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蜀道网
  • 关羽网
  • 曹操网
  • 第一届论坛
  • 第二届论坛
  • cnjpetr2009@126.com 010-6543-6703
    傥骆道 — 原始风貌中深藏美丽

    傥骆道—原始风貌中深藏美丽
     

    关中翻越秦岭通往陕南,有六条古栈道,自西向东依次是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库谷道、武关道。这些古道,如今大部分路段都已铺设了公路。只有古傥骆道,尚没有被现代化的公路覆盖,仍保留着残存的原始风貌。正是这种原始风貌,深藏着世外桃源般惊人的美丽,近年成为驴友探险的热门道路。

    傥骆道是陕西通往四川的最快捷也最险峻的一条古道。它北口位于周至县西骆峪,南口位于汉中洋县傥水河口,傥骆道也因此而得名。傥骆道共480华里,分为8站,古代行旅牵骡马驮行李,日行60里,八天可以走完全程。
     

    繁荣了上千年到近代才衰落

    傥骆道远古以来由先民开辟一直是沟通南北的捷径,较多历史记载见于《三国志》,与军事行动密切相关。三国时期,刘备在汉中建立了对付曹魏的军事基地,征战进退,傥骆道是通北的重要道路。因这条道路山高谷深,人烟稀少,行程相对较短,且北指关中腹地,南抵汉中门户,便于藏兵、调兵和出奇兵,每到战争时期,古道上战事频繁,羽书飞驰。有趣的是,虽然汉刘秀起兵征战过程中与傥骆道关系并不密切,且在正史中未见相关记载,但傥骆道上,尤其在南段,大部分的历史传说与他相关,如马道梁上有三块呈品字形分布,有一人多高的大石块叫支锅石,相传是因刘秀行军至此支锅造饭而得名;梁东侧有条细长弯曲的山脊叫蟒岭,相传是有条修炼成精的大蟒,在刘秀与王莽激战正酣时赶来助战,希望立功受封,获得正果。刘秀虽然战事不利,但他是真命天子,封赏是有效力的。可这位蟒妖能力有限,贻误战机,遭刘秀斥责,失望羞愧之下,盘桓曲蜷在此化作蟒岭。兴隆岭以南最高的山叫汉王山,也因刘秀得名。又有山民讲,汉王山是刘邦行军布阵的地方,等等,不一而足,大部分与刘氏宗室和龙蛇有关。

    到了唐代,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关中陕南物资转运激增,商贾往来不绝,每条南北古路都经过大规模的整修,有关傥骆道的记载不绝于史书典籍,蔚为大观了。唐代是傥骆道通行条件最为完备,商旅往来最为频繁的时期,有三十里一驿站,十里一邮亭之说。唐高祖武德七年,即公元624年,朝廷征调民力整治疏通了傥骆道,在北口设置了骆谷关。整个唐代,傥骆道作为官驿大道,尤为通畅。公元784年唐德宗李适为了躲避朱泚兵变,经傥骆道逃难来到汉中。德宗长女唐安公主时年23岁,因经受不了一路的艰难困苦,到洋县后不久暴病身亡,就地安葬在县城西40里的马畅镇。德宗悲伤之极,虽在逃亡途中,仍以相应的规格埋葬公主,现公主坟被作为历史文物和旅游资源得以保护。还有一种传说,安史之乱后,杨玉环并没有在马嵬坡被吊死,后来走傥骆道逃到了日本。

    唐代以降,政治经济重心东移南迁,关中的经济地位不复往昔,关东通往河南湖北的武关道,关西通往四川的陈仓道地位凸现,傥骆道不再整修,逐渐衰落。到了近代,随着佛坪县城东迁到佛坪袁家庄,108国道(周城公路)开通,傥骆道已被废弃,再也见不到各色风尘仆仆的行旅了。只留下了大量的神怪志异,还有无数的英雄伟绩和传奇故事在山民间口耳相传。

    都督门在古道的正中心,处于太白山和兴隆岭之间的大山腹地,是山间几条河流汇合的一块山间盆地,因古代长期有军队在此驻扎而得名。和距它10里路的老县城一样,这里也有着世外桃源般惊人的美丽,近二十年来,已经成为旅游者心目中的圣地了。老县城是佛爷坪的古城遗址,清代道光五年(1825年)因开发和管理傥骆古道上的要塞重地,在佛爷坪筑城建署,成立佛坪厅。到了1913年,佛坪厅改为佛坪县。其间近百年中,县城曾人口稠密,商旅云集,也是宋代以来傥骆古道最后一次繁荣。1926年,因匪患猖獗,县官携印弃城东逃,老县城由此衰败,人口剧减,解放时只剩十几户人家。现在,精致玲珑的小城城墙基本完整,城内阡陌交通,农田、菜园、果树相邻,农舍前鸡犬漫步,牛卧在路中央反刍,颈上的铜铃丁东作响,农田里的青苗掩盖不住往昔官衙大堂的柱脚基础,金黄的油菜花中坐落着块块石壁,这个城中的小村依山傍水,宁静而又闲适,沧桑而不悲凉,历经岁月而又生机勃勃,成为傥骆古道中最具有特质又最典型化的一处遗迹,迥异于同处于古道上,因经济开发和旅游业兴旺而显得热气腾腾的厚畛子和华阳镇。

