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蜀道网
  • 关羽网
  • 曹操网
  • 第一届论坛
  • 第二届论坛
  • cnjpetr2009@126.com 010-6543-6703
    汉中高铁站大型国画《秦蜀古道》创作谈

    汉中高铁站大型国画《秦蜀古道》创作谈

    李大庆

     

    《秦蜀古道图》300x580cm
     

    秦岭,横贯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山脉,由于秦岭南北的气候、温度、地形均呈现差异性变化,因而秦岭成为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大巴山,在汉江支流河谷以东,四川、陕西、湖北三省边境,是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的界山。大巴山脉和秦岭山脉两列山脉平行耸立,东西横亘,但这两座横亘东西的坚实屏障终究没能阻挡秦巴两地行者的脚步,无论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兵法,还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细雨骑驴过剑门”的吟咏,它们都与一条条秦蜀古道的关系密不可分。

    古代所称的“蜀道”,并不是特指四川的道路,是指古代由中国北方经秦巴山地、迭岷山地通往四川的巨大的道路系统,是当时西南陆路运输的交通动脉,汉中自然也就成为西北地区进入西南地区的门户。秦蜀古道起点在长安,终点在成都平原,其中今陕西境内全长约4000多公里,占道路总里程的三分之二。是中国古代建造时间最早、存在年代最久、沿用时间最长、线路最艰险复杂的古交通要道。

    古人因交通工具简陋难以远游,对于秦蜀古道,我们大多数人是从李白那浪漫夸张的磋叹“噫吁嘻!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中来想象当年人们翻越秦巴山地的艰难坎坷情形。但画家创作是要去艺术采风的,对于古道上的栈道,如果画家没有身临其境的切身体验,就不可能对这种特殊的道路交通形式,产生类似于张载、李白那样发自内心的深切感受。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我们尽管可以从太白诗句想象古代蜀道行旅艰难险阻的程度,但是,古代不同时期栈道的规模、形式,以及行旅中的车马行人的活动场景,我们现代人是看不到了。所以,要全面了解古代栈道框架结构的整体面貌,及其曾经发挥过山区道路交通的重要载体功能,除了发掘和利用历史文献、石刻资料等作为研究的‘硬件’素材以外,显然还应该借重与依靠历代绘画所描绘的直观画面作为辅助‘软件’,我们才能心领神会而达到一种‘无形’与‘有形’相统一的完满境界。

    当前,学术界对秦蜀古道的研究成果较多,文字工作已经做了不少,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也开了多次,但研究栈道图这一独特绘画题材的画家还没有。近些年来,我关注地域文化,以汉中地方特色资源为创作素材来创作,研究与美术有关的汉中的历史文化和人物。正是循着这一思路和浓浓的家乡情结,我就汉魏以降始见于历代绘画的栈道交通题材加以整理和研究。

    今年3月中旬,经汉中市委市政府审定通过,由汉中市经合局部署安排,委托我为汉中高铁站贵宾厅创作4幅巨幅国画作品。按汉中市委领导要求,贵宾厅的作品题材要突出汉中元素和地域特色,展示汉中风貌。创作出能体现中国气派、地域特色、汉中风采的中国画作品,为汉中会客厅增光添彩是这次创作的关键。为此我经过认真思考,以汉江、油菜花、樱桃花、朱鹮、大熊猫、金丝猴、高铁、秦蜀古道等汉中地方特色资源为创作素材,山水和花鸟相结合,装饰感和时代性相融合,注重体现汉中自然风貌的真实感受。经反复构思,4幅巨幅作品创作小稿都通过了市上领导的审定。

    《秦蜀古道》这幅画的位置,在原来装修时,装修者设计安装的是一幅喷绘的古代山水画,这么重要的厅堂,应该有代表性的作品,应该创作一幅体现汉中元素和地域文化的作品。中国画分登堂的和入室的,一般来说,公共室间的厅堂画尺幅较大,要画的有气势,要华丽灿烂,这和画卷轴画不同。因为是因地制宜,尺幅形式限定了,画什么和怎么画都很重要,都需要认真思考。

    西成高铁的开通,秦巴天堑变通途,所以在确定高铁站贵宾厅中厅这幅画的主题时,就和我做的研究---中国古代山水画中的栈道题材研究联系起来了,我就想画一幅古代的秦巴山区交通道路---栈道,和如今的西成高铁形成鲜明对比,以古今对比反映时代变迁。

    青绿山水画显得雍容华贵,作为厅堂画更显气派,所以我选择以青绿山水为表现形式来创作,创作时,我对画中栈道的形制也进行了研究,参考学习了唐代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宋代郭熙的《蜀山行旅图卷》、明代仇英的《明皇幸蜀图》,此画中栈道形制有标准式、斜撑式、隧道式、桥阁式,有大小桥梁两座,旅店一座,行旅中的行人17个,驴马19头(匹),车一辆。秦蜀古道是生命之路、征战之路、商贸之路、邮传之路,这条道上往来繁忙,本应画更多的行人、车马来体现,由于时间关系,交通繁忙的气氛在画面上体现的还不是很充分。

