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研究的新进展—评《陇蜀古道—青泥道研究论文集》
苏海洋
蜀道指古代由中国北方经秦巴山地、迭岷山地通往四川的道路系统,由关中翻越秦岭山地东段和大巴山通四川的称为秦蜀古道,由陇右翻越秦岭山地西段和迭岷山系通四川的称为陇蜀古道。前者贯穿秦岭山地的有褒斜道、故道、傥骆道、子午道和文川道,贯穿大巴山的有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和洋州巴州道,后者贯穿西秦岭山地和岷山的有祁山道、阴平道和岷洮迭潘道(或称之为西山道[3])。学术界对前者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对后者的研究较为薄弱。甘肃徽县处于秦蜀古道和陇蜀古道的汇合处,故道青泥路、白水路与祁山古道支道青泥河道、木皮岭道和火站峪道在此汇合,交通位置十分重要。2015年10月25日,由政协徽县委员会主办的“陇蜀古道——青泥道”学术研讨会在徽县举行,来自全国的60余名蜀道研究专家、学者、知名作家和县内文化工作者12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2016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将本次会议论文集结出版,内容涉及陇蜀古道理论研究、文学艺术研究、线路演变和走向研究、文化线路价值和文化资源利用研究及重要节点、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研究等5个方面:
一、理论探索
历史交通地理与交通史研究向来忽视理论研究。高天佑《蜀道学刍议》从蜀道学提出的时代背景、蜀道学的概念及定位、蜀道学的内容及其范围、蜀道学的价值及其意义等4个方面,首次对蜀道学学科建设提出构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焦红原、秦戎在《陇蜀古道研究概述》一文中对近年来陇蜀古道学术研究概况做了梳理,有利于促进研究者提高研究水平,支持学术创新。
二、文学与艺术研究
文学艺术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文学艺术与蜀道历史文化结合,揭示蜀道文学艺术的历史价值或揭示历史文化遗产的文学艺术价值是本论文集的一大特色。
1.文学研究
任一梦《“蜀道难”系列诗歌的承继与发展》一文论述了齐梁至明清“蜀道难”诗创作特色的嬗变过程,有助于从文学史视角审视蜀道的历史文化价值。陶喻之《〈过青泥岭〉:一首作者为误传许久的蜀道诗》认为《过青泥岭》的作者并非长久被误传的余靖,而是素有“铁面御史”之称、为人刚正不阿的赵抃。聂大受《杜甫与青泥道及其他——杜甫徽县行吟二题》对杜甫入蜀途中经历的栗亭、木皮岭、白沙、青泥岭和水会等几个重要的历史地名进行了考证。蒲向明《陇蜀道诗:杜诗地域研究之重要区域》在旧有分类方法的基础上,以杜甫蜀道诗为例,提出依据地域分类的新观点,是运用文学地理学空间分析法分析文学现象的新尝试。袁冰冰《古代诗歌中的青泥岭白水路》梳理了唐宋至明清描写青泥岭、白水路的代表性诗作,为陇蜀古道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王平将宋琬《栈道平歌为贾胶侯尚书作》与李白《蜀道难》诗对比,认为前者在继承后者的同时,在主题、写法和艺术风格上均有所创新。
2.蜀道艺术研究
冯岁平通过实地考察,对北宋《新修白水路记》摩崖石刻摩崖形制、泐白残者、空字格和镌刻作了深入的分析,并与陕西略阳灵岩寺刘拱两种碑刻、贾公直等石门题记、南郑真身洞郑炎题诗摩崖等进行比较,指出《新修白水路记》为北宋摩崖石刻的名品,蜀道沿途书法艺术瑰宝;撰书者雷简夫擅长诗文,其书法诸体兼备,为北宋书法艺术从尚法到尚意的代表人物。对《新修白水路记》摩崖石刻艺术价值的研究尚属首次。陶喻之《入蜀历代栈道图考述》考述了王维、李昭道、张询等画家创作的不同风格的入蜀栈道图。认为历代层出不穷的栈道图大多是以这些图画为蓝本的再创作的;研究栈道图这一独特绘画题材,有利于直观地了解蜀道沿线古栈道路况和古人跋涉实况,进而通过栈道图了解与之相关的其他诸多背景信息。