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蜀道网
  • 关羽网
  • 曹操网
  • 第一届论坛
  • 第二届论坛
  • cnjpetr2009@126.com 010-6543-6703
    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的研究

    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的研究
     

    第一节 研究活动

    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为历代学人所瞩目。古今中外仰慕向往者千千万万;触景生情,刻石题词者成百上千;记事颂赞,著书立说者有百人以上。清代同治年间徐迁钰、万方田、罗秀书等人,亲临褒谷,审视原刻,翻阅古籍,走访学人,询问石匠,多方研究,最后收录四十余种石门石刻,辑之成册,谓之《褒谷古迹辑略》,初步提出了一些问题,但疏漏很多,石刻录文中还有不少错别字。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一些专家学者赴褒谷调查研究,并在《文物》杂志和《陕西日报》、《西安晚报》上发表了十多篇调查报告和研究文章。大陆研究,波及海外,香港《新亚学报》和《新亚研究所专刊》也发表了一些研究褒斜道的文章。

    80年代初,汉中文化界作为古物所在地的东道主,发起了对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的研究活动,并于1983—1988年先后召开了三次研究会议。

    一、1983年9月22—25日,30多位专家、学者、文史和书法爱好者在汉中市招待所举行首次研究会议,研究的专题是摩崖石刻的书法艺术问题。与会人员认为,石门摩崖石刻,是一部充满了艺术辩证法的巨著。一个个刻字,凝固不动的线条,使人活脱地感觉出它的动势,处处显露出内在的节奏和力度。一笔一画,长短欹正,位置角度,互相呼应,生动多变,俯仰生姿,处处保持着内在的稳定和总体的均衡。仔细琢磨玩味,有的雄健中含着妩媚;有的朴素中藏着巧秀;有的坚韧中富有弹性;有的沉着中时有奔放,有的瘦而雄厚,有的笔短意长,有的欲正故斜,有的欲纵故收,有的紧密处所觉疏朗,有的宽绰处倒觉紧凑。摩崖石刻是稳定中求变化,变化中有平衡,既有书体自身的独特性,又有书体共有的一致性,无处不表现出辩证的因素。劳动者在峭壁摩崖之上,创造了力和美的形象,也创造了辩证的思想。会议共收到论文17篇。

    在这次研究会的基础上,由汉中地区文管会、汉中市博物馆、汉中师范学院、汉中日报社、《衮雪》编辑部等单位联合发起,成立“汉中市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研究会”,简称“褒斜石门研究会”。会议选举杨培钧为会长,郭荣章等三人为副会长,徐永锡等9人为理事。研究会还创办《石门》专刊,为研究工作提供研讨园地。到1988年已出刊3期,刊登专论、评论、研究、考证、专访、介绍、资料、诗歌等88篇。

    二、第二次研究会于1985年5月17—21日在市招待所举行。参加会议的共92人,有汉中各县的代表,有省文博、考古、研究和出版部门的代表,湖北襄樊市文联、隆中文管所、岐山五丈原文管所的代表应邀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25篇,题材比较广泛,论述涉及到政治、军事、交通、水利、历史渊源、书法和文学艺术、文物保护等各个领域。

    会议还收到有关部门和社会知名人士的贺信、贺电、祝词、锦旗、镜屏、对联、诗词、绘画12件。

    会议充实了研究会组成人员,理事会设会长1人,副会长3人,秘书长1人,常务理事9人,下设宣传、组织、会务3个组,常设机构暂设市博物馆内。

    这次会议对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的研讨、论证又引深了一步,并在褒斜道石门研究的指导思想上进一步解决了以下问题:

    1.进一步认识了研究的意义。通过研讨,认识到加强石门摩崖石刻的研究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石门摩崖石刻是进行思想教育的生动教材。透过这些摩崖石刻的知识内容和艺术形式去挖掘它的思想教育因素,进行普及性的宣传教育工作,以激发人们热爱汉中、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2)这些摩崖石刻是开展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多学科的研究,使其中的珍宝放出新的光彩,成为对人民有益的精神食粮。(3)这些摩崖石刻是发展旅游事业的宝贵文物。1980年后许多日本友人和其他国家游客慕名而来,满载而归,都很满意。随着研讨、宣传工作的开展将会引来更多游人,对宣传汉中,振兴汉中,认识中国,增强友谊都有重要意义。

    2.明确了研究的目的。研究石门摩崖石刻的根本目的,是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去说明历史意义,揭示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在研究优秀历史遗产的基础上,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拓宽研究领域。石门摩崖石刻是具有文献和文物双重意义的宝贵资料。每个摩崖石刻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内容,渗透着撰稿者、书写者、镌刻者的思想感情。既要进行微观的研究,弄清每个摩崖石刻涉及的具体问题,探索其深层意义;又要进行宏观的研究,了解这些摩崖石刻呈现的基本面貌,把握其总体价值。这就应放宽视野,拓宽研究领域,对这些摩崖石刻进行多学科、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研究。

