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十三品》
冯岁平

序
北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而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汉中是中国内陆不大、交通不便的地方,城北的褒谷口,更可称为弹丸之地,人迹又罕至,但因有了褒斜道、连云栈道以及石门隧道、“石门十三品”,于是名播天下,长期被人们不断叙说、探讨。
褒谷口石门是褒斜古栈道、连云栈道的南段一部分,由于连城山及其鸡头关的艰险,古代先民们竭尽心力创造性地开辟了石门隧道,它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穿山交通隧道。由于它的工程之艰,开通之难,当时许多修建者或者途经此地的文人雅士,以文章的形式记述或歌颂不断修筑的道路,或者赞美这里旖旎的山水风光,从而留下了大量的摩崖石刻,这些石刻被统称为“石门石刻”。从年代上看,最早的是东汉永平九年(66)刻勒的《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最晚的是民国时期的题刻,时间跨度将近1900年;从内容上看,这些题刻的记述多是文献上没有的,或者记载简略,或者可订正史籍的错讹,历久以来,人们视之为褒斜道历史的“档案储存库”,珍贵的实物依据;从书法上讲,它既有汉代隶书的典范之作《大开通》《石门颂》和《杨淮表纪》等,也有魏书的代表作品《石门铭》,更有宋代隶书的杰出作品《山河堰落成记》等,当然尚有其他楷书、草书等书刻作品,无疑成为一部部中国古代书法的经典。从清代开始所形成的“石门汉魏十三品”,以其书法之美、品位之高、影响之深且远而享誉中外,成为金石学家、书法家取之不竭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尽管“石门汉魏十三品”是以隶书发展及其变化为主,但它不愧为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重要宝库,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摩崖石刻群,从中您可以领略到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
遥想当年,面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畏途,先民们不断开山劈路,面对自然的冲毁与人为的损毁,又不断地维修养护,使其基本上维持着南北畅达的交通局面。历代留下的这些石刻,有赞颂自然风光或祈祷平安的,但绝大多数则是记述不同历史时期屡次修筑褒斜道、连云栈道和西汉公路(宝汉段)的事实,是历代统治者加强对中国西南地区统治的重要基础,更是祖先们为了打破秦岭自然状态下的封闭,经过无数次寻觅、踏勘,用无数双手刨出来的古代道路的见证,铭记着人们渴求生存、图谋发展而有惠于当代、沐及后世的伟大创举。它们在肩负了几千年历史重荷之后,艰难地完成了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已经静静地躺在深山僻地,几乎面目全非。但是段段残孔断壁却反映了昔日褒斜道的历史画卷,件件石门作品展现了为公益性事业一代又一代人所付出的韧的追求。
正因为如此,我坐拥古汉台,朝夕赏读之,于是写下了这些文字。美丽的自然风光、悠久的道路历史、珍贵的摩崖石刻,以及“高峡出平湖”的石门水库、丰富的诗词作品、沧桑的古今巨变,构成了极为和谐的历史画卷。蔚为地灵人杰的汉中立体图卷,从中您会进一步深入领略汉中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共同领略这批国宝的丰神。
那么,请跟我共赏“石门汉魏十三品”这座历史文化的宝库。
目录
序
第一章 国宝精粹…001
——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
第一节 褒斜道…003
1.条条蜀道通四川…003
2.最为平缓的褒斜道…008
3.最佳选择的栈道形制…011
第二节 石门…017
1.石门是什么样子…017
2.石门是怎样开凿的…020
第三节 中国最早的摩崖石刻群…025
1.什么是摩崖…025
2.最早的摩崖石刻群…029
第二章 摩崖极作…033
——“石门汉魏十三品”
第一节 “石门十三品”概说…035
1.什么是“石门十三品”…035
2.清代以后访碑的状况…043
3.《水经注》的记载…047
4.“石门十三品”被移凿记…049
