎见刘备结盟抗曹,劝孙权借地,反对吕范扣留刘备,竭力维护联盟大局,足见鲁肃思度宏远。孙刘联盟由诸葛亮与鲁肃亲手缔造,并为双方赢得赤壁之战起死回生的命运转机。可惜鲁肃早于公元217年去世,诸葛亮为之哀悼。随着一方设计者鲁肃离世,战略思想无法相向呼应,孙刘联盟随之冰火不容。刘备抗扬攘除奸凶、兴复汉室道义之旌,一以贯之。两次吞下被孙权侵辱之苦果,剑指曹魏。无论处境多么艰危,也从未权宜妥协于曹魏,于义已正;与孙权结盟后,从未主动侵害盟友利益,于情亦宜。然而,为洗雪关羽之耻兴兵东向,合于人情之快意常理,悖于国家之大局利益。溺于平常之情,何堪非常之任。荣荷担当天下之责,岂能不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刘备一举,形势逆转,致命失策。刘备也因重情徇义而芳誉四海、令德风闻,为后世留下深且的同情和刻骨的憾恨。孙权两次偷袭暗算盟友,夺取荆州;两度尊曹操父子为帝,背叛汉室。不顾大局,不遵道义,首鼠两端,只为私利且是眼前小利而不择手段。无情无义!无论从历史或文化的角度,孙权都是斗筲之器量、奸邪之狭谋。炯注于眼前萤火,暗蔽于长天皓月。孙权熟读经典,曾劝勉吕蒙、蒋钦读书“宜学问以自开益”,却不知仲尼抗浮云之志,孟轲养浩然之气。其所作所为,播扬天下的是全无德、信、道、义,眼中只有土地。岂不知君子居处,在德不在地!鼎折足,覆公餗。罪在孙权。当初,孙权对三分鼎立发挥最重要的开创作用,鏖战赤壁;随后,直接采取最恶劣的破坏行动,背盟荆州。常觊觎牛蹄残雨,总目障长河雪涛。以致在刘备死后30的皇帝位上,居位之久,除了徒有昏庸劣迹流恶声,别无勋烈微功传讴吟。
孙权一再挑起纷争,刘备怒溃兵进猇亭,忘兄弟阋墙之常虑,悖鹬蚌相争之浅谋。彼此削损联盟实力,双方迟滞进取步履,济缓强敌蓄势,断送崛起良机,终使蜀吴基业止步局促一隅而相继轰然倒塌。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历史总是近似,正如杜牧所谓:“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今也可谓灭孙刘者,孙刘也,非魏也。
(作者:汉中市汉文化研究会)
上一篇:刘邦与刘备 千载堪论道
下一篇:沔阳风水综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