余永红在《陇蜀古道陇南段几处石窟造像的艺术特色与文化意义》一文中认为,陇蜀古道沿线的法镜寺、八峰崖、大云寺、佛爷台等几处石窟虽然石质不同,造像时代各异,但艺术风格和文化底蕴一脉相承,体现了陇南地域特色,填补了秦蜀古道佛教石窟艺术空白。刘吉平《氐羌遗韵:八峰崖石窟造像艺术的文化解析》将八峰崖与临近的麦积山石窟、法镜寺石窟相比较,认为该石窟的建造与“仇池古国”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在现存的造像中,宋代佛教造像风格鲜明,表现出浓郁的世俗生活气息和理想的审美追求,具有强烈地域性特点。一般认为,佛爷崖造像属于隋唐时期。[5]但许占虎《蜀道青泥岭北周佛爷崖造像考述》依据历史文献、造像特征、出土文物等三个方面的证据,提出徽县水阳乡佛爷崖造像属于北周时期的新看法。
三、陇蜀古道历史演变及线路走向研究
重视新材料、新方法、新手段应用是论文集的又一特色。高天佑《陇蜀古道考略》认为陇蜀古道开创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由嘉陵道、祁山道、踏中阴平道和洮岷迭潘道组成。该文曾发表于《文博》1995年第2期,在国内首次提出陇蜀古道的概念,并完整勾画了陇蜀古道道路系统。蒲向明《关于陇蜀古道的文献和文学考察》全面梳理了历史文献与文学文献对陇蜀古道的形成和线路组合方面的记载及今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晏波《秦汉时期氐族与故道、下辨道设治及其陇蜀交通》依据出甲骨文和汉简材料,考证了与氐族关系密切的故道、下辨道的位置,指出氐族与秦蜀、陇蜀古道的开通密不可分。蔡副全《沮道兴废考》考察了历史时期从下辨(今成县)出发,顺青泥河至沮县(今略阳)交通的兴废历史和沿途古道遗迹。虽然对“沮道”的命名有商榷之处,但重视实地考察是该文的亮点。
梁中效《论唐宋青泥路的变迁及文化地位》考证了唐宋时期青泥路变迁的政治背景、详细经过,客观、准确评价了青泥路的历史地位,认为青泥路是唐宋经济的大动脉,是唐宋诗词美文的大画廊,是唐宋连接南北丝绸之路的大通道。苏海洋《论青泥道的时空特征与独特价值》借助高分别率卫星影像和高精度路径测量工具,精准复原了古代青泥道从徽县银杏镇东南经青泥河店子至白水镇,最后由白水镇西至白水江的路线,在研究方法与结论上均有创新之处。苏海洋《杜甫入蜀行程北段路线新考》将北朝晚期至唐代石窟和石刻资料、实地调查与文献资料结合,考证了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入蜀行程北段的确切路线为:天水(秦州)—南河沟(赤谷)—张家峡(铁堂峡)—盐官(盐井)—祁家峡(寒峡)—石堡镇—青羊峡(青阳峡)—坛土关(龙门镇)—纸坊镇—殿山梁(积草岭)—沙坝—白洼崖(泥功山)—抛沙镇—成县(同谷)—栗川镇(栗亭)—木莲花掌(木皮岭)—小河厂(白沙)—白水江(长举县)—青泥河入嘉陵江处(水会)—略阳(兴州),纠正了严耕望先生《唐代交通图考》中的一些疏误。王使臻《唐宋陇蜀道研究:基以文物和出土文献的考察》采撷了敦煌文献中所透露的陇蜀道信息,令人耳目一新。王浩远《河池县治与青泥古道考》在文献考证两汉、唐宋河池县治位置的基础上,考察了唐代驿路在河池境内的走向及宋代开通白水路的原因。鲁建平《宋金时期西垂与河池盐马交易通道——牛尾道和祁山道》一文中认为,宋金时期,牛尾道、祁山道将白龙江上游盛产骡马的宕昌、舟曲等地区与西汉水流域、徽成盆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促进南盐(茶)北运和北马(盐)南下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罗卫东《茶马古道“秦蜀”道探析》认为秦蜀道是西南茶叶输送至西北的最早的商道,是真正意义上的以茶易马的古道。秦蜀道干线及支线所经路线主要在陇南境内,因此,陇南是茶马古道主要分布地区。
