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蜀道网
  • 关羽网
  • 曹操网
  • 第一届论坛
  • 第二届论坛
  • cnjpetr2009@126.com 010-6543-6703
    祖上是刘邦刘备 一位老人的寻根之旅

    祖上是刘邦刘备 一位老人的寻根之旅

     

    【四川农村日报】祖上是刘邦刘备,一位老人的寻根之旅

    核桃街村的冬至宗亲联谊会
     

    “我从哪里来,往哪里去”这个哲学命题在华夏数千年间一直被追问,族谱则为这种追问提供了线索。

    现居绵阳市三台县中太镇核桃街村的刘氏一族,耗时21年,重修老祠堂,修订遗失一百多年的族谱。最近,约60万字的《汉刘百世谱》出版问世,该谱16开本,近600页,记录了刘氏族人2000多年的发展轨迹。

     

    【四川农村日报】祖上是刘邦刘备,一位老人的寻根之旅

    刘德铭和《汉刘百世谱》

    □ 特约记者 田明霞 文/图
     

    三谱可证 绵阳刘氏 系刘邦刘备后裔

    2013年12月10日,绵阳芙蓉溪边,绵阳市三国演义学会在此举行 《汉刘百世谱》学术研讨会,理事刘德铭向大家展示了他和族人编修的族谱《汉刘百世谱》。刘德铭说:“我编修这部族谱,是为了让刘邦、刘备这些老祖宗留下的优秀宝贵文化遗产能得以传承。”

    刘德铭今年64岁,是三台县中太镇核桃街村人。1992春,核桃街村的刘姓家族长辈刘宗兴、刘宗进、刘宗海等人说:“刘氏家族从湖南流传入川的字派班辈,快取完了,新生奶娃取名,都不晓得该起啥辈份了,得有人去修修家谱……”于是,时任核桃街村村支书的刘德铭开始着手刘氏族谱的收集整理。

    刘德铭介绍,1992年修家谱时他才知道,自己是刘邦第86世、刘备第67世后人。现居三台县中太镇的刘备后裔,系清朝雍正三年从湖广入川时迁入。“这些都在清代手抄本《刘氏大宗全谱》中记载着呢!”刘德铭说。那年的一个刘氏族人婚宴上,堂弟刘德友告诉他,上世纪70年代,村米面加工厂会计贾子儒在包装挂面时从旧书报堆中,发现一本线装的手工蓝布封皮老书,就给了刘德友。

    刘德铭看到这本清代咸丰十年的手抄本《刘氏大宗全谱》共70页,约3万字,是由《陋室铭》作者刘禹锡之子刘沐于唐顺宗元年始修,经北宋、明朝,到清朝的康熙、咸丰、同治年间,刘氏族中文人、官员,先后6次修撰抄誊而成。这本族谱收录了从汉高祖刘邦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谱序及世系碑文和各地宗祠,还有对刘氏族中名人的详细记载。包括一些故事都记载在内,诸如刘秀灭莽复汉,刘备“桃园结义”等。

    1993年,刘德铭从邻村的族人太爷手中,收集到清咸丰年间,核桃街刘氏由族长刘正熙刊刻的《刘氏族谱》模版及木刻印本。其“序言”与《刘氏大宗全谱》手抄本内容相同,记录了湖广入川核桃街一世始祖刘承珑、刘承玑两人一起来四川后,各房后裔子孙情况,并补记了后入川同胞承琳之子刘世沛及后裔等。

    刘德铭复印了 《刘氏大宗全谱》,并于1996年将该族谱的复印件捐赠给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而至今仍然保存完好的三块刘氏清同治 《五房宗支谱》石碑,立在核桃街村刘氏祠堂内。该碑共刻有3000余字,记录了湖广填四川时,刘家五房子孙后代的宗支世系及族规等内容。

    核桃街村现任村支书刘明华介绍,村里现有1200多人,其中有近800人都姓刘。村民刘德联今年64岁。他介绍,三台县中太镇周边至今有9个村18个合作社的3000余人和中太镇中太村另一支刘姓,都是刘备后人。
     