    4.做好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将古今中外研究褒斜石门的一切文献、图片、碑帖、照片、绘画、诗词等资料搜集、整理,对每一石刻做好文字校勘、名物训诂工作,如《石门颂》中就有很多难认的字,有汉代常用字、通用字;有篆体字;还有错别字和多笔少画、随意生造的字。校勘后,给予注释,供研究者参考。

    5.建设好研究队伍。一是充分发挥专业研究工作者的骨干作用;二是重视业余研究工作者的力量;三是加强对青年研究工作者的培养。从而组成一支老中青三结合的研究队伍。

    三、第三次研究会于1988年4月20日—4月23日在市政府第四会议室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四川、湖北、山东、甘肃、内蒙、广东、江苏、吉林、陕西等省市的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160多人。其中有30年代参与宝汉公路设计施工,对保护石门遗址作出过贡献的上海市城市规划建设总工程师张佐周先生等交通方面代表13人;有西北大学、复旦大学的林剑鸣、李之勤、李建超、邵嘉陵教授等文史、考古方面的代表82人;有高级记者、著名作家黄裳等北京、天津、上海、西安、湖北、陕西的十多家新闻出版界26人;全日本书道联盟常务理事、日本书道院会长、白扇书道会会长种谷扇舟先生为名誉团长、小本太法教授为团长、木下良教授为副团长的“日本汉中学术研究访问团”一行20人远涉重洋,专程出席了这次研讨会。省文物局、文管会、交通厅、省文联的领导参加并指导了会议。

    这次研究会从本市本地区扩展到全省、全国,影响波及海外,研讨范围由古代石刻文字、书法艺术扩展到交通、水利、军事各个领域。从人数到课题,已成为褒斜石门形成后千载未有的学术研讨盛会。

    会议收到论文80多篇,质量都比较高,特别是拓宽了研究领域。

    1.以褒斜道为重点,开展了对古代交通的研究。有论及古代直道的,有论及蜀道的,有论及子午道、骆道、故道的,这样全方位的研究,进一步明确褒斜道、石门及汉中市在我国历史上沟通西南与西北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开展了以汉中为中心的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研究。论文中有的从刘邦以汉中为根据地,“出散入秦”,统一中国的史实,说明汉中对推动中华民族由秦到汉发展上的重要地位;有的从东汉末年张鲁在汉中的政权特点,刘备、诸葛亮在汉中的军事活动,研究其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及农民政权提供的宝贵史料;有的从褒斜石门摩崖石刻及散见于附近各县汉、唐、宋代各种金石铬文的隽美的书法艺术,研究汉中在我国文字发展史上的重要贡献;有的从石门隧道的开凿、诸葛亮在汉中制造木牛流马研究汉中科学技术的发展等。通过研究,激励了汉中人民改革开放,发展汉中,建设汉中的信心。
     

    第二节 研究成果

    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研究活动取得很大成果,计有专著3本,专刊4期,国内其他刊物上刊登研究文章30多篇。

    一、专著1.《褒谷古迹辑略》。清朝同治十一年(1872)褒城县教谕罗秀书著,主要收集记录了一些石门摩崖石刻内容、褒谷二十四景诗和古人游石门的诗句,研究考证了石门开凿和“十三品”的有关问题。

    2.《石门摩崖刻石研究》。郭荣章著,1985年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为石门十三品研究专辑。作者对十三品原刻反复审视,寻迹求声,顾文思义,逐一阐释,校字形之真伪,集古籍之精粹,补前人之疏漏,有理有据,言深意新。

    3.《石门汉魏十三品》。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5月出版,汉中市褒斜石门研究会、市博物馆编。前半部结集十三品拓片,均在原刻石上精拓而成,墨色自然匀和,字迹笔意清晰,石花泐痕可辨,展现了石刻现存风貌和神韵,为读者提供了珍贵的研究资料。后半部为郭荣章专著《石门十三品探踪述略》,作者用所收资料,对照原刻,一一审视,字字比较,匡正失误,明辨原委,明确论述了十三品在石门故地的部位、大小、形制,既为游人参观故物之参考,又为研究工作者提供了方便。作者还尽力对历代著录中的一些歧见,进行考辨,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同时对十三品的搬迁、陈列、保护及其书法艺术价值都作了全面论述。

    二、专刊。研究会创办的专刊《石门》,已出刊3期,第1期《创刊号》于1984年10月15日出刊;第2期于1986年9月20日出刊;第3期于1988年4月14日出刊。共发表论叙、考证、资料88篇。研究会还将第三次研讨会的论文以《古道论丛》为名选集35篇,于1989年1月1日由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专出一期,全国发行。