5.汉中市博物馆还有石门石刻吗…055
第二节 “石门十三品”释读…071
1.汉《开通褒斜道摩崖》及其宋代释文…071
2.汉《石门颂》…091
3.汉《李君通阁道记》…113
4.汉《杨淮杨弼表纪》…122
5.《石门》…129
6.《玉盆》…132
7.《石虎》…138
8.《衮雪》…143
9.曹魏《李苞通阁道题名》及宋《潘宗伯韩仲元李苞通阁道记释文》…150
10.北魏《石门铭》…157
11.南宋《山河堰落成记》…176
第三章 吾读瑰宝…189
——我说“石门十三品”
1.郭友源及其《石门碑考》…191
2.王森文及其《石门碑醳》…193
3.一部清代石门石刻的专志…201
——读《褒谷古迹辑略》
4.“登陟”访石门…205
——著名学者吴大澂访碑记
5.“蜷宿”石门下…218
——著名学者缪荃孙访碑石门
6.精研传捶拓…222
——褒河张氏捶拓记
7.鲁迅与“石门十三品”…225
8.“书学《石门颂》”…228
——台静农、张大千情注《石门颂》
9.石门石刻研究之集大成者…232
——读郭荣章《石门石刻大全》
10.还在飙升…240
——石门艺术品拍卖一瞥
附录…245
1.重要文献辑录…247
2.“石门十三品”大事简表…268
3.主要参考文献…279
后记
后记
公元2009年,当我的孩子处于中考阶段时,我也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兴趣,拼命钻进了“石门十三品”的殿堂。我从来没有哪一次能够像这次这样的专注,几乎到了废寝忘食,几乎到了用心血书写的程度。
当是斯时,或为职责所系,我昼间处理似乎没完没了的琐事,忙着策划某些重要的活动,忙着协调某些不可开交的人际关系。正如老子所言,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我忙中偷闲,练习着各式各样的拍摄技巧,熟悉着种种拍摄动作。有了这个技能,我终于拍摄了完整的“石门十三品”照片。真是天道酬勤,出来的效果连我也颇感惊讶。随之坐拥书城,妻儿相护,凭着多年来积累的文献功力,承续着我的学术之旅,也逐渐进入了“石门十三品”的艺术世界。我的研究并不想像硬挤电梯那样的扎堆,在一个领域中使出浑身解数,尽管这也是研究的一个境界;也不想不断地炒剩饭,重温那一遍遍味如嚼蜡的无聊,独行特立是我学术追求的目标之一。我知道这个世界是异彩纷呈的,单凭一己之长或一己之好,实在无法触摸其脉搏。补己不足,扬我之长,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由此我获得了难得的从容,于是重拾近些年来草就的一些稿子,终于写成了此书的这等模样。所以我期盼着能够与大家一块交流。
如果书籍还是一种商品的话,那么我眼下在欣赏这些商品时还不是十分满意的,因为在摆置这些商品的货架上,我看到了封面的华美,目睹了包装的极致,但盛名之下其实难负,屡屡尝到了书的泛滥和带来的恶果,透视到了以书为荣以及背后所蕴藏的浮躁、虚荣。尽管还带着浓厚的甚至是农村生活的气息,但我在享受生活之余,却一头扎进了似乎冷漠无情的摩崖之中,感受着近两千年来的历史气息,感受着人类社会发展所追求的精神食粮。远离了尘嚣,远离了浮躁,也远离了功利,我尽情地享受着天然的乐趣。品味之余,写就了这些文字,或许还有不少知音吧。
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本书在叙写“石门十三品”时,部分内容轻重失衡,甚至有顾此失彼之嫌,如宋《山河堰落成记》阐发的山河堰之历史较多,而对汉魏诸多知名摩崖的记述则略而不详。书中也尚多未及之处,如汉魏时期石刻多异体字,并未从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角度释读其音、形、义;再如鉴定拓本的问题,《石门颂》的“高”是否存在剜补或洗刻?《石门铭》首行是否有“此”字?《杨淮表纪》的“黄门”残泐与否?还如集字、集联堪称一种文化现象,对《石门颂》和《石门铭》的集联如何?清代以降知名书家对这些经典之作的临摹作品,其优劣何在?诸如此类,请参阅我撰写的《汉<大开通>研究》《汉<石门颂>研究》《汉<李君表>研究》《汉<杨淮表纪>研究》和《北魏<石门铭>研究》。当然,这也是为什么本书称之为“石门十三品研究之一”的原因。
我知道,在科学的道路上密布着许多棘荆,任何时候都不是平坦的,时不时还有永远无法抵达的困惑,但我很在意这个过程,很在意期间的感觉,尽管经常是艰难的跋涉,味道不免有些苦涩。但我的探讨如朝圣般,虔诚地向着太阳出没的地方,努力地享受着阳光的明媚。但愿我的探讨之旅,能够为读者提供某种思考,提供某种享受。如果是那样,吾亦足矣!
冯岁平,2010年5月20日于祥瑞居
资料来源:新浪博客
转载时间:2021年02月25日