    建馆祭祖
    宗族联谊
    为和谐社会努力

    2013年12月12日,记者走进三台县中太镇核桃街村。该村紧邻川陕古道,并不盛产核桃。是一个孝子的感人传说,让这个村名叫核桃街。只见村里的刘氏文化纪念馆(“刘家祠堂”)红砖青瓦,飞檐翘角,小巧精致,古色古香。“五房宗支碑”石碑就立于其中。

    今年64岁的刘德铭身穿红色唐装,满脸喜气。他对记者说,中国人对根的执念很深。祠堂和宗亲联谊会,便是个最适合的实物性载体。

    刘德铭介绍,清咸丰《刘氏大宗全谱》手抄本记载,“刘家祠堂”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当时修房屋数十余间,将入川时带来的《刘氏族谱》供藏于正堂屋神龛上。清道光年间,刘家族人捐资,又在“刘家祠堂”附近建老祠堂(亦叫“香火堂屋”)。老祠堂是土木结构,室内可安18桌人同时聚餐。清光绪十九年,核桃街刘氏又在附近建新祠堂。该祠堂为川西北民居风格,坐北朝南,建筑面积约600平米。在那四合院的天井内,右栽紫荊树,左植桂花树。祠堂前留有数株古柏,直径均有尺余粗,覆盖半亩有余。

    刘德联回忆,1976年,核桃街村新建村小,拆毁了刘氏祠堂,还要运走立于堂内的“五房宗支碑”石碑,族人强留并埋藏这文物古迹。

    1993年清明节前,核桃街刘氏宗亲率先在三台县中太地区恢复传统民俗——清明祭祖会,由刘宗兴主持,百余人到会。刘氏宗亲会成立20年来,恢复了传统的“清明会”、“冬至会”联谊活动。

    2000年的冬至祭祀中,刘氏族人决定在原址重修刘氏祠堂。2001年,刘氏众多宗亲捐资捐物,由刘德联主持施工,耗资万余元,建成约60平米砖木建筑。刘氏族人将五房宗支石碑移立堂内保存。

    2011年冬至节,核桃街刘氏为纪念其祖宗蜀先主刘备入川1800周年,举办了冬至祭祖联谊活动。参加者有来自中江的宗亲、绵阳谱牒学者钱成国教授等人及临近的9村18组的五大房宗亲。会上,对族中九十岁以上的长寿老人赠送了慰问品。坝坝宴,三百宗亲欢聚一堂,其乐融融。刘德铭说:“我们这些刘备的后人,通过开展写家谱、清明冬至开宗亲会等形式,为建设和谐社会而努力。”钱成国是绵阳师范学院的退休教师,修家谱专家,他说,中国人的根脉意识很深。这种精神维系的实物载体,便是祠堂和宗族联谊会,这个平台更多是服务性质的,以核桃村刘氏为例,宗族交往的密切,令一些矛盾消弭了。
     

    寻根溯源
    湖南入川
    刘氏枝茂叶盛

    刘德铭说:“我们居住在三台的刘氏族人虽然知道自己是‘湖广填四川’过来的,但并不知道祖籍地在哪,清咸丰《刘氏大宗全谱》手抄本载的祖籍地名也很含糊……”清代手抄本族谱后的这100多年间,家族里发生了什么?连家族中最年长的老人都不曾目睹过。村中族人与族外宗亲失去联系几十年了。刘德铭只得边学边修,请来钱成国教授及绵阳市三国演义学会的会长李德书、秘书长刘文传等人帮忙。

    为探查历史资料、写族谱,刘德铭辞去了村支书职务。2011年4月,刘德铭受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李吉主任的指点,到刘邦故里江苏沛县及睢宁等地采集刘氏谱牒史料。2011年5月,刘德铭应邀参观江苏沛县“世界刘氏总会”会馆展厅,获取了丰富的族谱资料。2012年5月,刘德铭还应邀参加了河南卫视《知根知底 非常君臣》节目录制。