石志刚《北宋以后白水路的变迁》将文献和实地考察结合,提出了与白水路顺洛河河谷南行的观点[6]不同的新观点,他认为宋代白水路由银杏镇(宋河池县)经徽县进入西寺沟,过十里墩、文池、照壁崖、黑沟抵达白水峡边的大河店,再沿洛河南下至瓦泉村,然后折向东北过瓦泉山至长峰县村。元明以后,白水路沿白水峡抵白水江。曹鹏雁《徽县通秦州古道与明代火站批验茶饮所》考证了明代由徽县经火站、高桥、白音峡通秦州的茶马古道线路和火站峪明代批验茶饮所,填补了祁山古道道路网研究中的空白环节,对认识明代茶马古道在陇南的走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郑国穆《浅议GPS、RS及GIS技术在蜀道及茶马古道考古调查中的应用》认为在蜀道及茶马古道考古调查研究中,系统引入全球定位系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更能够满足作为世界遗产地完整性、真实性的逻辑表述的基本要求。孙启详《故道简论》认为故道异名繁多、屡屡被错误阐释,并简要梳理了故道兴起、演变、线路与地位变化的历史。
该组文章共15篇,占总数的26.5%,比重最大,整体质量也较高,在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和新手段的应用上尤其突出。
四、文化线路价值和资源利用研究
苏海洋《论青泥道的时空特征与独特价值》探讨了青泥道和白水路独特的生态价值、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讨论这一话题的还有曹鹏雁《青泥古道文化概论》、程文徵《论陇蜀古道茶文化开发》、苏浩《关于青泥古道文化的思考》、王敏杰《青泥岭——唐宋时期的快活林》、李宜蓬《蜀道诗与蜀道旅游资源开发—以褒斜道为例》、甘宏《透过历史看陇蜀古道》、高敏《诗山画岭话青泥——兼述其在蜀道申遗中的价值体现》、陈宝军《青泥古道的人文底蕴和旅游开发价值》、龙青山《青泥岭诸多历史载述与发展旅游业的思考》、吴志文《广元蜀道古树名木的原真实性及历史文化独特性与保护利用》。面对保护意识淡漠,在盲目的旅游开发中破坏历史文化资源的现状,孙启祥在《论陇南古道在蜀道申遗中的地位和优势》一文中警示,陇南历史遗址众多、文化底蕴深厚,在蜀道申遗中有很重的份量。虽然申遗起步晚,但在申遗时可以避免走“建设性”破坏、急功近利的歧路。该部分论文占提交论文总数25%,说明青泥古道文化资源利用问题已经引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五、青泥道重要节点、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研究
研究重要节点的有刘雁翔《杜甫陇蜀纪行诗〈木皮岭〉地理位置讨论》、王义《仙人关战场遗址考辨》、高敏《从〈议制令〉看蜀道重要节点城镇——三泉》;研究历史人物的有吕方《关陇军事家马援的悲剧与启示》等;研究重要历史事件的有吴世刚《仙人关大捷》、石志刚《略阳“郭御史”修路传说质疑》;研究历史文物的有冉加强《徽县虞关乡〈许清虞关修路摩崖碑记〉新识》。人是文化的主体,人的活动构成了文化的全部内容,人类活动的遗留物和遗迹就是文化遗存。本次研讨会上提交的与陇蜀古道关系密切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研究的论文不足7%,反映了学术界在文化线路研究上重“物”轻“人”的普遍倾向。
“陇蜀古道——青泥道”学术研讨会是首次在甘肃境内召开的以蜀道为主题的学术会议。《陇蜀古道—青泥道研究论文集》集中收录了这次研讨会提交的论文精华,并适当做了延伸。在研究领域上,由实证研究向理论研究扩展;在研究思路上注意文史结合、传统文献研究与考古新材料结合;在研究手段上,除了传统的文献考证外,还出现运用田野考察、3s技术辅助调查、复原的新趋势。陇蜀古道研究扩宽了蜀道研究内容和范围,反映了学术界特别是甘肃地方学术界在蜀道研究方面力量的汇合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蜀道研究的薄弱环节,标志着近年来蜀道研究获得新进展。
(该文作者苏海洋[1971-],天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该文原载《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因博客、微信传播形式的独特性,论文摘要、参考文献未录,谨向作者和原刊致敬并表说明。)
资料来源:新浪网
转载时间:2020年0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