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关羽大义归天1800年,保定学者团赴涿州三义宫怀念先賢
背景
三国之源在哪里?在保定!忠义之源在哪里?在三义宫!公元183年,刘备、关羽、张飞三豪杰聚集在这里,千古一拜!立下誓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扶危济困,匡辅汉室”。这一拜,造就了这块圣地。三义宫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向往、祭祀刘关张三位伟大英賢之地。
三义宫,原名三义庙,又称汉昭烈帝庙。俗称楼桑庙。始建于隋,唐、辽、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廓建,至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是刘备、关羽、张飞结拜纪念日,先辈们为纪念这一特殊的日子,相延成习,把这一天确定为楼桑春社日。在三义宫,历史上每年就有“楼桑春社”的传统习俗,举行盛大庙会,方圆数十里的乡邻,扶老携幼,纷纷到此赶庙,各家商号,争相开业,小商小贩、江湖艺人蜂拥而至。“父老相携载酒游,果然春社胜于秋”等前贤诗句,即是当年写照,是为“楼桑春社”,被称为涿州八景之一。
自吳山海总经理执掌三义宫工作后,励精图治,筹资出资,把一个残缺的三义宫,打造成三A景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他出任中国关公基金会学术委员,河北省赵子龙文化研究会顾问,与已故中国关公文化带头人胡小伟是忘年交。多次参加全国三国文化、蜀汉文化、关公文化重大活动,2012年参加了关公足迹七省行,多次到大学、中学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活动
2019年的“楼桑春社日暨桃园结义日”,恰逢中华武圣关羽遇难1800年,这成为2019年涿州三义宫活动的主题。2019年04月27日,保定学者一行40余人,专程到这里参加纪念活动,拜先賢,话忠义。大家胸前都佩戴着黄带蓝地红字的出席证,怀着虔诚心,参加具有历史意义的活动。
本次活动发起者、带队者有田福生、刘汉瑞、白凤奎、王胜利、刘胜利、李丽敏、季飞、李广泽、赵俊岭等人。参加人员既有蜀汉文化著名学者,也有以蜀汉英雄为题材的文创作品作家,还有蜀汉文化研究者,爱好者。大家感怀三位英雄的忠义精神,追寻先賢们的历史足迹!
“纪念关羽大义归天一千八百周年”大幅会标横挂在三义宫主殿正门上方,格外醒目。涿州三义宫文化开发公司总经理吳山海热情欢迎参拜团,并与大家在宫门口合影留念。吳山海主持了活动。他以清晰的思路讲述刘关张雄起于涿郡的历史,他说,刘关张三杰相遇相知相交在这里,千古一拜,改变了历史进程,代表着忠义力量,代表着中华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他们的道德高尚,人格伟大,为世代中华儿女所崇敬!无论是黄河两岸,还是大江南北,都留下了三位英雄的身影。蜀汉集团是我国历史上特殊的群体,他们奋斗的目标是匡国为民,为大一统事业,可以血洒疆场,可以舍弃一切。
在纪念活动中,中国关公基金会学术委员、全国蜀汉文化知名学者、《关羽传》作者田福生先生致辞。他说,历史上的关羽为人们所亲所敬,延及文学、艺术、哲学、宗教、习俗、寺庙、信仰、军事等诸多方面,由国内延伸到世界各地,构成了洋洋大观的关公文化现象。就其本质而言,关公文化已经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他概括总结了关羽的高尚品质。重点是:
1、大丈夫精神。困境之中不懈怠,逆境之中有风骨,一身浩然正气。实践了亚圣孟子“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圣训,是古今大丈夫的典范。
2、修身聚德精神。关羽不但教育子女要“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还以轩辕黄帝提出的“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音禁重、味禁重、室禁重”六禁重为行为准则。关羽是自身清廉、刚正不阿、不贪财色的典范。
3、一诺千金精神。刘关张三杰为匡辅汉室结盟聚义。为了一个承诺,四十年与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不离不弃,肝胆相照,同休等戚,是千古诚信的典范。
4、忧国忘家精神。忧国而忘家,是东汉末年士大夫们对刘关张集团一致的评价。在国与家面前,以国家利益为重,为匡扶汉室的目标,多次骨肉分离,抛妻弃子,是家国情怀的典范。
5、侠肝义胆精神。追逐正义,抱打不平;鞭打督邮,亮剑邪恶;讨伐奸佞,护国安民;彰显了义薄云天精神。
6、精忠报国精神。桃园盟誓,立志报国安民;无论环境多么险恶,道路多么坎坷,初心不改。以至父子惨遭毒手,把生命献给了国家,献给了追求的大一统事业。
7、万代之表精神。关羽恩怨分明,公而忘私;处事以义,不媚权贵;善良仁慈,爱惜士卒;以身许国,大义凛然;挂印封金,视名利为无物。与刘备、张飞被清朝涿州知州佟国翼评价为“万代人物之表”。
河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玉凯先生致辞。他说,义文化是刘关张先贤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化遗产,我们理应效法并亲身履践。
活动后,与会成员观瞻了古迹和反映先贤事迹的各厅院。在三义宫书画院,来自保定、涿州等地的书画家举行了别开生面的书画笔会,书画家们以三国文化为主题,挥毫泼墨展示才艺,抒发忠义豪情。创作了《清气》《笃行致远》等二十多幅作品,宣传忠义文化,讲中国故事,用作品诠释了对忠义德信精神的情怀和追求。保定日报、保定晚报、唐尧网、涿州报、涿州发布等多家媒体对活动进行采访报道。
文艺工作者们的精彩内容,请明日继续关注。
资料来源:微信公众号-蜀汉文化
转载时间:2019年05月05日
转载网址:https://mp.weix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