    傥骆古道废弃已久,在秦岭腹地有的路段,已绝少有人通行,偶尔只有保护区的巡查人员和很少的几个山民、药农通过。故道的遗迹,在山涧崖壁间随处可见,有架桥的石梁,修栈桥在石壁上凿出的孔洞,驿站的遗址等等不一而足。千百年的人踩马踏水流冲蚀,小径在柔软疏松的沙岩间深深凹下有一米多,两旁石头上覆满厚厚的青苔,穿行其间,给人平添许多岁月之叹。许多路段,因为荒草覆盖或岔道多多,需当地人带路和指辨才能通过。在当年,这条路虽然艰险难行,但仍是驿站邮亭相望,行旅络绎不绝。而现在,武装到了牙齿的背包客们需要开证明才能进入保护区,在向导和背工的帮助下才能走完全程,回来还要夸耀自己完成一桩探险的壮举呢!
     

    自然风光最美的古道

    傥骆古道的南端地处亚热带低地山区,气候湿润,降水丰沛。海拔2000米山区,年平均降水超过1000毫米。即使气候变暖,暖冬持续,降水减少,这里的雨雪增减量也不是很大。因而,秦岭南坡和大巴山区,成为汉水最为可靠的水源地。在以往年份,虽然山上积雪没有今年这般厚,但仍覆盖高山地带,历经数月才消融,保障了山间河溪水流常年不断。古道的北端,在秦岭北坡的骆峪中,虽然地处暖温带季风气候,但山谷中仍是草木葱茏,溪水奔流。秦岭北坡的山势陡峭,与秀丽幽深的南坡比较起来,这里的景色更壮观一些。

    和其他古栈道一样,傥骆道的绝大多数路程循河溪前行。秦岭的河流多为南北走向,路修在河谷中,既有捷径之利,又有夷平之便。但翻越山梁(分水岭)是必经路段。古人逢山开路,遇水叠桥,山间栈道绵延数里,但是遇到冰雪呢?在冬季若要翻越山梁,只能踏雪而行了。傥骆道北起周至县的西骆峪口,南至洋县的四郎庙(氵党水河口),要翻越海拔超过1500米的山梁依次为官岭梁、西老君岭,秦岭梁,财神岭,兴隆岭,大牛岭,马道梁共七道,其中长的超过20华里,短的也在5华里以上,冬季都是积雪重重,冰封难行。

    傥骆道中海拔超过2000米的山梁有三条,分别是老君岭,财神岭和兴隆岭,都是秦岭山脉中赫赫有名的大山。夏秋季节,这些山岭烟岚雾罩,霖雨连绵,河溪湍流如飞;冬春时分,寒风砭骨,冰凌垂路,积雪封山,通过难度可想而知。古人有关傥骆道的吟咏不少,多为高山巨川、密林幽篁震撼心灵之作,也有对艰险旅程的慨叹。写高寒积雪的如唐代元稹《南秦雪》诗云:帝城寒尽临寒食,骆谷春深未有春。才见岭头雪似尽,已惊岩下雪如尘。写荒凉残破的如宋代文同《骆谷》诗云:龙蛇纵横虎豹乱,古栈朽裂深埋苔。写军旅生活的如宋陆游诗:雪云不拥平安火,一点遥从骆谷来。

    就在当今穿越傥骆古道,每个人都会有出乎意料的发现,对自小生长在城市中的户外运动爱好者来,绝对是一场视觉盛宴。如果有足够的植物知识,就会与水青树,连香树、独叶草不期而遇,它们可是世界上其他地方没有的孑遗物种。假使不认识这些珍宝,漫山遍野灼灼似火的杜鹃花,两人合抱粗的巨树,一望无际的高山草甸也够让人震惊;在我国中东部,秦岭是为数不多的能见到大群野兽的地方,傥骆古道上,见到的都是动物园的明星,见到的可能性非常大。