    2009年冬,远在湖南的70多岁宗亲刘明发,得知故乡三台宗亲正在八修 《刘氏家谱》,便主动在湖南邵阳辖区寻访。刘明发这几年来,登广告,发微博,利用节假日,发动亲友,四处寻找祖籍地。

    2012年10月4日,刘明发女婿外出时碰到一个叫刘新桥的人,刘新桥说:“我们的字派是:应安维承世,文武正纲祥(常)……”刘新桥还热情邀请刘明发去他家坐坐。刘明发到他家后,刘新桥拿出《刘氏简谱》来对比先祖名讳,原来各自都出自于同一个祖宗。

    刘德铭接到刘明发的电话,于2012年11月11日赶往湖南邵阳市邵东县牛马司镇湾泥渡刘家大院。该村村长刘益桥说:“民国元年,邵水河发特大洪灾,将八进天井、九道朝门的刘家大院夷为平川,许多族人家毁人亡,幸存者大多流离失所。如今居住在湾泥渡的刘氏后裔只有二三百人。我们在1991年,凭老辈人记忆拼凑编写了湾泥渡《刘氏简谱》,所以,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清朝先祖刘承琦的史料,是你们来后,我们才知道,刘承琦的大哥叫刘承珑、三哥叫刘承玑,都到了四川三台核桃街村!”

     
    盛世修谱
    将刘氏汉脉
    人文延续

    “我说白了就是一个农民,只有初中文化,多亏了那么多专家的帮忙、宗亲的捐助才能完成寻脉之路。”刘德铭说,他和三台刘氏族人、书画家刘艺等,将祖先流传下来约4万字的各时期谱牒史料,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辛笔耕,终成一部《汉刘百世谱》,日前已刊印问世。

    翻阅《汉刘百世谱》,该谱约60万字,500余幅图片,记录了汉代邵东湾泥渡村到绵阳核桃街刘氏的家族演化。其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宗教、民俗及婚育多个领域。涉猎到邵阳刘氏一族湖广入川始祖承珑、承玑后裔及留居邵阳之承琦后裔,两地三公约600多户,近3000余人。参与修族谱的约200户,共募捐6万多元,印赠《汉刘百世谱》300册。其中邵阳承琦后裔42户,入谱者,年龄小至婴儿、长至93岁,五世同堂。共募捐善款6万多元,印赠中山堂《汉刘百世谱》300册。

    《汉刘百世谱》中,浓墨重叙的:在记录大汉王朝开创者刘邦时,融合了汉文化元素;又将绵阳及核桃街刘氏祠周边的三国蜀汉文化遗迹系于蜀刘备世系加以充实,并将中代始祖刘开七14房的83孙、360余曾孙的人文传记、繁衍播迁等囊括略叙,还补之漏记、灭失支脉世系。

    《汉刘百世谱》中还详叙今人的活动轨迹。如:三房刘子清是清朝最后一位进士,本族第一位七品知县,三台县第一任民众教育馆馆长。民众敬赠给他“来清去白”金字匾。刘子清长女刘朔,是本族唯一的一位女红军,今年已93岁。绵阳三国演义学会长李德书说:“尊重和怀念祖先的功业,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汉刘百世谱》就是在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意义重大。”
     

        资料来源:新浪网
        转载时间:2019年12月31日
        转载网址:http://blog.sina.com.cn/
    相关链接(日)
  • 三国志学会
  • 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国际论坛
  • 第三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国际论坛

          --《三国演义》研究与三国文化旅游(诸葛亮)

    2019年03月30日

  • 第二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研讨会

    2018年04月01日

  • 第一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研讨会

    2017年04月03日

  • 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国际论坛(会议专网)
  • 中日三国文化旅游研究中心
  • 中日三国文化研究交流网
  • 中日三国文化旅游研究网
  • 三国文化旅游研究网
  • 三国文化旅游信息网
  • 诸葛亮文化研究交流网
  • 诸葛亮文化旅游信息网
  • 中日曹魏历史研究交流网
  • 曹魏文化旅游信息网
  • 中日蜀汉历史研究交流网
  • 蜀汉遗址旅游信息网
  • 中日东吴历史研究交流网
  • 东吴遗址旅游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