    三、研究成果波及国外。中日学者共同研究褒斜石门摩崖,日本友人种谷扇舟曾36次访华,两次来汉中探索、研究石门摩崖,并提出“十三品”的有关问题与市博物馆郭荣章馆长交谈、讨论,回国后专门发表了《书道美术新闻》203号;小本太法教授发表了《汉代隶书的研究》;木下良教授发表了《日本古代道路研究之现状》的论文。1985年曾来汉中参观“石门十三品”的日本友人也寄来了论著,他们是牛丸好一先生的《摩崖之研究》、宇野雪村先生的《汉中石门,我心中的憧憬之地》、中田勇次郎先生的《打动人心的汉中褒斜道石刻》等。这不仅是石门学术研究深入发展的结果,同时,也为中日文化交流在汉中架起了友谊的桥梁。

    四、论文选目。在报刊上还发表了一些研讨论文,将题目、作者、刊登时间选录于后。

    褒斜道石门及其石刻(陈明达)《文物》1961年第4—5期。

    褒斜道石门游记(田野)《西安晚报》1962年3月17日。

    褒斜道与石门石刻(黄盛章)《文物》1963年第2期。

    褒斜道石刻和汉代刑徒(去非)《文物》1963年第2期。

    川陕栈道(杜宝元)《陕西日报》1963年3月7日。

    褒斜道连云栈南端调查报告(陕西省文管会、省博物馆)《文物》1964年第11期。

    褒斜道石门附近栈道遗址及题刻的调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文物》1964年第11期。

    汉唐褒斜道考(严耕望)香港《新亚学报》1967年。

    汉代国内陆路交通考 香港《新亚研究所专刊》1967年。

    诸葛亮攻魏所走的褒斜栈道(郭荣章)《汉中师院学报》1980年第2期。

    读“蜀道难”释难(郭荣章)《衮雪》1980年第2期。

    《石门颂》小考(郭荣章)《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4期。

    褒谷石门小考(郭荣章)《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2期。

    褒斜道当为蜀道之始(余争青)《历史知识》1982年第1期。

    汉三颂(祝嘉)载《书学论集》金陵出版社1982年出版。

    南北二铭(祝嘉)载《书学论集》(同上)。

    汉《石门颂》新证(郭荣章)《汉中师院学报》1983年第2期。

    北魏《石门铭》考(郭荣章)《考古与文物》1983年第4期。

    西晋以前的褒斜道(艾冲)《人文杂志》1983年第4期。

    从汉《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看褒斜道(郭荣章)《历史知识》1984年第3期。

    褒斜道石门——世界上最早的人工交通隧洞之一(李星 郭荣章)《光明日报》1984年7月4日。

    “衮雪”摩崖与魏武精神(郭荣章)《衮雪》1984年第2期。

    石门汉魏摩崖的保护(郭荣章)《文博》1985年第1期。

    褒斜道遗迹初勘(黄长明)《宝鸡古今》1985年第1期。

    唐代褒城驿(王开)《汉中市志通讯》1986年转自《史志文摘》。

    试论褒斜石门摩崖的历史意义(张仁镜)《汉中师院学报》1985年第1期。

    褒斜道的历史渊源(郭荣章)《陕西省交通史资料选辑》。

    史籍中关于蜀道渊源的探讨(郭荣章)《陕西省地方志通讯》1985年第4期。

    黑龙江(孙嘉春)《陕西省地方志通讯》1986年第1期。

    褒斜道改道至回车考辨(郭荣章)《文博》1986年第6期。

    《杨淮杨弼表记》摩崖补释(郭荣章)《文博》1986年第2期。

    《石门颂》摩崖刻石(卜希旸)《书法丛刊》第9辑。

    蜀道在战国秦汉时期的地位和作用(张仁镜)《汉中师院学报》1988年第1期。

    褒谷石门的汉隶书刻技艺(郭荣章)《汉中师院学报》1988年第1期。

    北魏《石门铭》的正名意义及其记事价值(李星)《汉中师院学报》1988年第1期。

    王渔洋笔下的连云栈道(冯素芳 王复忱)《汉中师院学报》1988年第1期。
     

        资料来源:三秦游
        转载时间:2020年03月04
        转载网址:http://www.sanqinyou.com/

    上一篇:谈汉摩崖“石门十三品”和“汉三颂”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链接(日)
  • 三国志学会
  • 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国际论坛
  • 第三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国际论坛

          --《三国演义》研究与三国文化旅游(诸葛亮)

    2019年03月30日

  • 第二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研讨会

    2018年04月01日

  • 第一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研讨会

    2017年04月03日

  • 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国际论坛(会议专网)
  • 中日三国文化旅游研究中心
  • 中日三国文化研究交流网
  • 中日三国文化旅游研究网
  • 三国文化旅游研究网
  • 三国文化旅游信息网
  • 诸葛亮文化研究交流网
  • 诸葛亮文化旅游信息网
  • 中日曹魏历史研究交流网
  • 曹魏文化旅游信息网
  • 中日蜀汉历史研究交流网
  • 蜀汉遗址旅游信息网
  • 中日东吴历史研究交流网
  • 东吴遗址旅游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