    但也带观众走进汉中的山水,走进历史,清赏山的秀丽和水的清澈,感受汉中山水文化的丰富多彩,在这古栈道上,与刘邦、韩信、张良、萧何、诸葛亮、曹操、陆游等著名历史人物作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唤醒历史记忆,激发豪情。

    《秦蜀古道》以山水为主,人物鞍马为辅,画面安排了险峻的山岭,盘曲的石径,危架的栈道,横跨的高桥,云绕的天际。面对此景,可以想象得到古人在刀耕火种时代开山凿石修路时的艰辛。以明代杨慎《出连云栈》诗句“入关秦地尽,出栈蜀山长。树回云随马,溪回石作梁”题画,正恰如其分。画面通过层峦叠嶂、高峻峭拔的山岳峰峦映衬道路的艰险和行旅者的艰辛,也使山水图景具有一种伟岸之力和崇高之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古道多险峻、崎岖,从这幅描绘细腻、细节刻画生动的青绿山水可窥一二。

    画上奇峰、峻岭、巨石、树木、白云、流水,都用线条勾出,山石有勾勒无皴法,用线条表现出了岩石的形体和结构,塑造出了山峰的雄伟气派。用石青、石绿等重彩设色,在同类色中求变化,以显出层次感,做到了色不压线,保持着线的节奏美,并能达到色彩明丽却沉着和谐,格调典雅,能在艳丽中见文人画之清雅之气。

    画面采用“S”型构图,画中山重水复,栈道蜿蜒,若隐若现的道路呈“U”型,显得道路渺远。我们可以看到,画面之中,自右上隐隐远山绵延而来,崇山峻岭由远及近;画面中部,群山巍峨,高耸入天,白云萦绕,绿树葱茏,河水自远处潺湲而来;群山峻岭间,九曲栈道蜿蜒伸向远方,小桥、栈道、小道、行人隐约可见,正是“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南宋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行旅在道中的行人,队伍络绎不绝,跋山涉水,一路繁忙而艰辛。人物形态各异:或骑驴、或骑马、或挑担、或赶驴、或瞻前、或顾后,动态及其衣帽服饰都刻画得细致入微,驴、马也描绘得生动。画面下部,水流湍急的河上一座高桥,桥两端山石耸立,增强了桥的承重力,桥上一队行旅自右侧穿过,向远山栈道行进,或策马急行,或荷担而行,负重的毛驴缓缓走过,各具姿态,颇露长途跋涉的艰辛。画面左边,绿树葱茏的山脚下有一座旅店,简简单单的几爿房屋,却是往来行旅的歇息安顿之所,旅店内,两位行旅对坐,正在“努力加餐饭”(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门口还放着行李,一切安静祥和,享受着暂时的宁静与安详,旅店外,栈道曲折通向远方,行旅车马稍作歇息后又将上路。

    行旅艰辛---无论是现实的征程,还是人生的征程,概莫能外。“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行人行旅途中的艰辛与无奈,不也是我们的人生写照吗?

     

    唐 李昭道 《明皇幸蜀图》绢本设色 55.9cm x 81cm

     

    明 仇英 《明皇幸蜀图》

     

    明 张翀 《剑阁行旅图》183.7×102.8cm

     

    《秦蜀古道图》局部

     

    《秦蜀古道图》局部

     

    《秦蜀古道图》局部

     

    《秦蜀古道图》局部

     

    《秦蜀古道图》局部

     

    《秦蜀古道图》局部

     

    《秦蜀古道图》局部

     

     

     

    和车站站长周晓洲在作品前
     

        资料来源:搜狐网
        转载时间:2020年02月21
        转载网址:https://www.sohu.com/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镶嵌在傥骆道上的明珠--华阳古镇

    相关链接(日)
  • 三国志学会
  • 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国际论坛
  • 第三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国际论坛

          --《三国演义》研究与三国文化旅游(诸葛亮)

    2019年03月30日

  • 第二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研讨会

    2018年04月01日

  • 第一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研讨会

    2017年04月03日

  • 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国际论坛(会议专网)
  • 中日三国文化旅游研究中心
  • 中日三国文化研究交流网
  • 中日三国文化旅游研究网
  • 三国文化旅游研究网
  • 三国文化旅游信息网
  • 诸葛亮文化研究交流网
  • 诸葛亮文化旅游信息网
  • 中日曹魏历史研究交流网
  • 曹魏文化旅游信息网
  • 中日蜀汉历史研究交流网
  • 蜀汉遗址旅游信息网
  • 中日东吴历史研究交流网
  • 东吴遗址旅游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