    几年来,我们分段徒步走完了古道全程,有的路段还重复走了几次,多次邂逅野生动物。在长青保护区的竹林里,曾见过野生大熊猫的背影;在马道梁的山崖间,见过冬眠的黑熊的石穴,这只熊前两天刚被偷猎者炸死抬走;在太白山下,遇到大群的苏门羚过河,小羚羊在水中穿梭来往,溅起一片水花;在大蟒河谷,有个花豹伏在石头上晒太阳,它以主人的傲慢和自信瞄了我们几眼,全然不理会这些旅行者已经激动紧张得手心出汗,浑身颤抖了还有一次,一只斑羚像块石头一样静静地卧在路旁,我们从它身旁走过都没发现,它一跃而起几乎撞到人,霎时惊得大家灵魂出窍。
     

    冰雪中穿越傥骆道

    今年农历正月十二日,我们一行七人(四个游客,三位山民向导),背着巨大旅行包,穿着羽绒服,从洋县出发,踏上了傥骆古道。

    前两天我们步行了120里,翻越了马道梁和大牛岭。虽然整日踏着冰雪穿行在深菁密林中,但沿途也能遇到农舍菇棚,还可以讨杯热水喝。在山梁上古道与新路时而并行,时而交叉,我们多次迷失方向,为走错路耗费了很大的体力,也多用了一天时间。在古代,河谷中多有木石架起的栈道,平直易行,现在仍能看到许多栈道的痕迹,但得绕路了。第二天晚上九点,才到达华阳镇,住宿在一个小客栈里,一夜躺在电褥子上冻得打哆嗦。华阳镇是古道上一大重镇,历史悠久,人烟辐辏,也是长青自然保护区机关所在地,现在正开足马力发展生态旅游业,要打造北方的九寨沟。当然,这里的自然风光比九寨沟并不逊色,酉水河美得让人叹为观止,还有九寨沟见不着的朱鹮和金丝猴呢。第三天早晨,大家饱餐一顿汉中热凉皮菜豆腐,抖擞精神,向北翻山而去,全不知后面的路有多难行,虽然向导们对未来的行程心存疑虑。

    在傥骆古道上,兴隆岭垭口是最高点,海拔2632米,兴隆岭的两侧,覆满了厚厚的积雪,在正午阳光的照射下,闪耀着炫目的白光。而傥骆道沟通的关中盆地和汉中盆地,分别只有平均五百米和四百米的海拔。这里不仅山风凛冽,气温也比汉中低14℃。到五月底,山巅的积雪才会融化,这时,汉水两岸已经莺飞草长,荷花含苞待放了。今年年初,陕西遭遇五十年不遇的大雪,山上的积雪平均厚达四十厘米,在阴坡的下风口,雪厚竟有一人多深。我们的向导有一次陷下去直到没顶,几个人费了很大劲才把他拽上来。因为连续晴天,南坡的雪被阳光融化了表层,黄昏后就冻结起来,冻成一寸厚的硬壳。可它并不坚实,踩上去就碎,双脚仍陷入柔软的雪中。雪壳比较硬,两腿趟不开,只能拔出脚来,高高地抬腿跨出去,动作夸张得像舞蹈姿势。这般走路,不仅耗费体力,而且速度奇慢,热得浑身湿透,一小时也走不出二里路。整整两天,我们走在这样的路上,仅翻越了兴隆岭。而在正常情况下,这只是半天的路程。在雪地上跋涉两天之后,我们才真正明白了大雪封山的含义,川藏公路通车之前,诸多山口冬季就是行旅们的禁区,当地有谚语说“一二三,雪封山;四五六,雨淋头;七八九,正好走;十冬腊,学狗爬”。这样的积雪严寒,大队人马带着行李几乎是无法行动的。树木被雪压弯低伏,脚下没有一寸裸露的土地。只有直立的崖壁,在苍翠的杉树和洁白的积雪中显露出斑驳的底色,使雪山的色彩丰富多变。

    不仅雪地难行,路旁的植物也成为交通的巨大阻碍。古道的两侧,生长着茂密的巴山木竹和松花竹(箭竹),它们被积雪压弯了腰,横躺在路面上。若竹子弯得不算太低,下面形成的小小隧道,可以弯腰钻过去或爬过去;如果被压伏在地面,只有用棍子将它们挑开才能通行。绕行是不可能的,因为竹林太密,钻不过去,林下石块盖着雪,石缝有如一个个小陷阱,等着崴人的脚腕。钻过竹林时,雪从头上簌簌而下,灌进脖颈中,冰得人一激灵,几个人怪叫声连连。这是最耗时费力的路段,每当我们遇到像沙堆一样浑圆的覆雪竹丛时,人人叫苦不迭。这样的路段,在四十里吊沟中最为集中,虽然这里是大熊猫的天堂,但它却是行旅们的地狱。

