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秦蜀古道历史文化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汉中召开
2017年11月19日,为期三天的中国秦蜀古道历史文化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陕西理工大学举行,汉中市政协副主席朱智勤,陕西理工大学校长张社民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并讲话。《汉中文化网》应邀全程报道活动盛况。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韩国草堂大学等国内外10余所高校的学者及陕西、四川、宁夏、贵州等省市的博物馆、研究所等文化工作者欢聚汉中,共同分享蜀道研究成果,围绕秦蜀古道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及申遗工作深入探讨交流。
中国人民大学王子今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主编苏辉,西南大学教授马强,四川西部经济文化发展研究院蜀道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朱福全,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蜀道研究院教授蔡东洲,汉中市档案局局长孙启祥,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李青石等围绕 《“米仓道”、“ 米仓关”考》、战国秦兵器铸地格局与秦蜀古道的研究、蜀道文献整理与研究的几个问题、高铁时代古蜀道旅游发展策略研究、荔枝道洋巴段考古调查、蜀道的定义、名称、路线及地理文化因素及蜀古道时的诗歌创作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交流。
会议分组进行了研讨,专家学者们还围绕蜀道文化、历史遗迹、人物碑刻及旅游开发与保护、蜀道实地考察和数据完善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热烈讨论,为申遗工作提出建议和设想。
与会专家学者还实地考察了汉中境内的秦蜀古道遗迹和汉中蜀道石刻艺术博物馆。
据了解,秦蜀古道是古代连接关中平原与成都平原的重要历史通道,全长约1000公里,分布于陕、甘、川三地交界的秦岭、巴山等险要山脉。秦蜀古道是黄河流域文明与长江流域文明交融的文化通道,沿线分布有建筑、桥梁、道路、石窟、石刻遗存和地质、水文、生态等跨学科、跨领域的众多文化遗产。
汉中是秦蜀古道七条线路交通系统汇聚的中心,占到了总里程的三分之二。陕西理工大学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展了蜀道研究,成立的两汉三国与秦蜀古道文化研究所吸纳地理、历史、旅游等学科的专家教授和青年博士,为秦蜀古道申遗和地方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秦怡 衡欣)
资料来源:汉中文化网
转载时间:2020年03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