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伯俊先生新刊遗著发布会暨学术座谈会在四川成都召开
沈伯俊先生被誉为“权威的《三国》专家”,其身前写下了大量学术作品。近来,其遗著《沈伯俊评点<三国演义>》和《沈伯俊论三国》分别由东方出版中心和西南交通大学出版发行。
与会代表合影
为纪念沈伯俊研究员,2019年3月17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与艺术研究所、四川省诸葛亮研究中心、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在成都联合举办了“沈伯俊先生新刊遗著发布会暨学术座谈会”。
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姚乐野教授首先致辞,他介绍了沈伯俊先生的学术经历,希望与会学者集思广益,将诸葛亮及三国文化研究持续推向深入,使之发挥出更大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
中心首席专家、学术委员会主任梁满仓研究员表示,将继续推动沈先生倡导的三国文化研究工作。
沈先生的家人沈睿老师发言,表示将继续支持沈先生遗著的出版工作。
沈先生弟子代表、日本二松学舍大学伊藤晋太郎教授回顾了他在川大进修时跟随沈先生学习的情况,沈先生与日本学界之间的交流,以及日本三国研究的近况。
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编辑总监梁惠编审、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副社长易伯伦分别致辞,介绍了沈先生两部遗著的编辑、出版情况。
沈伯俊先生遗著
随后举行了赠书仪式,两家出版社将《沈伯俊评点<三国演义>》和《沈伯俊论三国》共计两百册赠给了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大学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等9家图书馆以及与会者。
随后,与会学者展开座谈。与会者首先探讨了沈先生的学术贡献和文献处理的相关问题。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赵义山教授、内江师范学院文学院曾良教授、永陵博物馆原馆长谭良啸研究员等表示,沈先生在学术研究、知识普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有突出贡献,其《三国》版本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其《三国演义》主题说“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值得肯定,其《三国演义词典》亦嘉惠后学。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纯蛟教授称赞沈先生“诚”“恒”的精神品德,主张认真学习和大力弘扬沈先生求精求实的学术精神,把三国文化研究推向新高度。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杨小平教授、西南交通大学文学院罗宁教授、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汪燕岗教授、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蒋玉斌教授、成都师范学院文新学院刘洪仁教授等则对历史上的三国研究、小说观念、小说文献处理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重申了从文献材料而不是从理论、理据出发来研究三国的原则。
此外,沈先生弟子付玉贞、胡斌、向芃回顾了沈先生对他们的指导,瞿正瀛博士介绍了自己由台湾大学赴四川大学当交换学生、师从沈先生的经历。
座谈会会场
接下来,与会者探讨了三国研究其他方面的具体问题。一段时间以来,三国研究面临着缺乏新资料、缺乏实证研究、缺乏原创性、忽略文学本体等方面的问题。与会专家对此提出了种种建议。
四川省社科院历史所谭继和研究员、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雷勇教授、重庆工商大学文新学院段庸生教授、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王前程教授等主张拓宽研究视角,开辟多方面主题,特别是要注重从文学文献、金石、史册和地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此要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历史基础和问题意识,因此文献处理和学术水准的多方面提高都有关联,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
与会者还表示,三国研究是个广阔的领域,不限于传统的文史范围,对一些较为陈旧的文学主题也可以从文史之外的角度加以考察,这不仅可以扩展材料来源,而且可能在方法论上有意想不到的创新;另外,中外学者在三国研究的主题、资料、方法等方面都可以作沟通和交流,从而起到互相借鉴、启发、促进的作用。
座谈会会场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梅铮铮研究馆员等与会者还对博物馆和地方文化景观的建设、保护、开发等问题展开讨论,强调不仅要展出历史遗存,而且要引导观众更富于历史意识地解读物质遗产和地方文化景观,更有成效地提升观众对地方的认识水平。
会议最后由梁满仓研究员总结。他表示,本次会议气氛热烈,检视了三国研究的现状和问题,对进一步发展也提出了一些初步的解决途径,希望会议有助于三国研究的进一步探讨,取得更多更有原创性的学术成果。

资料来源:搜狐网
转载时间:2019年03月18日
转载网址:http://www.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