    进入保护区,看到雪地上兽迹纵横,动物也要趟开厚厚的积雪才能行动,对个子矮小的野兽而言更加的艰难。一只羚牛倒毙在路旁的积雪中它身上只有薄薄的一层雪,看样子死去不会超过半个月。这是一头成年羚牛,它身形粗壮,但肋骨高高暴起,周身骨瘦嶙峋,显然是一个冬天耗尽了它的能量和精力,终于在春天来临前倒下了。羚牛绝不会下到低海拔的农耕地带,大雪覆盖了地面,河谷阳坡中有限的干草不够吃,它们只能咀嚼干枯的树叶,啃树皮,低温和积雪使它的消耗增加许多,有相当多的老弱支撑不过漫长冬季。一路上我们还见到冻死的小鸮、雉鸡,这仅仅是路上,两旁的山谷中不知还有多少伤心的事情发生。向导说,前几天有山民发现成群的苏门羚被冻死在雪窝中,足有十几只……

    农历正月十四日夜,我们在大坪(兴隆岭下)宿营,这儿有长青自然保护区的一座高山观察站,一间破房门窗皆无,四面漏风,地上堆积着厚厚的羚牛粪。入冬以来,观察站再无人迹,野兽们来此休憩躲雪。趁天色未暗,我们在周围没膝深的雪下收集枯柴。经过一天的跋涉,此时已觉得体力已到极限,但柴草是度过漫漫寒夜的必需品,没有篝火,大家都会被冻僵。入夜之后,气温下降到零下十几摄氏度,篝火燃起来了,烘得脸庞热乎乎的。我们融雪烧水,沾润渴喉,烘烤湿透的鞋袜,终于松了一口气。深夜走出破屋,只见月悬中天,与山间白雪相映,天地一片莹白,黑乎乎深不可测的是山谷中的森林,远方的雪峰寒光凛凛,这时觉得冷气扑面,寂寥幽旷。

    正月十五黄昏,我们下到了大箭沟的黄草坪,这是一处山间平坝,茅草的顶端露出雪面随风摇曳。从古道的南端起点洋县到这里总共才200里,用了四天时间,所有的人已精疲力竭,干粮也已告罄。而接下来还要翻越财神岭才能到达四十里吊沟,依然是一片冰雪世界,我们已无力穿行了,古道的行程也只能就此结束。大家遗憾地望着财神岭垭口,它在夕阳中明亮清晰而又高不可攀。沿着大箭沟西下,在积雪的伐木简易公路上走了四十里,去太白县腹地的小镇黄柏塬,这里曾是太白林业局的木材转运中心,十年前还繁荣一时。夜里十一点钟,我们拖着腿,一步一瘸地走到黄柏塬,十五的月亮洒下柔和的银光,小镇在静谧中还有零星的鞭炮声和犬吠,听着让人心头暖流涌动。五天前我们乘车从西安到洋县,原计划是走完古道南端的五站共300里,从老县城、厚畛子返回,哪承想又来到熟悉的黄柏塬。

    西汉高速公路开通以后,从西安到洋县仅有两个半小时的汽车行程。高速大巴穿过一条条隧道,又驶向一架接一架的大桥。透过车窗,可以看到浅山间层层稻田,已经放干了水,山坡上衰草连天,一望无际。阳光照到车内,暖洋洋的,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闭着眼睛打盹,他们很快就能到目的地。遥想当年傥骆道上的行人们,无论是达官显宦,还是孺子姹女,能够服牛乘车的路程只有一半,剩下的艰难山路,都要靠脚一步步走过去,顺利的话需要八天,怎能不让人感慨万端呢。
     

        资料来源:西安晚报
        转载时间:2020年03月05
        转载网址:http://www.yangxian.gov.cn/
    相关链接(日)
  • 三国志学会
  • 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国际论坛
  • 第三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国际论坛

          --《三国演义》研究与三国文化旅游(诸葛亮)

    2019年03月30日

  • 第二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研讨会

    2018年04月01日

  • 第一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研讨会

    2017年04月03日

  • 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国际论坛(会议专网)
  • 中日三国文化旅游研究中心
  • 中日三国文化研究交流网
  • 中日三国文化旅游研究网
  • 三国文化旅游研究网
  • 三国文化旅游信息网
  • 诸葛亮文化研究交流网
  • 诸葛亮文化旅游信息网
  • 中日曹魏历史研究交流网
  • 曹魏文化旅游信息网
  • 中日蜀汉历史研究交流网
  • 蜀汉遗址旅游信息网
  • 中日东吴历史研究交流网
  • 东吴遗址旅游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